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驅動海上溫州構建
2011-5-18 18: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推進‘海上溫州’建設,加強海洋海島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和海洋服務業,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海洋經濟發展!
摘自溫州市委十屆十次全會上的報告《加快轉型發展 建設全面小康 努力開創溫州“十二五”科學發展新局面》
從游擊隊到正規軍有多遠?28年溫州用整整1/4個世紀的時間耐心等待,終于,在2011年的春天,溫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R> 從自謀出路的“溫州模式”到“長三角區域性大城市”,從“海西區發展戰略”到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溫州在改革開放的深水池中不斷探索,以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依山傍水”、“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窠臼”,以區域性架構重新拷問溫州“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模式,并最終以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區不可或缺的“兩翼”之一的身份定位,直跨兩級,享受國家戰略待遇。
“十二五”開局,溫州氣勢如虹!
港口:“兩翼三圈”落腳點
打開地圖,沿著長長的海岸線追尋,在中國東南沿!癟”字形經濟帶的核心區,綿延了1000多公里海岸線中部的1/3段赫赫寫著溫州二字。在東南部的黃金海岸線上,溫州以“要塞”之姿牢牢占據了“咽喉要道”。這條總長355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可建港口岸線長達134.73公里,其中深水岸線就有65.3公里,還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旅游資源、灘涂資源、非金屬礦產資源等等。早在1957年,溫州港已經被“慧眼識珠”地選為全國首批開放的港口,彼時,寧波港和上海港都尚未開港。
2011年2月25日,隨著浙江省被國務院以國函【2011】19號文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被確定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而溫州則在“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總體布局中,占據了“兩翼三圈”的重要位置。
所謂兩翼,是指以環杭州灣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的北翼,和以溫州、臺州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的南翼。所謂三圈,則指杭州、寧波、溫州三大沿海都市圈。加之之前出臺的國家《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2009-2020年)》,以及國務院關于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及海西經濟區、江蘇沿海、遼寧沿海和廣西北部灣等在內的沿海開發格局的總體部署,溫州作為長三角和海西區聯動發展的戰略樞紐地位已經得到確認。
2010年10月,當“曉星”號貨輪在洞頭狀元岙港響起第一聲嘹亮的汽笛聲時,當溫州到臺灣的148海里可以在8小時內完成航行時,所有的溫州人都真真切切的感受“都市圈”的力量。“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在溫州做了15年外貿的林麗紅已經嘗到甜頭,不再為接單臺灣生意而頭疼,“我們一個集裝箱,如果走溫州港,貨只用一兩天便可到臺灣,而且每批可以節省150至200美元,對于我們這種企業來說,這不是一筆可有可無的費用。”
林麗紅的話,實際上道出了“兩翼三圈”之于溫州的本質含義:緊鄰海峽西岸經濟區,民營經濟活躍的溫州,應當通過區域性的對接與合作,而不再是“單打獨斗”,引導海洋三次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成為東南沿海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而這其中,港口,是“兩翼三圈”的最終歸依。
有人說,“以前溫州苦就苦在水上,現在溫州富也富在水上。以前是水阻礙了溫州交通,現在是要用水來激活溫州的交通。”
作為一座擁有不少優質深水港岸線的外向型經濟城市,溫州港口輻射力不容小覷:其直接經濟腹地,包括溫州、麗水、衢州、金華以及臺州南部的部分地區,間接腹地包括浙西南、閩西北、贛東、皖南等地區,覆蓋總人口超過6000萬!笆晃濉逼陂g,溫州港以洞頭狀元岙港區、大小門島港區和樂清灣港區為核心,以甌江和瑞安、平陽、蒼南等港區為補充,初現“一港七區”總體發展布局。
