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構建安全暢通環保高效的“大路網”
2011-5-19 11: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公路概況
“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運輸部的正確領導下,山東公路交通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全省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400億元,較“十五”期間增長35%。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2.98萬公里,其中國道7503公里、省道16613公里、縣鄉公路54617公里、村道14.9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46.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達到4285公里,省會與各市之間實現高速直達,86%的縣(市、區)通達高速公路,“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等級公路網基本形成。全省一級公路8087.8公里,二級公路23861.2公里。與“十五”末相比,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里程分別增加1122公里、3232公里、1911公里。國道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99.2%。國、省干線路面鋪裝率達到100%。所有已竣工部、省重點項目質量都達到優良等級,工程合格率達100%。到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普通干線公路為依托,農村公路為延伸的公路網絡,全省“半日生活圈”基本實現。
養護資金投入創歷史新高,全省普通干線公路累計完成養護投資339億元,較“十五”期間增長30%,高速公路養護投資119.5億元。5年間,年均大中修里程占干線公路總里程的15%,高速公路、普通國道、普通省道優良路率分別達到99.9%、95.7%和86.3%,公路技術狀況全面提升,通行能力和平均行車速度大幅度提高。
公路名片
105國道部級文明樣板路以全線第一名的成績通過部驗收,新創建了205國道等5條省級文明樣板路,精心打造了309國道濟南至濰坊段高標準養護管理示范路,累計建成文明樣板路13880公里,占干線公路總里程的70%。
全面啟用高速公路國標新編號、名稱和標志,全省公路標志標線實現了規范準確、完整統一。
自2006年起在全系統開展了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2009年底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公路綜合整治年活動,路域環境水平明顯提升。
建成了青蘭高速公路山東段生態環保示范工程,對我國北方半干旱丘陵地區公路建設的生態環保化具有獨特的典型示范意義。
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十一五”國省干線公路未發生因失養引發的橋梁坍塌事故。
738公里省際邊界公路和交通量大的跨區域公路等瓶頸路段,完成升級改造,達到進入山東“眼前為之一亮”的效果。
高標準升級改造31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在65個收費站建成電子不停車收費通道134條,所有設區市、重要工礦區、旅游區及交通量大的出入口均實現不停車收費。
《國道205線濱州黃河公路大橋工程綜合技術研究》、《永久性瀝青路面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5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18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13項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以部委托的《預防性養護政策及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成果為依托,集成編寫了《山東省公路精細化養護實施手冊》,建立了精細化養護的決策、執行、標準、考核四大支撐體系,大幅降低了公路全周期養護成本。
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電煤運輸和跨區域農機作業車輛等惠民政策,5年累計減免通行費18.07億元。四化管理助推養護管理精細化
翻開山東公路交通圖,條條大道縱橫交錯,蜿蜒在齊魯大地的山水之間,這些或粗或細的線條,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延伸,展現勃勃生機。
過去的五年,是山東省公路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社會效益最明顯、管理服務水平提升最顯著的時期。成績的背后是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人本化交通“四化”管理新理念的注入。
山東省交通的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但對照山東省委、省政府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部署,山東省交通發展還存在著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相對不足,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發展的層次不夠高,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方面的問題。面對諸多問題,山東交通業迫切需要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加以有效解決。為此,省交通運輸廳提出了在全行業深入開展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人本化“四化”管理工作,使交通科學管理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公路作為山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四化管理與精細化養護、預防性養護措施及“暢安舒美”理念相結合,“十一五”期間山東公路養護創新成效卓著。精細化養護、預防性養護措施領行業之先,“暢安舒美”理念成全國共識,“五大養護工程”富有山東特色,危橋管護和安保工程體現以人為本,樣板路建設繼續保持優異成績。五年共完成公路養護投資210億元,實施大中修16696公里,創建文明樣板示范工程13830公里,優良路率達到75.8%。
堅持“依靠科技,提高質量”的指導方針,山東公路著力加強橋梁和路面養護。大力推行預防性養護,加大專用設備投入和技術推廣力度,購置微表處、綜合養護車、灌縫機、同步碎石封層等公路養護專用設備約200多臺(套),大力推廣同步碎石封層、稀漿封層、薄層罩面等技術,全面推廣路面裂縫和坑槽的機械化作業,每年召開養護現場會,對以上預防性養護技術進行技術交流;針對新技術及時總結經驗,形成技術指南,制定了兩項地方標準。以交通運輸部部署的《預防性養護政策及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成果為依托,制定出的山東省預防性養護指導意見和資金補助政策,在全國公路局長會議上作為成功經驗進行交流,獲得高度評價。五年來,累計完成普通干線公路大中修12530公里,年均大中修里程占干線公路總里程的10.4%,全省高速公路、國、省道優良路率分別為100%、96%、82%,路況質量大幅提升。
