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劍指亞洲物流中心
2011-5-19 23: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月5日,第109屆廣交會在廣州琶洲會展中心落下帷幕。到會境外采購商逾20.7萬人,已然超過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歷史紀錄。
距離喧鬧的會展中心不遠,位于海珠區黃埔村的黃埔古港遺址平靜如常,唯有從展覽的圖畫中,才能追憶起這里當年帆檣林立,舟楫如梳的盛況。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千百年來廣州始終扮演著中國對外交流窗口的角色,它不僅是一座千年商都,也是在世界航海史上曾留下不朽印記的國際物流都會。
2009年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賦予了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千川匯海闊,風正好揚帆,抓住歷史機遇,再造國際商貿中心的輝煌,成為廣州的戰略抉擇。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說,廣州要建設的商貿,并非傳統意義的商貿,而是涵蓋現代會展、物流等領域,統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大商貿。
北有空港、南有海港、中有信息港的大廣州,正在南中國的沃土上描繪著亞洲物流中心的宏偉藍圖。
早在2003年,廣州市就制定發布了《廣州市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中國南方國際現代物流中心”的目標。并明確了發展現代物流的重點領域以及有關協調機制、產業政策、相關規定等。2010年,廣州被國家商務部確定為現代物流示范城市,現代物流業實現了新跨越。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期間,廣州貨運量穩步增長,物流總量收獲了豐碩的成績單。2010年,廣州全市完成貨物運輸總量5.75億噸,比2009年增長9.4%,比2000年增長133.74%。其中,鐵路貨運量0.68億噸,比2009年增長6.76%;公路貨運量3.97億噸,比2009年增長7.34%;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4.23億 噸 ,集 裝 箱 吞 吐 量 達1267.33萬標箱,比2009年分別增長12.76%和12.02%;機場貨郵吞吐量。吞吐量114.4萬噸,比2009年增長19.8%。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廣州港在去年跨入4億噸國際大港行列,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200萬標箱。南沙港區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39條,包括外貿航線26條,內貿航線13條,航運經濟生機勃發。
空港物流同樣成績喜人。白云國際機場按照旅客吞吐量規模已進入世界機場前15位,貨郵吞吐量同步快速發展,潛力巨大,凸現發展新優勢。目前白云機場定期國際(地區)航線已增至86條,累計開通國內國際航線206條,其中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17條國際貨運航線2010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30.6萬噸。
廣州道路貨運業在規模上獲得了新突破,全市經營業戶約7.5萬家,貨運市(站)場36家,貨運車輛14.4萬輛,危運企業104家,危運車輛2703輛,運輸線路通達全國各地,包括粵港、粵澳貨運直通車業務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以來,隨著南部臨港產業區、北部空港經濟區、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產業發展格局的確立和加快實施,廣州現代物流業空間發展布局也優化推進。目前,黃埔、南沙、白云、花都、蘿崗等物流發展區作為廣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承載區域,較高的集聚效應吸引了依托于物流業的金融、信息、專業服務和總部經濟加快集聚發展。南沙保稅港區(一期)、白云區粵港澳(臺)流通服務業合作實驗區等具有重大項目依托的現代物流新功能區,集聚效應也開始凸顯。
現代物流產業規模空前壯大
國際巨頭搶灘本土企業升級
目前,廣州市物流業正處于從傳統貨運服務業向現代物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階段,貨運物流已從單純的貨物裝卸承運向加工、分揀、包裝、配送、運輸、倉儲、代辦、配載、信息咨詢等一體化服務轉變。
順應發展新形勢,廣州市一批大中型國有企業加緊向現代物流業發展。依托廣州交通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全市從事“物流”服務的社會企業約2500家,物流倉儲占地20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方物流、寶供物流、嘉誠物流、德邦物流、新邦物流、佳吉快運、信義物流、通達物流、卓志物流、城市之星、懷遠物流等一大批第三方民營物流企業。這些民營物流企業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現代立體倉庫,努力拓展物流基地,輻射網點和發展規模在珠三角、華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日益擴張。
