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需求管理 控制庫存成本
2011-5-31 16: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般來說,制造型企業物流運作中存在多種類型的不確定因素:供應商供貨的不確定、企業生產過程的不確定、客戶需求的不確定和運輸過程的不確定等。制造型企業為了解決不確定性因素對物流活動帶來的影響,往往設置多種形式的庫存。庫存成本及由此所帶來的損失對企業的健康運營帶來嚴重的影響。
-
降低庫存成本是制造型物流管理的核心所在。通過加強需求管理降低影響庫存的不確定因素是降低庫存成本的必要途徑。本文從需求管理的角度出發,從理論上提出了加強預測與需求管理控制庫存水平的辦法。
從物流的主題類別分類,物流分為企業物流和社會物流。企業物流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制造型企業物流。制造型企業物流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物流活動,同時其每個物流活動都存在不確定因素。通過對制造型企業整個物流活動進行分析,找出其不確定性因素產生的原因并加以改進是提高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1.物流活動簡介
供應鏈理事會在1996年開發出的一種不同于工業領域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供應鏈運作參考)。SCOR模型由企業運作的計劃、采購、生產、配送和退貨等基本過程組成。
SCOR模型描述了從原材料供應到最終產品或服務到達客戶的整條供應鏈。在SCOR模型中,這些活動之間既相互依賴同時也存在著沖突。因此必須對以上各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和客戶服務需求之間進行權衡,并在此權衡的基礎上以最低接受的成本向客戶提供所期望的服務。物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客戶要求的交貨速度、交貨的可靠程度、運作的準確性、存貨多少和交貨的頻繁程度等;物流成本則由庫存價值、倉儲成本、運輸成本、生產成本和采購成本組成。
SCOR模型展示了制造型企業(以圖1中“核心企業”為例)的基本物流業務的三個模塊:
1)采購模塊
在采購模塊中,采購計劃是其工作核心,也是采購合理化的前提條件。目前絕大多數制造型企業都在使用或者間接使用MRP的物料需求系統。物料需求信息基于主生產計劃(MPS)、庫存信息通過系統分解生成。主生產計劃(MPS)是物流人員根據市場的預測和項目需求參照一定的規則和流程制定。庫存信息由庫房管理人員按照現有實物庫存進行的信息反饋。
2)生產模塊
生產部門根據生產指令進行排產與加工,及時準確地完成加工任務。根據銷售環境的不同,分為專項生產型、備貨生產型、訂單生產型和訂單裝配型產品。各種不同類型產品的生產計劃制定模式各異。生產計劃的制定同時還需要考慮加工的設備和人員、產品加工的難易程度、加工物料的齊備情況、單種產品的需求優先順序等因素。同時每個企業加工的特點也是生產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3)交付模塊
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安排最后的組裝、包裝等輔助生產工作并進行發貨。對于絕大部分產品來說,到交付環節時都已經確定其需求,并且后續的輔助生產較為簡單。交付模塊的重點工作是運輸環節,即如何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線是交付模塊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物流活動不確定因素分類及庫存影響
不確定因素廣泛的存在與各種社會與生產活動中,是構成社會和生產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制造型企業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同樣存在相應的不確定因素。從宏觀意義上來說,制造型企業物流活動的不確定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1)需求的不確定性
在制定采購計劃時,大部分企業都是根據市場預測和項目需求制定主生產計劃(MPS)。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交貨時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競爭手段。大多數企業再也無法從容的在接到訂單之后安排采購和生產。很多企業都是根據市場預測進行備料或者生產,以期能用迅速的供給可得性占領市場。市場預測和項目需求的信息一般來源于營銷人員對市場的觀察并據此做出的判斷。市場預測本身就是對銷售有可能產生的流量或單位數的一種預示或估計。預測可以具體到某種產品也可以具體到個別產品、顧客,或者是若干個產品和顧客的幾何。精確的市場預測和項目需求管理對物流計劃和協調生產設施尤為重要。
精確的預測管理是各個企業的追求,但是絕對理想的預測是不存在的,因為在商業環境中存在太多無法確切預測的因素。這些無法確切預測的因素將對物流活動帶來巨大的甚至對企業經營致命的影響。對于需求的放大將帶來庫存的大量積壓,同時對于潛在市場的預測不周將造成嚴重的供貨壓力。
