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黃鐵路公司"十一五"發展成果豐碩
2011-5-11 15: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期間,朔黃鐵路公司抓住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機遇,堅持"源于國鐵、優于國鐵"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建設"綠色、高效、數字化鐵路"目標,軟硬創新相結合,全力打造"本質安全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創新型、資源節約型、和諧 -
發展型"企業,科學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路網布局逐步完善,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積極推進"北上南下"戰略,打通北與天津萬家碼頭、南與山東大萊龍鐵路的運輸通道,推動形成以朔黃線為東西干線,黃萬、黃大線南北縱貫環渤海經濟區,"一路連多港"的"魚刺形"鐵路布局。
黃萬鐵路于2006年10月8日開通,至"十一五"末年運輸能力達到了4200萬噸。
黃大鐵路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了初步設計;確定了項目出資人比例,2010年完成黃河特大橋初步設計審查。
朔黃鐵路3.5億噸擴能改造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啟動,至2010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約17.7億元。
貨物運量穩步上升,經濟效益保持良好。"十一五"期間,朔黃鐵路累計完成煤炭運輸6.9億噸,年運量連續五年呈千萬噸級增長。實現運輸收入477.8億元,納稅84.82億元,為股東分紅115.91億元,充分地實現了回報股東和社會。
成功開行萬噸列車,反向運輸取得突破。2009年朔黃鐵路成功開行了萬噸列車,到"十一五"期末,萬噸列車由日均開行3對穩步遞增至13對。2009年2月28日從東大沽開出了首列鐵礦粉列車,單向單品種運輸向多品種、鐘擺式運輸拓展取得突破。
安全管理不斷加強,安全形勢保持穩定。始終堅持"違章就是事故,細節決定安全"、"安全在自己,安全為自己"兩個安全理念。開發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完成以專業工隊為基礎的安全風險預控系統流程的基本框架。組織科研攻關,增強科技保安能力。"十一五"期間,分別連續五年榮獲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企業"稱號、神華集團"質量標準化特級公司"稱號。截至2010年底,公司連續安全生產3880天,實現了第11個安全年。
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截至2010年年底,公司在研項目達到40余項,其中: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題課題1項,鐵道部項目1項,神華集團項目26項,公司項目16項。分別有1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鋁業杯"首屆中央企業青年創新獎;1項創新項目和3項新紀錄分別被列為第十二批中國企業新紀錄重大創新項目、中國企業新紀錄;14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0個軟件或系統獲得國家軟件著作權;2個項目獲神華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項目獲三等獎。
朔黃模式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日益規范。繼續探索和著力完善朔黃模式。出臺《朔黃鐵路聯合運輸管理辦法》,明確聯合運輸遵循的基本原則,明晰公司、分公司、聯合運輸單位職責及準入規定、退出制度、考核程序與流程,確保聯合運輸健康有序發展。狠抓"基層、基礎、基本功"建設,強化企業執行力。2006年4月啟動貫標工作,并于2007年12月通過認證,2008年對499個流程進行了再造,標志著公司實施科學化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果。
綠色和諧取得成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實現與地方政府和沿線百姓的和諧共贏。"十一五"期間先后捐資1760萬元支持地方的教育、慈善、殘疾和體育事業。將沿線34處平交道中的32處改成了立交,并在立交道兩側修筑了相應的道路,方便了沿線百姓耕作生活;為減少沿線百姓的路外傷亡,投資3800多萬元設置護網,實行了全線封閉。
堅持打造"綠色"鐵路,投資近15億元保持沿線水土、降低噪聲、處理污水、保護文物等。2006年6月,朔黃鐵路獲得了首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成為獲得該項榮譽的我國首條干線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