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公路建設跨上“高速”軌道
2011-5-25 10: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光如梭,轉眼三年。
一提起隴南,人們總會想到“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等詞語。然而,日前記者在災區(qū)采訪,卻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隴南的山依舊大、溝仍然深,但是路不再難行。”
我省國省干線公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程改變了這一切。這次我省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國省干線改造工程使隴之南的公路等級大幅提升。
一
這一條條路對于災區(qū)和沿線百姓來說,是一條救災路、保暢路、致富路;對建設者們來說,是一條政治路、質量路。
按照國家和省上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guī)劃,我省實施的納入規(guī)劃的國省干線公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共12項1128公里,總投資36.52億元。這些項目涉及隴南市武都區(qū)、文縣、康縣、成縣、兩當、徽縣、西和、宕昌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天水市秦州區(qū)10個受災縣區(qū)。
另外,在隴南組織實施2008年初冰雪災后恢復項目1項52.35公里,建設標準為二級。
根據(jù)受災公路毀壞情況、與災區(qū)災后重建大局的關聯(lián)程度以及甘肅省路網結構的完善等實際,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制訂了分批開工建設、分段組織施工、有序推進建設的國省干線公路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
2008年11月,12個項目的設計招標工作全部完成;2009年2月中旬,完成了一期工程8個項目18個標段的施工和8個標段的監(jiān)理招標工作;2009年5月底,完成二期工程5個項目361公里及交通工程招標工作……
三年任務兩年完成。面對被壓縮的建設工期,參建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第一”:2009年4月30日,在原址上重建通車的第一座國道干線公路橋梁——羅旋溝大橋建成通車;2009年5月25日,工程施工以來,首座隧道——紅草坡隧道貫通……
二
在隴之南的地震公路災后恢復重建工地上,最多的時候有5萬人在作業(yè)。
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楊詠中說,這次建設不是簡單的養(yǎng)護,而是重建。重建后,災區(qū)道路等級大幅提升,除個別地方由于地形限制外,大都由通過改線、拓路等方式將原來的三級公路提升到二級公路水準,地基路面結構更是參照高速公路標準建設。
現(xiàn)在,隴南基本消除了過水路,橋梁代替了渡槽。
這次重建的一個亮點是在寸土寸金的隴南山道上設置了很多停車港灣。出文縣不遠,在大渡壩停車港灣里,記者見到,此處比原路面又增寬了近5米,延伸到白龍江畔。開車疲勞了、車輛出現(xiàn)狀況了在此休整一下,既安全又舒坦。從文縣往武都拉蔬菜的司機李勇寶說,以前想休整一下,只能停在路邊,天黑的時候,很容易出事故。現(xiàn)在好了,就是在車上睡一夜,伴著流水也美得很。
在一些泥石流頻發(fā)的地區(qū),施工人員寧可多架橋改線繞行,也不碰觸山體。記者在文縣境內看到,白水江畔的很多段公路都向河中延伸了1-2米。行走在改線后拓寬的大道上,很難想象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交通的瓶頸:山勢陡峭,自然災害頻發(fā),路窄車難行。
三
穿過隴南望關鎮(zhèn)的干線公路由原來的4米寬改造成了12米寬。當?shù)厝烁嬖V記者,在大山深處能走上這么好的路,在以前是奢望。他們還告訴記者,以前從望關到康縣要2個多小時,現(xiàn)在只要40分鐘。
災后重建路的建成通車,對促進當?shù)芈糜巍⒌V產、土地資源的開發(fā)和轉化,對沿線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道路修好后,今年的客流量明顯增加了。”康縣一景區(qū)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由于路況不好,對車損傷很大,旅游業(yè)務一直發(fā)展不起來,自從新修好道路以來,有很多家旅行社主動來聯(lián)系業(yè)務。
在甘川交界處,記者來到我省的最后一戶人家——馮海義家。他是文縣中廟鄉(xiāng)孔家山村人。馮老漢對記者說,以前甘肅這邊是土路,四川那邊是瀝青路,現(xiàn)在咱們修成了更高檔的水泥路。馮老漢退休前是公路上的人,現(xiàn)在老了也在公路上“討生活”。他在寬敞整潔的大路邊開了個門市部,外加給車輛加水、洗車,一個月下來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馮老漢說,路修高級了,高檔車就多了,生意會越發(fā)紅火。他還打算著再開個小飯館。
記者在隴南的公路上看到,一輛輛大貨車駛向災區(qū),駛向建設現(xiàn)場;一輛輛客車駛向風景區(qū),駛向度假村……
隨著國省干線公路災后重建工程的完成和蘭渝鐵路、武罐高速公路、成州機場的有序實施,一個“高速隴之南”正大步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