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啟動需細火慢燉 今年經濟平穩運行可期
2011-4-8 22: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經濟平穩運行可期
一季度已經過去,完整的經濟運行成績單也即將出爐,但1至2月的數據不免讓人對今年的經濟穩步增長有所疑慮: 汽車、住房大件消費被“限”,內需不振,將拖累中國經濟增速。而專家指出,啟動內需屬于細火慢燉,急不得。隨著居民消費升級,新的消費熱點可以拉動更多的行業,并催生一批新興服務行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更為重要的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雖會帶來短期陣痛,但可為今后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奠定基礎。
一季度已經過去,完整的經濟運行成績單也即將出爐,但目前已有人對今年的經濟平穩增長產生了懷疑。
由于車輛限購和高價商品房的嚴控政策 ,業界擔心汽車和住房消費這兩大支柱產業將無法再擔綱重任,拖累中國經濟。
來自國家統計局前兩個月的數據顯示,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18億元,同比增長15.8%,但比2010年12月份回落3.3個百分點。那么,這種回落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是否影響今年乃至未來五年經濟平穩發展態勢?
就數據而言,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250億元,同比增長35.2%。其中,住宅投資3014億元,增長34.9%。這表明保障房建設已經開啟了結構調整、保障民生的大門,將彌補商品房銷售下滑帶來的市場影響。
應該看到,消費需求的增長有自身客觀規律,受到一些中長期因素的制約,也需要以長效機制來化解。例如,我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旺盛,也容易通過刺激政策迅速擴張起來。而消費需求增長一直比較穩定,年度內提高幅度較小,不太容易短期內超過投資需求增速。又如全社會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兩部分,政府消費可以通過增減財政開支直接調節,而居民消費行為屬于家庭和個人自主決定,政策刺激比較間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內需的源頭活水,也能為促進生產方式轉變注入活力。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和社會救濟七個方面,直接涉及居民消費。研究表明,“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若保持8%的年均增長速度,可以實現人人享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最低社會保障,以及適當的住房救助和基本養老。按照此目標測算,到2015年,政府基本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可由2008年的5.4%提高到9.3%,平均每年拉動居民消費1.1萬億元,居民消費率可由35.3%提高到41.1%。
當然,從發展趨勢上看,居民消費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需要因勢利導。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已經從生存型向改善型和發展型轉變,F在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改善居住出行和交通條件上。除了買房、建房、買車需求迅猛增加,我國服務型消費也急劇擴大,互聯網用戶和手機用戶擁有量都已居世界第一。城鄉居民的新一輪消費升級,至少還將持續十到二十年。
居民消費的增長根本上取決于收入水平和購買力的提高。要完善年度的刺激消費政策,更需要通過健全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相關稅收制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等長效措施,引導全社會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應該看見,我國居民消費增長很快,1990-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年均實際增長8.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全世界居民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
但同時也要看見,與更快的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速度相比,我國居民消費增速明顯偏慢。1978-2008年的30年間,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9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高達14倍。而且,由于投資增速長期快于居民消費增速,因此投資與消費關系失衡,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下降。1990-2008年我國投資年均增長22.1%,比居民消費年均增速高出13.8個百分點;同期,投資率(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應下降,從48.8%下降為35.3%。
因此,只有政府增加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確保百姓各方面保障齊全,才能真正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有專家指出,啟動消費需細火慢燉,急不得。消費增長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保障全方位的建立健全,人們消費意識和心理的改善,消費最終會扛起經濟發展的大旗。
客觀地說,消費已經拉動行業的增長,新的消費熱點可以拉動住宅、建材、裝修、鋼鐵、加工、橡膠、化工、電子、旅游等更多的行業,并催生了一些新興服務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可以預見,我國經濟今年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而健康的發展方式更為重要,這將為今后幾年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奠定基礎。
消費增長出現區域差異 中西部潛力逐步凸顯
記者搜集整理全國31個省區的兩會報告發現,盡管中央及地方在擴內需戰略上的調門都很高,但實際上,2011年各地消費增速目標與“十一五”一樣,仍然在17%左右徘徊,這意味著消費行業短期內難有高速增長的機會。統計顯示,盡管全國消費增長情況可能依然保持穩定,但是區域消費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中西部地區的潛力正在逐步凸顯。
消費高速增長為時尚早
記者搜集整理了2010和2011年全國兩會報告,以及全國31個省區過去五年的詳細經濟數據,在梳理資料中發現,在整個“十一五”期間,31個省區的官方預期消費增速與年末的實際消費增速均高度吻合,一直穩定在17%左右,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以去年為例,根據統計局已經公布的數據,2010年全國實際消費增速為18.4%,而在2010年初,各地兩會報告中對全年消費增速的預期目標也是這一水平。
這意味著2011年的實際消費增速可能依然與地方政府的預期目標接近,而地方政府對2011年的消費目標較2010年初的目標相比沒有較大提升。
在31個省區中,14個省區的預期消費增速目標與2010年初目標持平,6個省區沒有公布預期消費增速目標,還有一個省份對2011年的消費增速目標較2010年初目標相比有所降低,在預計2011年消費增速更快的10個省市中,最樂觀的省份也只上調了兩個百分點。
至于“十二五”期間的消費增速,只有河北、云南、內蒙古、遼寧、甘肅和重慶等六省區公布了未來五年的消費增速預期,而且仍然是圍繞著17%在做文章。
而其他25個省區都沒有對消費增速設定硬性約束指標,只是含糊地表示會加大力度鼓勵消費。這說明未來五年消費增長的前景可能并不如想像得那樣樂觀。
實際上,統計局最新公布的1-2 月消費數據已經印證“消費快速增長為時尚早”的判斷。最新數據顯示,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8%,比2010 年12 月份回落3.3 個百分點,其中,2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增長11.6%,增速下滑更加明顯。
中西部潛力不容忽視
記者對比各地兩會報告發現,盡管全國消費增長情況可能依然保持穩定,但是區域消費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中西部地區的潛力正在逐步凸顯。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消費增速最高的并不是東部經濟發達省份,而是云南、海南、貴州、湖北、江西這些中部或西部省份。