廣州亞運精彩絕倫,本土物流企業的表現同樣搶眼。南方物流集團憑借自身實力和優勢,成為廣州2010亞運會綜合物流供應商,圓滿完成了廣州亞運物流服務這一迄今為止中國本土物流企業所承接的最嚴格、最復雜的綜合物流服務項目。新邦物流公司則順利完成了廣州亞運鮮花配送任務。
依托白云國際機場和廣州港的發展優勢,一批國際物流巨頭也紛紛 搶 灘 廣 州 市 場 , 聯 邦 快 遞(FedEx)、聯合包裹(UPS)、敦豪(DHL)等15家國際大型物流企業落戶廣州。
與物流市場的蓬勃發展相得益彰,廣州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在國內也處于領先地位。早在2004年3月,廣州就成功開通了電子口岸,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防、港口作業一站式服務的信息平臺,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廣州物流企業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近年來也在不斷提升。
確立“海陸空”全方位保稅物流體系
2010年1月,位于白云國際機場內的廣州空港保稅物流中心正式封關運作,廣州一躍成為國內首個具備空港、海港和陸路三方面最高層次保稅形態的省會城市,也由此宣告了廣州“海陸空”三位一體保稅物流體系的基本建成。這也是廣州打造亞洲物流中心的一個核心環節。
此前的2008年12月,位于廣州開發區的廣州保稅物流園區率先封關試運行,加工貿易企業在園區即可完成加工結轉和出口退稅,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快速通關。
2009年8月底,廣州南沙保稅港區(一期)封關運作。作為廣東省首個保稅港區,規劃總面積7.06平方公里的南沙保稅港區可發揮保稅港區倉儲物流、國際中轉、國際貿易、商品展示、檢測維修、加工制造、采購配送、港口作業等9大功能,運作一年多來,南沙保稅港區已落戶保稅加工企業2個,物流企業4個,國際貿易公司4個,總投資達2億美元。
全方位的保稅物流體系,為廣州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高品質平臺。去年底,市委書記張廣寧透露,廣州計劃以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為核心,從花都區和白云區劃出260平方公里,成立一個廣州空港經濟區,并賦予市一級的權力,其目標就是“把廣州打造成為亞洲的物流中心”。
■產業亮點
聯邦快遞亞太中心落戶白云機場
2004年8月5日,廣州新白云機場實現全面轉場,一座嶄新的國際樞紐空港崛起于廣州的北部。近年來,白云國際機場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今年3月,白云機場累計已開通國際航線86條、國內航線120條,比2004年轉場前新增國際航線60條。白云機場的航線網絡已可覆蓋全球170多個目的地,每天均有多個航班抵達巴黎、紐約、東京、莫斯科等國際中心城市。
2010年,新白云機場飛機起降32.9萬架次,同比增長6.6%;實現旅客吞吐量4097.6萬人次,位居國內機場第二;貨郵吞吐量114.4萬噸,位居國內機場第三(位于上海、北京首都機場之后),同比增長19.8%。
在6年多的發展歷程中,吸引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落戶廣州,無疑是新白云機場最為閃亮的成就之一。美國聯邦快遞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快遞運輸公司,其設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亞太貨物轉運中心于2007年合作期滿。廣州市在獲知消息后,迅速把該項目列為招商引資重點工作,并由廣州市交委牽頭負責引進該項目的談判、建設、運營協調工作。經過歷時2年共23輪談判,白云機場與聯邦快遞于2005年7月13日在廣州簽訂了項目租賃與運營協議,確定項目落戶廣州;項目2006年1月開工建設,至2008年7月完成工程建設,累計投資近30億元;同時,廣州市交委還積極協調解決項目落戶廣州的飛機航油供應優惠、民航收費減免、海關監管符合該公司業務操作需求等關鍵問題,促使項目于2008年12月17日試運營,2009年2月6日正式投產運營。2010年,轉運中心共處理快件貨物30.3萬噸、普通貨物0.29萬噸。聯邦快遞項目落戶廣州,將進一步完善白云機場貨運航線網絡,推動區域制造業、物流業發展。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該項目至2020年,將直接給我國經濟帶來628億美元的產值。
目前,新白云機場正抓緊推進擴建工程,預計到今年底,新白云機場航站樓面積將達到50多萬平方米,停機位150個,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4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超120萬噸。
中海、中遠、馬士基牽手南沙港
