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下降可能是中期趨勢
2011-4-27 14: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第一季度經濟數據中,貿易逆差是最突出之處,一季度出現了10億美元貿易逆差,僅兩年多以前——2008年的三季度,貿易順差曾超過1000億美元。問題在于,這是季度短期因素,還是中國貿易順差在中期進入下降通道? 季節調整后,一季度還是貿易順差,但幅度小多了。剔除短期經濟景氣及存貨等因素影響后,也還可以看到順差下降,只是具體下降幅度沒有數據顯示的這么快。
為什么會出現貿易逆差?一季度進口同比增長32.6%,但從海關進出口價格指數看,主要是進口價格上升,進口金額擴大。一季度進口實物量同比只增長了15.8%。相比之下2002年以來進口實物量同比增長率平均接近17%。對中國而言,15.8%不高。不過對全球其他經濟體則是很高增速,對全球資源供給造成非常大壓力。所以擴大進口也不是想擴大就擴大,要考慮到進口價格彈性等因素。
2003年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最好的季度是金融危機對商品價格影響最大的2009年一季度。從這一季度至今兩年來,進口價格(季平均)上升了32.2%,出口價格上升了5.6%,貿易條件下降了20.1%。季調后,2011年一季度貨物進口額4497億美元,按年率算近1.8萬億美元,或11.8萬億元。進口價格較出口價格多上升20%,意味著2萬多億元人民幣損失。貿易條件惡化,導致國民收入真實增長率明顯低于生產法GDP真實增長率。
進而分析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觀察以美國CPI平減CRB商品價格指數與我國貿易條件倒數關系,可以看到二者在2002年以后呈現非常明顯的關系。這是因為中國進口里資源類商品比重猛烈上升,特別是金屬材料價格,用美國CPI平減后目前已非常接近上世紀70年代水平,相比10年前則已上漲三倍。2001年是一個低谷,在那之后全球經濟復蘇,特別是中國開始了一輪高速增長,接著商品價格就快速上漲。現在中國增長已沖擊到糧食、鐵礦石、銅等商品,僅對石油影響目前暫時還沒有美國大。
與此可比的是,上世紀70年代,雖然日本等經濟體當時增長率相比之前不算很高,但經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增長后其體量已達到相當規模,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也就很大。這是一方面因素,具體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考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低利率。上世紀70年代全球通脹,美國加息滯后造成真實利率過低,這導致房價上漲,并引起房地產擴張以及商品存貨增加。
目前中國城市化和高速增長以及全球真實利率過低,與上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情況類似而程度更強。美國過去幾個月總體CPI環比年率已超5%,但美國仍在歷史最低利率上穩穩不動,市場上甚至還討論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性。以前中國貿易順差實際上輸出資本,壓低了美國利率。現在中國貿易順差減少因而輸出資本減少,但商品價格上升后石油輸出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仍會壓低美國利率。因此,油價上升,中國不僅僅虧在商品價格這一處。由于石油輸出國購買美國國債壓低美國利率,與中國外匯儲備投資客觀上構成競爭關系。
在中國城市化基本完成前,商品相對價格可能持續上升,但程度可以不同。給定這個大前提,高利率是對付商品價格上升幾乎唯一的重武器。另外,中國改善其他調控政策也能緩和商品價格上升速度。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抗通脹,將利率大幅提高,其經濟在一段時間內受損但商品價格被壓制下去。之后通脹穩定,商品價格也趨穩。目前中國在全球利率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潛在影響美國,應該重視高利率壓低商品價格這一經驗。
對順差趨勢性變動提出一個簡單解釋。2009年以來貨物貿易順差持續下降,占GDP比重下降幅度更快,可以認為貿易條件惡化是主要原因。此前2004年中到2008年中,雖貿易條件也在惡化,2005年開始人民幣升值,但貿易順差仍有大幅增加。一個基本解釋是,生產率相對變化和貿易條件變化是影響順差的兩個相反力量,貿易條件變化通過進出口數量累積增長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這一現象還可以考慮其他解釋,但較難從數據分析方面給出精確結論。
如此可見,貿易順差下降可能是中期趨勢。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將對國內乃至全球經濟產生多方面重要影響。
譬如,2009年以來,主要由于貿易順差下降,外匯占款的增長率顯著低于此前多年,目前已經與國內信貸增長率相當。這樣一來準備金率就不再有變化必要。過去幾個月數次提高準備金率,主要效果是置換央票,央票不增反減。這個政策考量之一可能是外匯儲備損益壓力。由于國內名義利率提高而國際利率變化不大,將會使得外匯儲備損失增加。
提高準備金率給商業銀行增加壓力,由此也使存款利率上調受到抑制。但若貿易順差下降或至少占GDP比例相對下降,情況可能逐漸發生變化。在此情況下,可以考慮外匯儲備損失掛賬的辦法,減少提高存款利率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