2)供給的不確定性
制造型企業的物流活動是以采購為起點,每個企業都需要進行供應商的選擇和認證、招標和洽談的采購基礎工作,在完成基礎工作的前提下進行采購活動的操作。供應商在接到企業的采購訂單后,需要對客戶訂單的合理性進行二次判斷,然后安排原材料的采購和生產。
由于供應商同樣也需要采購原料和生產,供應商在購買原料的時候存在原料購買質量不合格、購買量不夠使用或者購買不到的可能。供應商在進行生產時,可能出現因為生產設施、生產人員、生產工藝的不足或者不穩定造成實際產出與預計產出的差異。當供應商的實際產出無法滿足企業訂貨所需時,對于企業來說就將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風險。
3)生產的不確定性
企業的生產涉及到生產工藝、生產能力和生產人員等諸多問題,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異常無法順利進行生產。另外,在生產制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質量問題,生產環節的異常可能對交貨帶來直接沖擊。
4)運輸的不確定性
運輸過程是物流的最后一個環節,準確可靠并且按照客戶的要求保質保量的交貨是衡量物流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正如所有的活動都存在風險一樣,運輸質量事故隨著物流的發展增多。運輸過程中發生貨物的丟失、短少、變質、污染、損壞、誤期、錯運的現象較多。企業因此遭受經濟損失并在客戶群眾造成了不良影響。
制造型企業在物流運作過程中存在的以上種種不確定因素對物流執行效果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對及時交付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雖然企業可能會通過使用中短期預測的管理方法,以期盡最大可能得預知可能會發生的需求。由于未來的不可知性、對需求管理判斷失誤以及客戶需求的隨意變化等因素,預測準確率能達到50%的企業少之又少。為了盡最大可能滿足客戶需要,企業通常的做法是根據市場動態設置相應的庫存來緩沖各種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影響。
3.需求不確定對庫存影響
為了防范運輸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誤期損失,運輸部門往往希望盡可能寬放運輸時間計劃,使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運輸任務并解決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運輸時間的寬放使得本來就很緊張的交貨提前期變的更加緊張。企業在緩解這一矛盾時的理想做法就是能有足夠并且適當的成品庫存,一旦市場需求確定馬上就可以裝貨運輸。這樣雖然緩解了因為運輸過程的不確定性對及時到貨的影響。由于企業很難保證能在恰好需要的時候完成成品的準備,為了防范可能的缺貨,企業往往需要提前準備成品庫存。在進行成品庫存準備時,對于庫存貨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判斷來自于企業的前期預測與對需求的判斷。
為了減少可能會造成的成品庫存壓力,企業可以通過延緩加工開始時間、提高加工效率、提高產出比率和減少生產寬放等措施來實現。生產計劃的制定取決于市場需求的緊急程度和生產所需物料的準備進展。其中市場需求信息對生產計劃的制定起到決定性作用。生產同一種產品所需要原料的采購提前期各不相同,并且各個供應商的交貨能力和水平各異。整體來說,采購提前期越長物料的采購可得性越差,盡可能早的得到市場真實需求信息是采購保證的關鍵。
結合SCOR模型,物流活動的以上各種不確定性從計劃的角度可以歸結為需求的不確定性所致。為了緩解各個環節和需求時段的需求不確定性對滿足客戶需求所造成的影響,在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設置相關庫存是企業的普遍做法。為了解決需求的不確定對采購造成的影響,企業可能會提前準備原材料庫存;為了減少加工過程不確定性對發貨帶來的影響,企業可能會提前進行相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加工;為了降低運輸不確定性對客戶使用帶來的影響,企業可能會提前完成成品加工甚至提前運輸到客戶所在地。
制造型企業的庫存形式由原材料、在制品(WIP)、半成品和成品等構成。隨著加工的深入庫存物資逐漸具有使用性能,同時其通用性降低。不合理的或者多余的庫存將占用大量的資金并且很可能會因為需求的取消而變成無效庫存。加強需求管理不僅是緩解供貨壓力,同時也是提高制造型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提高企業運作水平的必要手段。
4.需求管理方法
在全球化競爭的今天,客戶對產品的要求逐步趨向于成本、質量和交貨速度等。其中質量作為產品的一個基本屬性,其可靠性是產品進入市場的基本前提。成本和交貨速度是企業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交貨的快慢表面上是由原材料的及時達到、加工和運輸的合理安排決定,實質上則取決于企業能否盡可能早的預知需求并及時做出反饋。
