杭州政協出招破解城市擁堵
2011-5-4 0: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杭州,三面云山,一水抱城。這方山光水色在為人們展現美麗風景的同時,也給城市交通帶來了難題。為此,杭州市政協展開聯合調研,群策群力為城市治堵出謀獻計。
現狀:不得不面對的“螺螄殼里做道場”困局
與許多城市一樣,杭州的擁堵不是某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疊加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杭州主城區有常住人口220.34萬人,同時還有133萬暫住人口,這樣龐大的群體要出行的確是一道難題。據杭州市車管部門提供的數字,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區的汽車保有量已達69.15萬輛。杭州作為省會城市,大量異地及區縣(市)等外地車輛集中在城市道路上,給城市行車停車帶來極大壓力。同時,杭州主城區新建道路面積每年的增速在7%~8%左右,而私家車的增幅卻高達30%以上,主城區的新建道路增速跟不上汽車增長的速度,道路交通資源缺口達到30%~40%左右。
作為風景旅游城市的杭州,因為西湖的重要性,所以在西湖風景名勝區附近不可能大搞交通建設。但是,西湖北面的文教區和蔣村商住區這塊“大餅”越攤越大,其迅速增加的向南、向東的交通需求則對西湖形成了高壓,一個不合理的“既成事實”,對西湖“虎視眈眈”,恐怕最后要么無法解決堵車,要么向西湖開刀,大打隧道、拓寬景區道路等,以損失西湖為代價。
杭州的城市規劃,為向東發展,西為“靜”,即城市西部要實行控制,控制城建規模、控制人口數量、控制大型公建。但實際上城西的大學被拆遷,改建成住宅區;城西的就職人口密度大量提高;城西的整個容積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隨著部分高校遷往下沙,高新企業遷往濱江,大量住在城西的教職員工上班也就構成了向東、向南的兩路大軍。
面對這種狀況,杭州卻沒有增加東西向、南北向規劃的干道,更別提快速干道。在快速道路方面,上海擁有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而杭州只有兩條南北向的中河路高架、秋石高架和東西向的德勝路高架,而且后兩條均為斷頭路。這種沒有形成環線的高架路格局,對于緩解市區南北或東西走向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除了規劃問題,杭州的城市道路建設也不盡合理,“時耗”極大。比如,城市道路多為人車混流,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混合在一起,兩種速度相差很大的車道混淆,互相干擾,不但影響道路通行速度和效率,也容易造成事故和矛盾糾紛。再比如,許多新拓寬的馬路成了馬路停車場,使道路拓寬的努力被迅速耗費,甚至形成倒退。
解題:委員多種思路為“治堵”開出藥方
城市交通擁堵這一影響市民群眾工作生活的民生難題,近年來一直牽動著杭州市政協委員的心。委員們通過自己的調研和觀察,為“治堵”開出了一個個藥方。
一、簡單治堵不如進行分流。
有委員形象地把杭州的城市交通比喻為一張葉片上的脈絡,認為“主脈絡上不暢通就需要發達的支脈絡進行分流”。同理,“緩解主城區的擁堵,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失為一個好的舉措,把主城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除以2、除以3、除以4、5、6……分流到城鎮鄉村,有利于緩解城市小交通的擁堵現狀。”
杭州市政協特邀一組建議,要加快構建聯結縣(市)的快速交通網。“建議在完成杭州地鐵1號線(臨平—湘湖段)建成投運后,優先啟動地鐵5號線的建設,從而將臨安市也納入都市軌道交通圈網絡范圍。同時重視發展桐廬輕軌交通,將桐廬縣納入杭州市域輕軌交通‘十二五’規劃,以實現交通一體化目標,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構建快速路網,緩解交通壓力。
民建杭州市委的一份集體提案,建議讓高架快速路網真正貫通。“比如,與中河高架平行的秋石高架就可以好好做一番文章。”他們設想,現在的秋石高架規劃是連接錢江三橋的,“能不能直接延伸到錢江四橋?”建議“通過在秋濤路慶春路口和慶春過江隧道、秋濤路望江路口與規劃中的望江隧道建立互通,無論是江南與江北之間的往來,還是從慶春路隧道、望江隧道出來之后,就可以直接上高架路,避免在市區道路中四處穿梭,增加擁堵。
杭州市政協委員李一凡也建議,在杭州“十二五”期間建設的“三縱五橫”快速路網骨架中,一定要先建這“一縱一橫”:秋濤石橋快速路和天目艮山快速路。“這‘一縱一橫’位于主城區,相比于其它的‘縱’和‘橫’來說,對緩解市區交通擁堵有著更直接的意義,作用也更大。”我們知道,城南到城北,現在的快速路只有中河高架,很堵;城東到城西的幾條路也非常堵。“天目—艮山快速路,這條路直接連城西城東,對緩解東西部的交通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強化經濟手段”勢在必行。
作為風景旅游城市的杭州,不能采用上海的“空間環線疏導”方法,主城區又緊靠西湖風景區,限制了地面的疏導,因此,民進杭州市委建議在交通管理中“強化經濟手段”。建議考慮采取“禁左”、單行線、某類車輛禁行、分單雙號行駛等強制性交通管制措施。在限制新車上牌量、加大停車整治的同時,大幅度提高停車費,征收交通擁堵費等。如根據級差地租和調控需要逐級提高停車收費。在中心城市外圍,設置較大的停車場,接近城市核心區,逐漸減少停車泊位,提高停車收費,使小汽車的作用主要用于中心城市外圍。嘗試用土地價格調節交通分流,根據人均動態占道指標,空氣污染狀況,使道路土地租金和環境成本進入運行成本,調節交通行為。在道路土地租金和環境成本的基礎上,對城市中心區加收通行費(或實施附加定點、定時通行車照,根據具體情況調節車照費用,以限制小車進入交通擁堵區;用經濟手段控制外地車輛進入市區),引導該區域交通需求公交化。(本文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