圍繞打造“暢安舒美”的公路形象,山東繼續加大文明樣板路創建與鞏固力度,高標準實施文明樣板示范工程。國道105、204、206、327、309和220線等八條國道均達到了文明樣板路標準,建成國道309線濟南至濰坊段高標準養護示范路。到“十一五”末期,全省累計創建文明樣板示范工程13830公里,占總里程的70%。大力實施公路安全保障系統工程,積極推廣國道105線平原區安全保障工程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間,共投資3.1億元,累計整治安全隱患路段16028處、8528公里;加強危橋加固改造步伐,五年投資11.74億元,完成危橋加固改造833座。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對養護工程設計和施工組織方案實行“雙審批”制度,規范養護作業現場布設標準;采取“路警聯合”保暢通的措施,聯合公安交警組織開展了全省高速公路通行秩序整頓活動;積極采取收費站便民服務、優先通行等舉措,提高了過站通行效率。推廣公路信息化建設,投入近2億元,開發了集路況信息上報、審核、發布為一體的信息處理平臺,改造升級了96660路政服務熱線和山東公路門戶網站,實現了全省路況信息共享,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實現了實時監控,省局建設了路況監控室。濟南、濰坊等市成立了集公路監測預警、應急指揮調度、出行信息服務和辦公自動化于一體的公路信息管理與應急指揮中心,棗莊市啟動了應急指揮中心的規劃建設,臨沂市在京滬高速公路設立了氣象采集系統。
農村公路管養也實現新突破。《山東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辦法》實施細則,以及《山東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示范點工作實施方案》頒布,確定以濟南、德州兩市交通局為試點,積極探索適應山東省實際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特別是棗莊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積極探索,創立了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棗莊模式”。在此基礎上,2008年,《山東省農村公路條例》,經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并獲準通過,農村公路管理實現了新的提升。
綜合整治促進路域環境大提升
為全面提升公路路況水平,為公眾提供暢、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環境,發揮公路在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促進和帶動作用,從2009年12月開始,省政府在全省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公路綜合整治年活動。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公路硬件設施上檔次、公路管理上水平、路域環境明顯改觀的公路綜合整治目標,一場公路升級“大會戰”在齊魯大地打響。政府組織 部門聯動
2009年12月,省政府召開全省公路綜合整治工作電視會議后,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任組長,交通運輸、發改、公安、財政、國土資源等10個省有關部門和17市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政府公路綜合整治年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各市比照省里做法成立了相應機構,為全省公路綜合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公路綜合整治工作由行業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由部門行為轉變為社會行為。
為解決公路整治資金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創新思路,采取市縣分擔、市場運作、以獎代補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為公路綜合整治提供了資金支持。省交通運輸廳2010年用于路網養護改建工程的貸款達30多億元,創費改稅以來新高。濰坊市自2007年以來共投入公路綜合整治資金40多億元,除上級公路交通部門補助外,其余資金采取按比例分擔方式,由縣(市區)、鄉(鎮)兩級承擔,市財政每年拿出資金進行獎勵。日照市政府僅2010年財政就投入7000多萬元用于公路綜合整治。滕州市2010年計劃投入的5.6億元公路綜合整治資金,全部由市鄉兩級按百分之五十分擔,棗莊、濟南、菏澤等市還從財政拿出一定數額資金以獎代補。同時,引入了約束激勵機制,考核獎懲。濰坊、臨沂、德州、棗莊、威海、淄博、菏澤、聊城等市把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市政府對縣(市區)政府工作績效考核,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
抓質量 求暢通 保安全
為了實現公路設施整治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省綜治辦成立養護工程質量“飛檢小組”,對所有干線公路養護工程的實驗、原材料、工程質量進行現場巡回抽檢和駐點督導,發現問題限期整改,絕不姑息遷就,確保了工程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經竣工驗收,工程合格率達100%,優良品率達99%以上。
養護改建工程項目多,如何保證公路暢通成為了綜合整治的重中之重。特別是2010年養護工程施工路段多、平行路段作業點多、交通樞紐城市施工路段多且管養主體多等,省綜治辦圍繞干線公路暢通、群眾便捷出行和做好上海世博會外護城河等保暢通工作,及時確立了公路施工作業通行優先原則,制訂了“路網服從高速、省道服從國道,半幅施工、錯時施工、集中施工、同步施工、提前公告、信息服務”等多項措施,全方位、多層次做好交通組織保障。
在保障公路安全方面,規范設置了醒目齊全的施工安全和繞行標志,即時發布路況信息,強化組織協調,確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行車安全。加大各類交通安全設施整治力度,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與公路建設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按照先急后緩、分步實施的原則,對四車道以上一級公路實施中間隔離,保證了行車安全,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除“三難” 清“三占”
整“四亂” 治“五差”
從2010年2月起,省綜治辦開始在全省先后組織開展了非公路標志“集中整治月”、春季植樹造林“大干60天”和路域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攻堅”活動,政府主導,部門聯合,清除公路沿線有礙觀瞻的糞堆、柴堆等“三大堆”,取締占路集市貿易、打場曬糧等“三占”現象,清理拆除亂搭亂建、亂設標牌等“四亂”問題,整治影響公路沿線視覺效果的荒山荒坡、破損山體等“五差”現象。