需求從大類上面分為獨立需求和非獨立需求。對于非獨立需求,由于從屬于其他產品或者服務的確定需求,企業沒有太多可做的,因為雖然這種產品或者服務可以是外購而不是內部生產,但是他必須得到滿足。在此我們談論的對象是獨立需求,這是由外部市場等因素決定的需求。對于獨立需求而言,只要企業愿意去做可以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需求管理是指從定性和時間序列、因果關系等方式對預測、訂貨處理和銷售方式等方面進行的綜合描述。預測管理是需求管理的基礎,企業在對市場等因素進行預測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更有效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從需求的確定性、需求的模式、需求的頻率、需求水平、成本水平、生命周期需求定位和是否無理需求等角度進行分析,以期能從宏觀上進行有效的產品或服務的未來市場預測。
定性的需求管理方法基于逐步累加來自底層的預測,是一種底朝上的分散化預測管理方法。其基本前提是處于最底層的那些離顧客最近、最了解產品最終用途的銷售人員最清楚產品未來的需求情況。每個中心都獨立的進行預測并匯總后送到上級,作為結果,每一次預測都能精確地跟蹤和考慮在特定市場內的需求波動。常用的定性需求管理方法有專家意見法、綜合評分法、綜合評測法、德爾菲(Delphi)法等。定性的需求管理方法適用于中長期的市場預測管理。
時間序列的需求管理方法是從歷史數據為基礎來預測未來,是一種頂向下方法或者稱為分解法。它把歷史的銷售模式按照流量分攤到各個地點,作為一種趨勢來預測該地點下一個需求區間需求量。這種預測需求方法適用于穩定的需求環境或者當需求水平在整個市場統一地變化時,是一種集中化的和適當的預測。時間序列方法主要用來預測短期的市場需求,并且重點關注當需求模式出現拐點時需要結合其他需求管理方法。常用的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有簡單平均法、移動平均法、考慮趨勢的移動平均法、簡單指數平滑法、考慮趨勢的指數平滑法、季節性指數法和一元線性回歸等。
因果關系技術主要是弄清需求與外部環境和基礎系統的關系等因素,找出真正呈因果關系的那些事件。因果關系技術一般有回歸分析、經濟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先行指標等。
5.加強需求管理降低庫存水平
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對外部市場的獨立需求進行預測,盡早的發現真正需求并快速反應以確保客戶需求,獨立需求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市場的預測是否準確。正如我們常說的“預測往往很難百分百準確”,但是從物流的角度來說,我們更關注于中短期的物流預測。就短期而言,完全可以通過相應的預測技術和預測模型進行原材料、產品、服務及市場預測,從而迅速確定需求并迅速影響續期變化。
進行需求管理,應該首先建立相應的需求與預測管理系統。依據歷史訂單、歷史需求變更情況和銷售策略等數據庫資源,通過相應的預測與需求管理過程,制訂出用戶所需要的營銷、銷售、生產、物流等需求信息。
制造型企業可以通過預測來確定其需求水平并以此來安排庫存、確定產量水平以及新產品的開發、人員和預算。和其他類別的管理一樣,需求管理需要首先從宏觀角度正確的制定戰略,然后據此進行中短期的需求管理細則。
需求管理的宏觀控制方案是從需求的確定性、需求的模式、需求的頻率、需求水平、成本水平、生命周期需求定位和是否無理需求等角度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定性需求管理方法,使對于每種產品或者服務甚至細分的產品或服務需求預測有較合適的定位。宏觀需求定位將是制定企業物流和庫存政策的關鍵因素。制造型企業根據宏觀需求預測以及相應的庫存政策水平權衡其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務水平,制定中長期的物流服務水平指標。
需求管理的中短期預測一般根據歷史的實際需求數據進行趨勢分析,利用時間序列方法并結合“底朝下”或者“頂向上”的策略來進行。中短期需求預測結果將是企業運作過程中庫存水平的重要制定標準之一。對于每一個需求項目來說能否及時滿足客戶需求的保障完全取決于該階段的庫存水平。企業可以在整體運作的庫存政策的前提下,根據市場和項目需求動態制定庫存水平,從而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把庫存成本降低到最合理的范圍內。
6.小結
通過預測和需求管理,企業能夠確立共同的流量目標,以指導整個物流系統。這些目標明確了產品的需求時間、地點和種類。該目標是盡可能的多吸收信息、分析信息,并及時開展具有期望精度的預測管理。制造型企業通過精度的預測管理及時調整需求管理目標和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中長期庫存政策。日常物流運營中,在庫存政策的框架下根據變化的市場項目信息及時做出相應的庫存水平變更,及時調整包括原材料、在制品(WIP)、半成品和成品庫存,使其能按照市場實際需求拉動,無浪費的滿足客戶需求,達到降低庫存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