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運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上)
2011-4-4 2: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賴平仲 張天宮 田春青 宋昊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的九大重點工程之一,是有效解決我國信息化水平程度偏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暢等導致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低下,全社會物流成本偏高等關鍵問題的重要手段,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交通運輸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發展作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歷來受到了行業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早在20世紀末,行業內各類型市場主體就已經紛紛積極探索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發展之路。
發展歷程
20世紀末,貨運市場在“地面”編織起來了龐大的公路運輸“網絡”,而信息流的發展滯后對運輸“網絡”間的貨物流動產生了巨大的制約。正如有的專家認為,雖然“空車配貨”確實是回報率極高的市場,但真正要開發這個大市場卻并不容易。因為解決“空車配貨”的關鍵環節在于要掃除阻塞信息流的瓶頸障礙,保障信息的自由流動,這在客觀上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數據交換中心”;其次,還需要各有關行業和部門的密切配合;再次,它還需要有切實可行的保險機構和結算方法。
這些挑戰是“地面網絡”沒有能力應對的,因此各種提供信息撮合服務的信息系統應需而生,先后涌現出亞之橋全國貨運信息服務網、科利華的“中運網”、華夏交通在線、匯通天下的“中國配貨網”等多個具有初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特征的信息系統,為交通運輸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
縱觀這些信息系統的發展歷程,它們基本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基本特征,可以稱之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初級形式。回顧這些物流信息系統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服務功能多從信息撮合的角度出發
早期物流信息系統的服務功能都集中于以信息發布查詢為基礎的信息撮合服務,及時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填補了貨運市場信息服務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二是服務對象多為貨運市場車貨雙方
早期物流信息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基本上都將服務的對象定位于貨運市場中最直接的參與主體即車、貨雙方。以面向車主、貨主提供貨源、車源信息為主要服務內容,直接面向最終需求者提供信息撮合服務,服務內容比較單一。
三是都注重多種服務方式的業務運營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統在運營過程中,都注重了多種服務方式結合的運營方式,包括提供客戶端、電子顯示屏、傳呼機、熱線電話、網站等多種信息服務方式。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并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更貼近用戶使用習慣的方式提供服務,有利于平臺在市場中的生存。
這些平臺在當時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用戶群體都很龐大,社會影響力很高,可謂紅極一時。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這些平臺都已經被市場逐步淘汰和遺忘,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原因何在?綜合分析,造成過去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應用失敗的原因可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來看。
內部原因
目標客戶群體不準確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的服務對象大都定位在車貨雙方,服務對象過于單一,并且與貨代機構競爭客戶,產生了直接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由于貨代是介于車主和貨主之間,利用市場信息不對稱來提供信息撮合服務并從中獲利的市場主體,其業務范圍和物流信息系統之間存在強烈的沖突。而實際在市場活動中,大量的信息掌握在貨代手中,由于利益沖突的存在,貨代不可能將這部分信息放在信息系統上,故物流信息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受到限制。
盈利模式不突出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統建設規模大、覆蓋范圍廣、服務手段多樣,但是贏利點不夠突出。由于我國當時的物流市場“散、小、雜、亂”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難以借鑒國外信息系統的先進發展模式如采用會員制、業務制的收費方式等,因此商業模式問題頗多,總體收入微薄,難以負擔高昂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導致整個系統管理松散、名存實亡,逐步被市場淘汰。
系統功能不完善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局限于信息撮合服務,且以簡單的信息發布為主,依靠車貨雙方自行線下完成交易,是較為初級的服務模式。而相關的配套性服務,如市場監管、數據驗證、信用查詢等必要的輔助功能的建設受技術條件、發展環境等因素影響更為缺乏,導致系統的整體服務質量較低,最終喪失市場競爭力。
外部原因
發展環境不健全
早期物流信息系統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我國的互聯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網絡和各類型信息系統的普及率還不夠發達,社會認知度還不夠高,整體發展的環境還沒有形成。從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就可看出,截至20世紀2009年底,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3.84億,手機網民為2.3億,居世界首位。而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網民數量僅有1500多萬。因此當時總體發展環境的不健全和社會認知度低成為阻礙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技術支撐手段不完善
物流信息系統的支撐技術主要有移動通訊技術、GPS/GIS技術、身份認證技術、RFID技術等,這些技術對物流信息系統服務功能的有力支撐是信息系統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信息技術都處于萌芽階段,移動通訊技術也沒有得到普及,手機在當時還是奢侈品,難以得到普及型應用。這些信息技術的不完善直接影響了系統功能的市場應用規模。
可以說,早期物流公共信息系統由于存在著各種問題,嚴重阻礙了系統的發展,使之處于一種“內憂外患”的狀態。因此曾經轟轟烈烈的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工作逐步銷聲匿跡,淡出人們的視野。 (待續)
(作者單位: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