“十一五”期間,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保持穩步增長。2006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突破3億噸,排名位居全國第3位,全球第5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65萬TEU,位居全國第5位。到2010年,廣州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4.1億噸,同比增長12.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55萬TEU,同比增長12%,實現了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的雙增長。
近年來,根據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廣州市交委牽頭會同廣州港務局、廣州港集團等單位,定期召開港口生產經營座談會,引進國內外著名集裝箱班輪公司參與南沙投資,不斷拓展集裝箱外貿班輪航線。南沙港區2004年下半年投產,首年集裝箱吞吐量即突破100萬TEU,實現國內其他新建沿海港口3年才能實現的業務量;項目投產后,廣州市交委積極協調引進中海、中遠、馬士基公司參與南沙港區建設經營。
國際航運巨頭的加盟,有力促進了南沙港區的快速發展。2006年至2007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實現連續兩年翻一番。2009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港口生產出現下滑,廣州市交委積極協調中海集團、中遠集團、中遠集運、APM碼頭公司,要求南沙港區各股東方進一步加大南沙港區市場營銷、促進南沙港區不斷發展。2009年7月以后,南沙港區月度集裝箱吞吐量同比持續正增長,并呈每月環比增長的良好態勢,2010年全年,南沙港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16萬TEU,同比增長9.2%。至2010年底,南沙港區共開通航線39條,其中外貿班輪航線26條,內貿班輪航線13條。
電子口岸連起廣佛肇
2004年3月,由廣州市交委牽頭、駐穗口岸單位和市有關職能部門共同建設的廣州電子口岸(廣州大通關物流信息平臺)正式開通,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防、港口作業一站式服務的平臺。
廣州電子口岸建設伊始,廣州市就考慮從國際物流、通關物流和國內物流三大環節,來實現物流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當時,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物流平臺也出現不少,但由于環境的諸多限制,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些企業自生自滅,很多已沒了蹤跡。
這種情況下,廣州市交委考慮以通關物流為突破口,來打開物流的瓶頸,掌握了所有的通關物流數據之后,再向兩邊延伸,把物流的諸多環節串通起來。根據這一設想,物流企業的數據信息首先被電子口岸的信息平臺收集,然后分發到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等口岸通關管理部門,通過各自部門的數據中心進行聯網作業,最后將審批、作業等相關數據重新返回到電子口岸的平臺上來,從而實現了單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務。
目前,廣州電子口岸已建設成為一個能將分布在不同口岸管理部門的系統和業務整合在同一窗口、面向客戶的統一大通關物流資訊和服務平臺,實現的業務項目分為口岸電子執法、本地大通關、咨詢服務及信息發布、物流商務四大類,提供近百項服務功能,如南沙關港信息平臺、電子艙單處理系統、運抵報告系統、會展通關系統、艙單互認系統、船舶聯檢系統等。
廣州電子口岸在努力服務本地大通關的同時,還積極加強對外聯系與合作,探索電子口岸跨區域合作的經驗和模式。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之后,廣州市交委代表廣州市政府,積極協調中央駐粵的海關、檢驗檢疫等單位大力推進廣州電子口岸平臺的建設,建成并推廣應用了一批適應廣佛肇區域內口岸物流發展需求的大通關信息化項目。
目前,運抵報告系統已在廣佛肇三市有進出口業務的全部62個碼頭(其中廣州40家、佛山16家、肇慶6家)推廣應用,2010年通過系統處理的出口集裝箱量為169.6萬個標準箱;關企互動系統已在廣佛肇三市的所有A類以上進出口企業共820家(其中廣州396家、佛山369家、肇慶55家)應用,幫助企業搭建了與海關之間進行業務辦理的信息化高速公路;監管現場信息管理系統已在廣佛肇三市的11個(其中廣州6家、佛山5家)碼頭、車場等各類型現場應用,月均處理進出卡口車輛2.4萬多臺,有效提高了現場的業務運作效率。此外,像報關、報檢動態信息查詢系統等項目也正在三市的進出口企業進行推廣,以幫助企業有效掌握通關狀態,提高經營效率。
廣州市交委表示,將繼續以廣州電子口岸平臺為基礎,努力推進廣佛肇區域大通關信息平臺的項目建設,逐步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區域大通關信息化協作體系,提高區域內整體物流通關的效率,促進區域大通關業務的一體化發展。
本版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