2011年1月25日,來自義烏、價值6萬余美元的2個集裝箱,從溫州狀元岙碼頭搭載“曉洋”輪出口,標志著溫州港外扈運輸實現新的突破,港口潛力不再“紙上談兵”。溫州港航管理局港口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很多腹地進出口企業對溫州港航線了解不多等原因,貨源還是習慣性地走寧波和上海港出海,但時間和價格上的優勢,“將讓走上前臺的溫州港必有一番大作為”,并將進一步帶動溫州港近洋、遠洋集裝箱新航線的開辟。承運商溫州航華國際船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秦俊毅感慨:“如果大量義烏小商品轉經溫州港出海,溫州港的集裝箱吞吐量起碼將增長一倍以上!蹦菚r,溫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將突破110萬標箱。
港口的優勢,并不僅僅在于貨物運輸,更重要的是,依托港口,尤其是深水港,一系列船舶修造、倉儲物流、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等臨港工業都將得到發展,徹底扭轉溫州產業輕“重”重“輕”的結構缺陷,逐步淘汰資源消耗大、工業產能小、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業,增加臨港重工業比重,使城市發展的重心轉向海邊,就此突破溫州發展中的土地、資源等要素瓶頸?梢哉f,“港興則城興”,“以港興城、以城促港”的海陸聯動,將盤活溫州整盤棋,讓海洋真正流動,成為城市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截至2009年,溫州已建成碼頭泊位數244個,其中萬噸級碼頭泊位數15個,港口吞吐能力約1564萬噸!笆濉睍r期,溫州將以“億噸大港、百萬標箱”為建設目標,讓溫州港大開發引領溫州海洋經濟大發展:
投資百億元建設港口基礎設施,重點推進樂清灣港區建設,新建2個5萬噸級(兼靠10萬噸級)多用途泊位以及2個5萬噸級散貨深水泊位;狀元岙港區新建二期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以及5萬噸級石化碼頭工程;大小門島港區5~10萬噸級石化公用碼頭;蒼南港區新建華潤蒼南電廠2個3.5萬噸級碼頭,并利用電廠航道淺水深用,建設1萬噸級及5000噸級泊位;還有飛云江南岸新作業區建設1~3萬噸泊位以及一批3000噸級油品和通用碼頭,平陽港區西灣作業區建設3000噸級泊位,靈昆作業區新建多用途碼頭一期和1~4號泊位工程……
屆時,溫州將新增泊位10個以上,新增能力4000萬噸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將達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00萬標準,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支線港、大宗貨物的集散地和區域性的商貿旅游港。
圍墾:再造一個新溫州
曾幾何時,“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江南水鄉成了溫州人尷尬。山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4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的事實,讓土地成為溫州稀缺的生產要素,與溫州“國際型大都市”的身份相去甚遠。
“每年的建設用地指標,在解決大型基礎設施用地后已經所剩無幾,有些縣每年真正用來發展工業項目的土地甚至只有幾十畝!2011年1月,在全市形勢報告會上,副省長、市委書記陳德榮明言道,“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另一個事實,溫州擁有幾近和陸域面積等同的1.1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可開發利用的灘涂面積近600多平方公里。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再造一個海上溫州!”
“海上溫州”是一個大概念:借助圍墾造田,溫州的港口優勢才能轉化為產業集群優勢,才能帶來臨港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提升,才能讓溫州繼杭州、寧波之后,真正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核心都市圈。
站在甌江與東海的交匯處,初夏的暖陽,在蔚藍的海洋上鍍出淺灘圍涂的粼粼金光。機器轟鳴、人聲攢動,吊臂、貨車、工程車來回穿梭,踩著雨靴、卷著衣袖、戴著工程帽的施工人員逡巡不停。“這是我們的規劃展示館,”指著東片的一幢建筑,甌江口開發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黃純誠驕傲地笑了,“西面我們還將建成五星級國賓館和總部經濟大樓,兩年內可以完成一期工程!
