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崢嶸30載 交通譜華章
2011-4-8 12: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0年的改革,30年的開放,30年的發展。經歷了30年的風雨,相伴的是30年的拼搏,內蒙古交通走過30年的歷程,迎來了30年的驚喜,30年的巨變。30年的發展人們有目共睹,那是時代凱歌的激揚旋律,是陽光普照的溫馨畫卷,是心靈碰撞的激情火花。今天,當我們站在時代前沿,回頭看那路、那車時,我們浮想聯翩。
1978年,內蒙古的公路總里程約為3.5萬公里,公路密度為2.97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07年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13.8萬公里,公路密度提高到11.7公里/百平方公里。
1978年,全區民用汽車為36696輛,其中貨車29027輛、客車7669輛。
2007年年底,全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47.5萬輛,是改革開放之初的40倍。營運貨車總量達到21.2萬輛。
1978年,全區貨運量4352萬噸、客運量1669萬人次,全區年人均貨運量2噸、年人均出行不到1次。2008年,內蒙古公路運輸完成全社會貨運量7.3億噸,貨物周轉量492億噸公里。客運量3.5億人次,旅客周轉量219億人公里。
1997年,呼包高速公路單幅通車,全程153公里。
2008年年底,全區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879公里。全區高速公路通車及在建總里程已超過2600公里。
1978年和2008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耀眼的時間點。時隔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是中國不斷富強的30年。
30年的輝煌和成就,也凝聚著內蒙古2200萬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帶動了內蒙古交通的飛躍式發展。
30年來,內蒙古交通人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乘勢而上。“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內蒙古高等級公路網的藍圖正在變成現實,編織成了地球上一條條黑色的緞帶。條條大道的延伸,徹底結束了千里草原交通不便、物流不暢的歷史。
30年,內蒙古交通人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走過。從一個公路建設工地輾轉到另一個工地,留下的是一路綻開的鮮花和美麗的風景。30年的時間很短,昔日隆隆的筑路機械聲還在耳邊作響,彈指一揮間,年輕的小伙已經兩鬢斑白,一條條高等級公路展示在世人面前。
資料顯示,1978年,內蒙古公路通車里程為3.5萬公里,到2007年年底,內蒙古公路通車里程已達到13.8萬公里。2008年,內蒙古公路建設投資總額為260億元,到年底,全區公路建設總里程將達到14.7萬公里,相當于1978年的4倍多。
一組數字喜看發展巨變
“要致富,先修路”,鐵一般的定律讓內蒙古人嘗到了甜頭。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道路交通飛速發展,公路網建設縱橫有序,如一張蛛網遍布草原,交通無阻、四通八達,帶動內蒙古經濟飛速發展。
1978年,內蒙古的公路總里程約為3.5萬公里,其中晴雨通車里程僅為6078公里,占通車里程的17.4%,其余公路都是等外路或自然路,20%以上的旗縣、25%的鄉鎮(時稱人民公社)不通公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解決公路等級低,通過能力不足等問題,內蒙古著力改造公路干線,提高公路橋梁質量,擴大路橋的通過能力,重點建設了錫寶張公路,呼喇公路,牙滿公路,烏蘭花-賽漢塔拉公路,呼和浩特-老爺廟公路,通遼-烏蘭浩特公路,經棚-錫林浩特公路,109、110國道技術改造以及黃河上的3座公路大橋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北京-拉薩的109國道和北京至銀川的110國道,穿行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擔負著內蒙古、寧夏、西藏及西北其他省份之間與首都北京及華北地區的交通運輸任務,在內蒙古境內分別為603.35公里和878.01公里,呈東西走向,構成了內蒙古中部路網橫向的主骨架。為適應新形勢,自治區又分期對109、101國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200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規劃綱要》中,交通網絡工程作為重要內容,列入戰略規劃綱要10項重點工程之一。其主要內容是:必須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先行發展。公路要以國道、區道主干線、出口路和主要經濟連接線為重點,全線貫通“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到2007年年底,內蒙古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13.8萬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768公里,一級公路2836公里,二級公路10778公里。公路平均好路率達到81.6%。鄉鎮蘇木通公路率達到100%、通瀝青路率達到81%;村嘎查通公路率達到63.4%。
一條公路翻開建設新篇
1997年7月,全長151公里的呼和浩特-包頭高速公路通車,標志著內蒙古的公路建設開始跨進了現代化的新階段。10年里,內蒙古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增長,到2007年年底,內蒙古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1768公里。隨著赤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內蒙古東部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預計到今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達到1879公里。
G025線老爺廟-麻黃溝高速公路全長778.417公里,是國道“五縱七橫”丹拉線的內蒙古段,占到其總里程的近1/6,穿過大青山、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跨越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連接了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這個內蒙古最具經濟活力的“金三角”地區。去年,“金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到全自治區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人均GDP達5193美元,站到了我國沿海地區平均水平線上。經濟跨越式發展高地在這里迅速隆起。
2005年9月19日,丹拉國道主干線集寧至老爺廟段高速公路開通,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到北京實現了全線高速化,原來從呼和浩特進京需要8個小時,現在4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沿線世世代代以種田或放牧為生的人們,正在改變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開飯店、建旅游點,高速公路成了烏蘭察布市一些農牧民的致富路、“搖錢樹”。交通的跨越式發展拉近了內地與草原之間的距離,在內蒙古距離北京最近的興和縣,當地人自豪地向客人稱這里是北京的八環,“我們可以在家里吃過早餐后,駕車到北京燕莎去購物”。
目前,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為中心的“金三角”地區,被高速公路網緊密連接,在千年前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形成了今天的“兩小時交通圈”,經貿互相滲透、交融、互補。