活動把國省干線公路、省際交界和穿村鎮、穿城區路段作為整治的重點,采取清理拆除、路宅分家、美化綠化和粉刷等手段,提升公路沿線環境。到去年底,全省共實施路宅分家百余萬延米,整治違章建筑300萬平米,清除占道集市近3千處,清理非公路標志3萬余塊,進一步優化了全省公路通行環境。
目前,公路綜合整治年活動作為一項階段性工作已基本結束,全省共完成干線公路養護和改建工程投資82.1億元,其中路網改建完成改造里程2131公里,實施大中修里程4497公里。線外路域環境綜合整治投資累計完成79.72億元,其中綠化投資31.33億元。全省公路技術狀況和路網結構極大改善,路網運行質量和通行能力顯著提高,路域環境明顯改觀,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成為近年來山東公路交通工作的一大亮點。
如今,放眼齊魯大地,一條條公路猶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承載著文明在不斷延伸。
“兩保兩樹”塑造山東公路新形象
跨入“十二五”,山東交通提出在全系統深入開展“保暢通、保安全、樹品牌、樹形象”的“兩保兩樹”活動。實施“兩保兩樹”的意義何在?又將會給山東公路交通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賈學英認為:目前,山東省交通的發展已基本走過了規模總量擴張和自成體系發展的階段,進入結構優化、網絡銜接和運輸一體化集約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伴隨著我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力各項要素空前活躍,對交通運輸的適應能力提出新的、嚴峻的挑戰。調整好高速公路、道路運輸以及沿海內河港口的合理發展布局,優化組織方式,確保不堵車、不壓船、貨暢其流、安全運輸、人便于行,這既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也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迫切要求。
山東公路未雨綢繆,扎實實施兩保兩樹。“十一五”以來,適應公路基礎設施總量快速增長和公眾出行日益多樣化的實際需求,山東公路系統積極解放思想,加快公路工作指導轉變,把公路養護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提出了推進“三個轉變”,做好“四個結合”的工作思路。“三個轉變”,即由注重建設向建設、養護、管理、服務并重轉變,由著力解決供給不足向保障暢通、安全舒適和高效便捷出行轉變,由以規模數量為導向發展向以社會效益、服務質量為導向發展轉變,逐步實現公路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可持續相統一。“四個結合”,即將公路發展與我省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緊密結合,與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與港口、物流業發展緊密結合,不斷增強公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和適應度。切實做到“一穩一增”:“一穩”就是穩定總量,繼續保持加快建設的適度規模;“一增”就是切實增加公路養護管理投入,不斷優化路網結構,提高通行能力,達到“以存量換增量”的目的。
堅持把改革作為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不斷完善公路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深入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成品油稅費改革的部署要求,按時全面取消了公路養路費等六項規費征收,全部停止了境內所有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系統應安置的56353人當年全部完成分流安置,確保了改革期間交通隊伍的總體穩定。二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費稅改革后,加強與省財政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理順中央財政轉移資金撥付渠道,省政府出臺《關于交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設立交通發展專項資金,對國省道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養護資金實行省對項目國庫集中支付。按照管理一體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公路建設市場化進程,所有新建公路項目均實施招商引資建設,引導和鼓勵民營、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公路建設領域。“十一五”期間,全省公路累計合同利用外部資金412億元,僅2010年,就完成招商引資公路項目443.5公里,融資額達217.4億元。三是深化養護運行體制機制改革。以推行管養分離、規范養護市場、理順用工關系為重點,堅持“先試點、后鋪開,先機制、后體制”的原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養護運行機制改革。“十一五”期間,我省公路養護大中修工程全部實現了社會化、市場化,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養護工程市場全面形成。
在“十一五”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十二五”山東公路致力打造“三網一品牌”:
構建高速公路網。到“十二五”末,全省公路網總里程達到24.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0公里,基本建成“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覆蓋95%縣級以上城市節點。
升級國省干線網。到“十二五”末,全省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到4.2萬公里。除長島縣外,市到縣由一級以上公路相連接,縣到縣由二級以上公路相連接。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達到2.14萬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98%。
完善農村公路網。農村公路里程達到21.5萬公里,具備條件的行政村瀝青(水泥)路通村率達到100%。扎實開展農村公路“網化”工程,統籌解決農村斷頭路問題,有步驟推進自然村通油路建設。
打造路網暢通安全品牌。大力實施預防性養護、精細化養護,積極推行機械化養護,提升公路養護整體水平,全省公路養護率和路面鋪裝率均達到100%。通過深入開展“保暢通、保安全、樹品牌、樹形象”活動,切實加強公路設施運營管理養護,全面提升公路通暢水平和本質安全水平。加快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統一完善的公路綜合信息網絡平臺,建成公眾出行、收費、路政、養護管理、高速公路通行等“七大信息系統”,實現全省高速公路和重要國省道全程視頻監控,形成聯動相應、高效暢通的全省公路應急指揮調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