面積24平方公里、總投資90億元的淺灘一期工程建設,“是甌江口新區的重中之重”,黃純誠說。在海上溫州的藍圖中,淺灘一期將在這片處女地中,以中間公共走廊為界,南面打造宜居的生活居住地,北面則借助臨近海港、空港等優勢,構筑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并從建設現代物流園著手,逐步帶動旅游休閑、科技服務等其他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目前淺灘一期15萬平方米的服務業發展啟動區已經調整到位,圍區回填正加速推進,各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中糧、鹽業海信等物流、商業綜合體企業將隨后進駐。
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中的“九區”之一,也作為全省最早批復的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之一,規劃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的甌江口新區,是“海上溫州”至關重要的一環。甌江口溫州區域位于溫州都市圈和溫臺沿海產業帶的黃金位置,集內河、河口、深水港于一體,囊括了洞頭靈昆淺灘圍墾的重要發展軸。在“十二五”規劃中,甌江口將實施重大圍墾水利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生態基礎項目、宜居社區開發工程等八大類工程,總投資1350億元,打造成溫州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的重要集聚區,成為溫州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2010年12月底,在一片悄無聲息中,另一處圍墾熱土低調通過項目驗收,7035畝灘涂圍成的可建設土地毫無疑意地當選為溫州迄今最大的灘涂圍墾造地工程。這,就是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丁山墾區。
通過驗收的丁山2標,是總面積為1.18萬畝的丁山墾區圍中最大標段,工程規模為7035畝,吹填量1200萬立方米,造價5.15億元,從2010年3月4日正式啟動以來,共費時627天。而根據丁山墾區的招商規劃,只有符合新能源、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關鍵汽車零部件和生物醫藥等五大百億新興產業才有資格入駐,溫州人轉型升級的迫切與野心展露無遺。正如陳德榮所說,“溫州的發展絕不是盲無目的、毫無意義的擴張,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定要走出走好一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相融和的發展之路,成為長三角不可或缺的濱海大都市”。
圍墾出的處女地,猶如一張白紙,在那上面,可以描繪出各式各樣關于城市的新構想。不同于甌江口和丁山,2010年6月,臺灣遠雄企業考察團的到來,則讓人看到圍墾地的另一道風情和另一種可能。
作為蒼南縣重點引進項目、占地面積約1萬畝、總投資約30億元的“臺北小鎮”,沒有讓政府投入一分錢。中國新城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負責建設開發,蒼南縣政府則以海涂資源參股并占有超過50%的股份。占地4500畝的產業園區,主要對接臺灣的裝備制造、新型材料、電子信息、軟件開發等產業;2400畝的高檔生活住宅區,按廣東碧桂園模式“量身打造”;1500畝的中央公園,既是小鎮“綠肺”,同時又承擔健身體育、景觀休閑及防洪排澇等功能;還有最具風情的1700畝左右的商業文化街,兼融臺灣商業與人文氣息于一體,交錯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
“很美,很漂亮,也讓人感到很溫暖”,臺灣遠雄企業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如此評價,“看到心、看到情、更看到兩岸攜手發展的巨大潛力!
“項目建成后,將使溫州市快速融入海西經濟區,促進蒼南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鄙n南沿海辦有關負責人說。
專家認為,以“臺北小鎮”為載體的臨港產業新城,是蒼南繼龍港建城之后的又一創舉,它的建設模式適合于長遠發展,今后集納性與規模化的新城,將成為鰲江流域的中心城市。目前,“臺北小鎮”已完成吹填及軟基處理工程,完成七通一平等設施建設。
除此之外,甌飛灘圍墾工程將成為下一個熱點。據估算,如果把甌江口淺灘圍墾和甌飛灘圍墾兩塊加在一起,將新增近400平方公里的面積,這相當于溫州市區建成區面積的兩倍。還有丁山圍墾、永興圍墾和天城圍墾,圍墾成功后,三大圍墾區將連為一片,為溫州濱海城市和沿海產業帶建設拓展后備發展空間……
“十一五”期間,溫州灘涂圍墾實施面積共計24.67萬畝,5年累計完成投資42.9億元。根據“十二五”規劃,溫州將轉變圍墾開發理念,推進生態圍墾,保護海島、港灣及大陸巖石岸線,集中開發利用三大江河口地區平直、泥質、淤漲型岸段的成片灘涂資源。將重點實施58萬畝圍墾工程,計劃完成投資200億元,比“十一五”完成的投資數再翻兩番多。目前,已圈圍完成的圍墾工程,將分別為溫州市甌江口新區、溫州(龍灣)民營經濟科技產業基地、樂清經濟開發區、樂清灣港區、洞頭縣新城區、溫州狀元岙深水港區、楊文工業區、瑞安經濟開發區、平陽沿海經濟新區、蒼南臨港產業基地等提供發展空間。
如果說港口和圍墾,給溫州帶來發展的硬件,那么交通,則是盤活港口和圍墾地的關鍵。沒有完善的陸海聯動集疏運網絡,沒有高度發達的物流服務體系,港口永遠是“酒香深巷人未知”,而濱海大都市更是一紙空談。
從“甌江時代”到“東海時代”,從“濱江之城”到“濱海之城”,“大港口”、“大路網”、“大物流”的理念,折射出溫州人對交通理解的深層次變遷。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趙一德指出:“當前,溫州交通建設正處在從‘通道’向‘樞紐’轉變的歷史關口。只有下定決心,大干快上,溫州才能抓準抓住這次海洋經濟的國家戰略契機,實現溫州第三次跨越式發展!