而對于2011年的消費目標, 河北、云南、海南、安徽、西藏、重慶的增長目標均在18%,陜西甚至將增長目標定為19%。業內人士認為,這說明上述中西部省份的消費潛力更大。
這一點不難理解。首先,中西部省市的人均收入增長最明顯。記者對比各地兩會報告發現,消費增速目標最快的兩個地區同時也是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的地區。重慶市和陜西省2011年的人均收入增長目標是15%和14.5%,遠遠高于其他省市10%左右的目標。
其次,中西部地區的需求潛力最大。以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分之一的汽車消費為例,盡管以北京為首的一線城市紛紛出臺治堵措施,當地的汽車消費受到較大打擊,但是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待開發。某輕卡生產企業的銷售人士表示,未來幾年,西部農村市場的需求將逐步釋放出來。
除汽車外,家電是拉動中西部消費增長的另外一個亮點。長期以來,東部城市與西部農村在家電消費上的差距相當大!笆晃濉逼陂g,近40%的城鎮居民消費了超過70%的家電;但在廣闊的農村地區,人口總量幾乎是城鎮的1.2倍,總消費額卻僅為城鎮居民的1/3,未來家電進一步普及的空間仍然廣闊。
某空調公司的地區銷售經理表示,在公司2011年的考核指標中,中西部省市的銷售任務普遍更重一些。
尋找消費新支點 哪些行業可以挑大梁?
“十二五”規劃著力擴大消費,提高國民收入,民生消費大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在汽車、住房等大件消費被“限”之后,哪些行業能成為撐起消費大梁的支點?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居民消費升級,文化消費、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最有可能成為消費領域新的增長點。此外,在國家重視品牌消費的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和食品飲料行業的消費也將獲得很大提升。
文化消費:3萬億缺口有待挖掘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這就意味著未來五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將由“十一五”期間占同期GDP的2.5%提高到5%以上。
“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五年文化產業將保持至少15%的年增速,文化消費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對記者說。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就進入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并重時期;超過5000美元,居民的消費結構轉向文化消費為主的時期。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去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9748元人民幣(約合4375美元),這說明,中國文化消費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且將成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的重要突破點,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佳元表示,按照國際經驗估算,我國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而實際上由于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國民文化消費保守等多種因素影響,實際文化消費只有1.15萬億元左右,仍有3萬億元的缺口。
綜合券商報告,未來電影、文化演藝、文化旅游等上市公司將成為文化消費的受益者。
旅游行業:更具收入增長彈性
“在汽車和住房之外,旅游有望成為拉動居民消費的一大支點”,波士頓咨詢公司(BCG)中國消費者洞察智庫的負責人郭又綺說。
根據BCG最新預測,到2013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場,并且中國國內游市場將保持16%的年增長率,到2020年,國內游的價值將達到3.9萬億元人民幣。
郭又綺表示,中國旅游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隨著收入的提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出游,未來十年首次出行的居民平均每年將達到2500萬(或每日7萬次)。
國金證券分析師毛崢嶸也指出,房地產“去投資品化”對于居民潛在消費能力的釋放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比其他消費領域,旅游消費無疑將具有更高的收入增長彈性。
事實上,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行業日益受到重視。根據各地方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旅游業成為未來五年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的產業,云南、海南等地更將旅游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來發展扶持。而在2011 年證監會對上市融資產業的指導中,旅游行業更是成為鼓勵上市的產業板塊。
綜合券商報告,未來五年,旅游業產業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旅游板塊看多。此外,與之相關的酒店、餐飲、交通等也將受益。
衣食消費:“品牌”產品成重要目標
據悉,《國內貿易發展規劃(2011-2015)》有望于4月底出臺。據透露,其中提到,“將重點培育品牌消費,引導部分中高端商品消費,進一步促進居民消費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狈治鋈耸恐赋,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的增加,“十二五”期間越來越多的家庭會以更快的速度跨入富裕家庭的行列,品牌產品無疑將成為消費升級重要目標,尤其是服裝行業和食品飲料行業是最有潛力的。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消費升級可推動品牌鞋服保持很好的量價齊升態勢。紡織服裝行業將迎來中長期增長,大部分男裝、女鞋、家紡等公司未來三年有望保持30%以上利潤增長。
國聯證券在分析報告中表示,我國社會形態正在向會賺錢會花錢的階段轉變,食品飲料行業本身也在向品牌化的階段轉變,中產階層持續壯大,居民愿意為品牌和品質支付更多的溢價。因此,乳制品行業和酒類將在品牌消費中率先受益。記者 梁敏
張平:多管齊下擴大內需
2008年,在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我國經濟增速一度急劇下滑,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弱點--內需不旺和對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協調等矛盾又使我國經濟長期過快發展的局面難以持續。為此,“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內需的長效機制。
展望“十二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認為,充分挖掘和釋放國內需求的潛力,既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的立足點。
他說,我國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建設都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目前,我國的最終消費率還不到50%,與國際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為了挖掘居民的消費需求,張平表示,我國將多策并舉,包括實施就業發展優先的戰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此外,我國還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發展新興的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游、建設等消費,加強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總規模能夠位居世界前列。
張平指出,我國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無論是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還是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都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拔覀円谡{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