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里搶出簡易公路
2011-5-14 11: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11”日本地震海嘯已經過去兩個月了,但對于日本社會而言,震動不止,余波未平。抗震救災的重建之路,更為漫長艱險,日本正走在一條極度坎坷的復興之路上。對日本歷史上最高的九級地震,日本人所展現出來的鎮定和從容,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猝然臨之而不驚,的確有值得借鑒之處。僅僅將這種反應,視作日本人寡欲克己的性格,未免過于粗疏;這與日本的文化、法律、教育等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為此,本報特派記者李康寧、周青先在日本受災兩月之后,再次深入日本災區一線,面對面采訪日本救災實況。貼近那些災害中的心靈,用自己的筆和鏡頭,感觸一個民族在面對波折之后,所產生的巨變。
東京時間5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海9.0級大地震兩月公祭。整個日本沒有更多時間去悲傷。東北部沿岸千里膏腴之地,在強震和海嘯的沖擊之下滿目狼藉。而最緊迫的任務,便是恢復交通,為災區救援連接命脈。
新干線的乘客很沉默
5月11日上午,本報記者乘坐新干線從大阪出發,趕赴日本災區中的重鎮仙臺。
這條沿日本東部運行的電氣化鐵路,一向是日本國民的驕傲。從1964年10月1日開通至今,新干線不斷將乘客從日本列島的一端運送向另一端,風雨無阻。然而在3月11日這場史無前例的巨大災害之后,從東京往東北方向的新干線,不得不停運。在東日本鐵路公司的努力之下,4月29日新干線順利重新貫通。
11日中午時分,在東京站換乘之后,記者登上了一輛前往東北方向的新干線列車。整個車廂里一片肅靜,鴉雀無聲。可以容納一百余人的無座席車廂里,只有寥寥二十余名乘客,大多數在翻閱報紙,或者靠在窗邊閉目假寐。沒有廣播、沒有音樂,除了到站的提示聲音,找不出一絲的嘈雜。如果說話聲音稍微高一點,便會受到列車員勸誡。
“新干線的氣氛向來如此,災后乘客少,心情沉重,如此這般很正常。”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列車員這樣說。據他介紹,全線恢復運行后的東北新干線,因為道路安全和供電問題,不得不減速運行和減少班次,乘客減少了三分之一。
與大海爭奪公路
13日,石卷港往女川町方向的沿海公路上,救災人員與大海的公路爭奪戰,依然在進行當中。
這條道路依山而建,隨地勢的起伏緊貼海灣鋪設,如今道路變得崎嶇。在一些地勢較低的海濱,海嘯把整座房子推進水里,或是把漁船扔到路上。
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不同,在這個地區救災,必須依靠這條只有兩個車道的破損道路。
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工程人員,在這條路上用盡了十八般武藝。他們把破損的道路粗略地鋪平,將斷裂的橋梁重新補上,甚至臨時從廢墟中清理出一條道路來,讓原有的公路改道。但最麻煩的,莫過于跟大海的公路爭奪戰。
看起來已經趨于溫順的大海,至今依然可以給公路交通造成極大的麻煩。因為地震造成的地面下沉,在一些路段,原本高出海面的公路整體下沉,每逢漲潮的時候海水可以輕易地漫過來,讓道路重新變成汪洋一片。
在水面較淺的地方,工程人員把路面一層層地墊高,造出一條“水上公路”。在潮水肆虐的地方,趁著潮退的時機工程人員會用土石在路邊筑起一道簡易的防浪堤,并固定水泥塊,以保證防浪堤的堅固度。這就造成了另外一個景象,車輛在臨時公路上緩行,堤壩后的海平面遠遠看去,竟然與車窗齊平,公路變成了一條“水下公路”。
仙臺海港漸漸蘇醒
兩個月前,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會被仙臺機場那一幕所
震撼。巨大的海嘯漫過平坦的機場,十余架飛機像玩具一樣漂浮在渾濁的水里。仙臺海港同樣一片汪洋,波浪滔天。
兩個月后,這些交通樞紐漸漸蘇醒。在仙臺機場,記者看到,路邊的不少倉庫受損程度不一,但大多都安然矗立,墻壁上還存有水浸的痕跡。仙臺機場外觀良好,一樓已經啟用了一部分。通往二樓的所有通道,仍舊被封死著。航空公司服務人員幸子小姐說,二樓的設備仍在修理當中,暫時不能使用。能夠起降的,也只有日本國內的航班。
與衣衫整潔、彬彬有禮的幸子小姐相比,門外偶爾有遍身泥污的工人經過。他們的任務,就是維修機場的設備。據了解,諸如自動扶梯等電器設備里面灌滿了泥沙,光清洗就讓人費盡了腦筋,新設備的安裝運行更需時日。
仙臺港距離機場并不遠。這是日本東北方最大的國際海港,在海嘯之后關停。12日下午,這里霧氣蒙蒙,茫茫的海面上一片沉寂。一艘名叫“第一勝榮丸”號的小船,半邊船身燒得焦黑,泊在岸邊。只有一艘巨大的滾裝船上有人影閃動,走近了看,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賑災軍車。
仙臺港在此刻顯得尤其孤獨。原本這里是個相當大的工業加工和倉儲基地,但是現在大多數都停工了。唯一復工的是新日本石油公司仙臺煉油廠,這里承擔著日本東北地區三分之一的成品油供應。在停工這段時間,日本很多加油站無油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