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內河資訊

上海聚力發展“四型”內河

2011-4-26 12: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上海航運發展全國領先、世界一流。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和洋山深水港分期投入運營,上海將目光轉向了內河,致力于挖掘內河潛能以完善集疏運體系,打造一個全新的內河水運發展格局。   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理念,目前上海已在《“十二五”交通港航規劃》中為內河可持續發展描繪了一幅“安全型內河環境、集約型內河運輸、旅游型內河航線、智能型港航管理”的壯美藍圖。
  安全型環境  打造平安內河
  安全是永恒的主題。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局長陳秀平表示,經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洗禮,上海在內河安全保障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交通事故零傷亡、進入核查零失誤、管控疏導零積壓”這三個“零”,為平安港航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今后,上海將不斷總結世博經驗,固化世博期間好的做法和管理措施,形成長效機制。同時,在應急搜救方面進一步加強力量。計劃通過3年時間,在上海市交通港口局應急指揮中心之下,設立一個相對獨立的三級內河水上搜救體系—— “上海內河水上搜救中心”,區縣地方海事處設搜救分中心,海事所設搜救站的三級救助模式。目前,寶山、金山水上搜救分中心已正式運轉,年內市級搜救中心及蘇州河、松江搜救分中心也將投入運作。陳秀平表示,到2013年三級內河水上搜救體系全部建成后,上海內河安全管理將裝上“千里眼”、“順風耳”。其中,“千里眼”的功能主要通過GPS系統、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特別是重點航道的CCTV視頻系統,實現對現場的全天候實時監控。目前黃浦江松江段、張涇河、蘇州河、蕰藻浜寶山段已經實現了視頻監控,下一步將結合“十二五”高等級航道建設,使視頻監控系統覆蓋全市主要航道。“順風耳”的功能主要通過VHF甚高頻系統、水上搜救熱線和962001報警系統,實現船岸即時溝通響應,下一步將與水上搜救體系的建設同步完善,從而使內河水域的安全掌控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集約型運輸  打造暢通內河
  據初步測算,以水路運輸每TEU比陸路運輸平均節約400元計算,在高等級航道網建成并采用60TEU以上集裝箱船,到2015年實現50萬TEU,全年就可節約運輸成本2億元;到2020年實現130萬TEU,全年就可節約運輸成本5.2億元。
  面對內河集裝箱運輸如此“誘人”的前景,陳秀平表示,上海將集中力量推動集約型運輸模式的發展,從政府層面來說,將加快推動“一環十射”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并為集約型運輸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為實現集約型運輸創造良好的航道條件和政策條件。同時,政府也鼓勵港航企業主動優化船型,轉變運輸模式。據了解,2009年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已經協助市環境物流有限公司研發了環衛集裝箱船,目前從內河轉運的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已經全部通過360噸級、500噸級環衛集裝箱船運輸。這一成功嘗試,使政府更有信心將集裝箱運輸的模式推廣到其他貨種,不斷提高內河中轉和運輸效率。
 旅游型航線  打造綠色內河 
  2011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上海旅游業發展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見》,明確要在全市形成“一圈四區三帶一島”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即:中心城區為集商務會展、都市觀光、美食購物、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等為一體的都市旅游中心圈;東部為主題游樂與會議旅游區,西部為山水游憩與休閑度假旅游區,南部為鄉村度假與濱海娛樂旅游區,北部為生態休閑與產業體驗旅游區;構建黃浦江、蘇州河、杭州灣北岸三條水上旅游帶;通過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農業體驗與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崇明生態休閑度假島。
  對此,陳秀平表示,該局將與旅游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交流與溝通,積極推進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綜合開發,將建成若干個游船、游艇碼頭,把目前的外灘黃浦江兩岸觀光逐步向吳淞口至徐浦大橋延伸,打造成融萬國建筑、世博園區、游船游艇、中西文化、上海風情于一體的“現代東方第一灣”。同時,在規范浦江游覽、推動蘇州河旅游、優化區縣水上旅游航線的基礎上,探索發揮內河的水網優勢,把分散在各個區縣的旅游景點進行對接和貫通,實現水陸互動,使內河在市民生活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此外,陳秀平還指出,上海在發展水上旅游的過程中,對于游船都有明確的環保要求,從船型設計到建造都秉承“綠色”理念,如2010年6月交付使用的黃浦江游船“尚德國盛”號,開創性地采用太陽翼裝置,其動力環節更是首次引入太陽能電力混合動力系統,成為中國第一艘將太陽能動力及太陽翼裝置運用于船舶推進及控制的新能源船舶。蘇州河“水上巴士”的游覽船型也都采用環保的電能或太陽能驅動,對于運營以來發現的純電力或太陽能容易導致動力不足的問題,有關部門也將組織力量幫助企業加以改進。
  智能型管理  打造高效內河
  上海是一個水網發達地區,市內河道四通八達,通航里程達2100多公里。顯然,傳統的純粹依靠人力來管理的勞動密集型監管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對上海這個高度現代化的水網城市來說,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作為具體管理內河水域的部門,上海市地方海事局面臨點多、面廣、線長、人少的現狀。為此,該局編制了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并已經建成三大類綜合系統:一是覆蓋全系統的立體化海事通訊網絡系統;二是覆蓋管理職能的六大業務系統,包括船員管理系統、船檢業務管理系統、船舶電子簽證(一卡通)管理系統、水路運輸管理系統、內河港口管理信息系統,以及行政執法系統;三是覆蓋內部管理各個流程的辦公系統。此外,還開通了上海內河水上交通聯播臺,為船民提供航行通告、水上水下施工情況、水上交通管制情況、船員培訓考試、海事政策法規、天氣預報、潮汐變化、水閘開關、水域環保、水上治安等實時訊息。
  陳秀平表示,到2012年底,該局將完成對上述三大類綜合系統的整合和綜合應用,屆時,上海內河的現場管理模式將發生革命性的轉變,船民可通過短信報港;簽證船舶的流向、基礎數據、船員配置、許可情況等可進行自動識別;一線執法人員可運用手持移動設備開展現場檢查執法,從而實現真正的綜合管理、源頭把控。
  陳秀平透露,目前該局正在抓緊啟動船聯網建設,依托RFID、AIS、GPS、北斗等傳感器技術,實現各類信息的交互整合,在提高管理能力的同時,更注重服務公眾和企業,積極提供通航信息、過閘信息、貨源/運力供求信息、水文氣象等信息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不久的將來,船聯網將成為“數字海事”、“智能港航”的有力支撐。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