古老的陰山腳下,有了矗立在城市上空的旋轉餐廳,有了霓虹閃爍的酒吧一條街,有了王府井百貨,也有了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還有國際知名的假日酒店、香格里拉飯店和凱賓斯基飯店。
家樂福和星巴克咖啡店不久也將在這里落戶。
一條通道帶動經濟發展
在內蒙古阿榮旗新發朝鮮族鄉章塔爾村依傍的301國道邊,薄秀云家的豆腐坊占地面積不到100平方米,每天都顧客盈門,收入頗豐。由于薄云秀家門前就是301國道和省際大通道,交通十分便捷,因此不但城里各大商店、飯店都到他家采購干豆腐,而且他每天還能運送50多公斤干豆腐到黑龍江甘南縣的市場出售。經過4年的發展,他家不但蓋起了大瓦房,徹底擺脫了貧困,更鼓起了致富的腰包,成為靠“路”發家的典型例子。
“以前,大卡車開不進來,我們費盡周折把羊趕出去,往往賣不上好價錢。自從鋪上了瀝青路,我們就不用操心牛羊外銷的問題了,一到出欄時節,買主便會開著貨車上門收購,誰收購的價錢高,我們就賣給誰。每年夏季,外地的游客就開始涌向草原,我們的牧家游很受歡迎,牛奶、酸奶、黃油都很暢銷。”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牧民斯日吉興奮地說。
2005年9月,全國最長的一條省際大通道--全長2515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省際大通道全線貫通。這條大通道東起呼倫貝爾市的阿榮旗、西至鄂爾多斯市的蘇家河畔,橫貫內蒙古東西,大通道穿沙漠、過草原、跨河湖、鉆山嶺,貫穿9個盟市40多個旗縣,輻射地域面積83萬平方公里,占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的2/3,受益人口近2000萬人。省際大通道總投資達340億元,于2002年開工建設。大通道的貫通,給通道沿線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與商機,對促進內蒙古資源的開發利用、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參與東北經濟圈、華北經濟圈、西北經濟圈建設,連接周邊、實現通疆達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省際大通道在改善沿線地區交通條件的同時,也調整了沿線產業布局的空間分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以主要公路為軸心,所經之處無論城市、鄉村還是村屯,紛紛從四面八方筑路架橋來與通道連接,省道、縣道和鄉道連接并形成了蜘蛛網般的路網。大量的資本被誘導在其沿線地區投入,形成“路域經濟帶”,提升了周邊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推進了沿線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據測算,由于省際大通道的實施,未來10年內將直接創造GDP約417億元,平均每年拉動自治區GDP增長0.6%。
一張路網構建發展框架
自從一條條公路修通以后,內蒙古公路沿線的許多農牧區,生產生活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從遼闊的北方草原,到浩瀚的西部沙漠,從廣袤的南部平原,到茂密的東部林區,以前的土坯房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二樓;爛泥夾雜著家畜糞便的小村道逐漸變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筆直平整的沙面路、瀝青路、水泥路;以前主要靠牛馬運輸的現象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車、三輪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組成了內蒙古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的壯麗風景。
每年,內蒙古有數百萬噸乳制品、數百萬臺電視機、上億噸煤炭等進入全國市場,一條條不同等級的公路給內蒙古人民帶來了奔向小康的希望。同時,有了交通的強力支撐,內蒙古做深做強資源轉化的新型工業化鏈條順暢了許多。呼和浩特的牛奶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鄂爾多斯煤電項目支援了整個華北的電力,包頭的鋼鐵、卡車大量銷往國外,經濟融合源自于交通的大力支持,也對交通網絡提出更快、更高、更完善的要求,有人甚至稱內蒙古是“車輪上的經濟”。
發達起來的交通運輸就像健全的輸入輸出大動脈,富有本土特色的“羊、煤、土、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利用這條大動脈輸出,乳制品利用這條大動脈輸出,高新技術,高新產業利用這條大動脈輸入。這條大動脈帶活了內蒙古的經濟,帶火了內蒙古的經濟。
從此,內蒙古辦成了多年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增勢強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一系列數字可以佐證:1978年,全區生產總值是58億,人均生產總值是317元;而到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達6000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1978年,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31元,到2007年增加到3953元;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12378元。
魯霍一級公路阿拉坦大隧道施工。
一個夢想寄寓美好明天
2007年的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保障有力、適度超前的支撐體系,并提出生產總值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的新目標。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良好的交通環境的支撐。“十一五”內蒙古交通發展規劃是:公路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1200億元。到2010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達到2500公里;新增一級公路1500公里,達到3600公里;新增二級公路6000公里,達到1.5萬公里。屆時,呼包鄂“金三角”地區形成高速公路網,自治區與毗鄰地區形成高速公路通道,自治區首府到各盟市、主要出區通道、重要口岸公路及其他規劃路段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連通,盟市至旗縣基本以二級公路連通,鄉鎮(蘇木)和50%的建制村(嘎查)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通客運班車,真正實現“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發展目標。同時,全長92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規劃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議通過,該路網由8條橫線,9條縱線,8條連絡線和8條環線組成,簡稱為“8988網”.該路網建成后,除呼倫貝爾市外,其他盟市行政中心均可實現1日內到達首府呼和浩特,全區12個盟市所在地及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城鎮、區域經濟中心、旅游勝地、重要口岸、與相鄰省份連接的出口就都能形成一個等級網絡。
條條大道,承載著內蒙古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密織的公路網,正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和人民奔小康的的幸福路、致富橋。回望30年,寄望下一個10年、20年,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