誠然如此。從區位條件來看,溫州是長三角和海西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只有通過改善溫州區域交通條件,加快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才能真正實現“上下貫通”、“左右逢源”;從全省情況來看,省城鎮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杭州、寧波、溫州三大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如果不加快大交通建設,溫州將很難融入全省“1.5小時交通圈”,在經濟上再落一課;從溫州地位看,建設“交通圈”,實質上就是拓展“經濟圈”、“都市圈”,才能夠發揮港口優勢,吸引更大腹地范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溫州集散,拉動臨港產業的進園落戶,從而確立溫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并為溫州轉型升級打好基礎;從改善民生角度看,住房難、出行難已經成為溫州群眾意見最大、呼聲最高的兩大問題,只有通過強化綜合交通理念,系統地考慮城市發展的多層次要求和滿足市民出行的多樣化需求,才能讓溫州再一次成為“宜居之城”、“幸福之家”……
洞頭狀元岙港的“變身”,正是一個關于交通的“現實說法”。狀元岙深水港區是溫州三大核心樞紐港區之一,2004年年底一期開工建設,2008年,狀元岙港區一期建成兩個5萬噸級(兼靠10萬噸級)多用途泊位及其配套設施,設計年吞吐能力為230萬噸,其中集裝箱20萬TEU(標準箱單位)、散雜貨70萬噸。然而,自2008年8月試開港起,當年4個多月僅接卸一宗4.36萬噸的貨物,2009年全年貨物吞吐量僅為60來萬噸,其中集裝箱0.09萬TEU,貨物不足1萬噸,其余均為散雜貨。港區一期集裝箱吞吐能力發揮不足3%,總體吞吐能力發揮不足30%。曾經斥巨資建造的狀元岙港區一期,如今僅靠接卸散雜貨“艱難度日”,這樣的事實一度讓溫州人心痛不已。
“港區吃得不對味、吃不飽的主因,并不是溫州及港區腹地浙西、贛東等地貨源不足,而是連接港口的公路及橋梁不能滿足運輸需求,一些超大型集裝箱卡車進不來、出不去!睜钤镜南嚓P負責人一語道出真諦。
的確如此。當時,進入狀元岙港區的陸港貨物運輸通道只有一條半島接線公路。公路雙向二車道、設計速度低、路基寬度窄,無法滿足大量超大型集裝箱卡車通行。“屋漏偏逢連夜雨”,沿海鐵路溫甬集裝箱動車組專列的正式開通,高效、安全、準時、低價的鐵路集裝箱運輸,和寧波北侖港的崛起,都再次重創狀元岙深水港區。難怪有人坦言,“公路有多大,港口就有多大。”
為破解狀元岙港區集疏運的難題,溫州市開工建設連接港區的77省道洞頭延伸線、連接大小門島石化港區的大門大橋、連接樂清灣港區的疏港公路和鐵路支線。同時,港區公司也積極聯系水運企業,通過水陸中轉、水鐵中轉、水水中轉模式進行國內貨物運輸,通過承攬對外貿易逐步帶動了港區內的對內物流。據港航部門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狀元岙港區貨物吞吐量為100萬余噸,大約是去年同期吞吐量31.25萬噸的3.2倍;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為67.95萬噸,大約是去年同期0.47萬噸的144.5倍。今年以來,共有14艘外輪進港,創季度進港外輪數量新高,而且貨源進一步擴大,港區效益日益提升。
“十二五”期間,溫州將進一步發展陸海聯動集疏運網絡,協調推進高速公路、空港、內河航道建設,積極構建多式聯運的港口集疏運網絡體系。開工建設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樂清至瑞安和瑞安至蒼南段、樂清灣港區疏港公路、溫州火車南站至甌江口市域鐵路客運線、繞城高速公路西線和104國道西過境等工程;加快推進金溫鐵路擴能改造溫州段、溫州機場飛行區擴建和新航站樓、飛云江三橋南北接線、諸永高速公路溫州段延伸線、77省道延伸線、大門大橋等工程建設;以及加快龍麗溫(泰)高速公路、溫州港深水航道前期工作步伐。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發揮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南翼作用,推進沿海產業帶石油化工、工業原材料、煤炭、鋼材建材、糧食、船舶等12個臨港產業基地區的發展,溫州在交通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正視與修正物流“短板”,以打造現代化、信息化的港口物流體系和交通網絡體系為目標,為“大港口”、“大都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010年3月12日,在浙江省“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推介會上,溫州港集團與華峰集團、樂清市政府與安徽海螺集團分別就溫州石油化工交易平臺、浙南建材交易平臺等重大項目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投資總金額達35億元。簽約后的溫州石油化工交易平臺化工碼頭,不但可以滿足溫州及周邊臺州、麗水、閩東北等地區經濟發展對液體化工原料的巨大需求,而且有助于狀元岙港區提升功能、形成規模。而年交易量達600萬噸的浙南建材交易平臺不僅建設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和水泥物流中心,成為浙南區域性水泥交易平臺,還可以就地消化浙能樂清電廠的工業廢棄物,結合打造樂清的循環經濟示范區。
港口、灘涂圍墾、交通,前行的三駕馬車已經蓄勢待發。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溫州將乘風而起,破浪前行!
溫州市海洋經濟發展應以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海洋綜合開發能力為目標,全面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海洋開發管理服務;以甌江口新區、綜合樞紐港、海涂圍墾、海峽經貿合作區建設為突破口,以體制機制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政策財政扶持等舉措,全面推動溫州海洋經濟的大發展和大開發。
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方勇軍
充分發揮甌江口新區交通區位、港口資源、用地空間、產業基礎等多方面優勢,立足溫州打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的國際大都市區戰略,做足海洋文章,承擔起提升城市功能、引領經濟轉型的時代重任;以海洋產業為主導,搭建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平臺;以山海元素為特點,以宜居家園建設為落腳點,營造潔凈的生態空間,提升溫州發展環境,構筑體現甌山越水文化的智慧宜居新城。
溫州市甌江口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陳后生
溫州藍色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又有自己的港口,有相當理想的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如果溫州這次能抓住機遇,并且落實好“十二五”規劃中的發展計劃,很可能因此跟上浙江經濟發展的節拍。這是溫州的一次機遇,比起金華等浙江內陸城市,溫州若能將海洋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發展點,勢必是溫州經濟發展的一個良好契機。但是,溫州需要引進一大批海洋產業人才。人才是第一位的,現在有了好的項目平臺,有了資金的投入,更需要人才的集聚。
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 張一力
溫州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現在溫州陸地上可以開發的空間越來越少了,向海洋進發是溫州的新出路。溫州的海洋發展能進入國家戰略,對于溫州區域地位的提升,經濟的發展來說可謂意義重大。若能得到中央財政支持,對于溫州經濟的騰飛將有更大的助力,因為溫州向來是自費改革,改革開放前國家給予溫州的補助平均每人是88元,而浙江平均每人是240元,改革開放后這個比例仍然沒變。
中共溫州市委黨校教授 朱康
海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海洋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二空間?v觀世界河口城市的發展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轉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溫州隨著洞頭半島工程的建設,以及深水港工程和海涂圍墾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并取得較快發展,海洋經濟強市的發展戰略已向人們展現了一幅美麗壯觀的藍圖。我們要抓住國務院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這一機遇,加快溫州從“甌江時代”走向“東海時代”的步伐,以實現溫州發展的再次騰飛。
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 周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