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路能否暢行無阻?
2011-4-24 14: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林振強
“跟堵車、擠車說再見!”當2011年新年到來的時候,工作生活在北京的許多人都曾表達出這樣的愿望。其實,懷有這種夢想的并不止普通人,還有那些負責交通問題的相關部門的管理者們。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推出緩解交通擁堵的28項措施,希望能夠借此破解“堵車”難題。如今,近4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車輛限行、搖號購車、停車費調整等“治堵”招式陸續使出,交通規劃建設正在進行,擁堵費也在醞釀,那成效又如何呢?如此多的措施能保證北京“治堵”夢想成真嗎?要使城市車輛通行的現實不再無奈,未來還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突破?
落 差數字與感受如何拉近?
“實施綜合治理緩解交通擁堵初見成效!睋本┙煌òl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介紹,根據交通擁堵監測結果顯示,北京市第1季度交通運行狀況呈現出3大特點:一是道路交通指數下降;二是擁堵持續時間減少1小時;三是擁堵范圍減少。
交通指數,是“交通擁堵指數”或“交通運行指數”的簡稱,是綜合反映道路網暢通或擁堵的概念性指數值。交通指數可分為5級。2011年的第1季度,工作日5環內道路網高峰平均交通指數為4.48,處于“輕度擁堵”等級,較2010年 (指數5.37)同比下降了16.6%。而如果與2010年第4季度(指數7.14)相比,則下降了37.3%之多。
在擁堵時間方面,今年前3個月工作日平均擁堵持續時間共計1小時15分鐘,較去年同期2小時15分鐘相比減少1小時。北京市5環范圍內早、晚高峰各等級道路運行速度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高。早高峰期間,路網平均速度為27.5km/h,較去年同期(25.2km/h)提高了9.1%。
數據顯示,擁堵范圍也在減少。今年前3個月的工作日內,早高峰常發擁堵路段為128公里,占5環內路段長度2.2%,較2010年同期的144公里降低11.1%。晚高峰常發擁堵路段為138公里,占5環內路段長度2.4%,較2010年同期的171公里降低19.3%。
來自北京市交管部門的數據,彷佛為“堵城”打開了一扇大門,頓時覺得豁然開朗。然而,數字的變化,與人們對堵車的感受之間,似乎存有落差。
4月15日下午兩點,北京朝陽區亮馬橋附近,一輛小貨車停在商務樓前。工人們正緊張的忙碌著,卸貨、搬運,動作快速,甚至顯得有些慌亂。搬卸貨物為什么要這樣緊張呢?
在貨物卸完等著結賬的間歇,一位負責人介紹說,他們是在搶時間!鞍凑找幎,貨車在晚高峰時段不能通行,所以我們得把貨送完提前趕回去!笨墒乾F在才下午兩點,時間不是還很充裕嗎?“按說時間還早,可今天是周五,車輛晚高峰出現的早,我們是怕被堵半路上,那樣就更麻煩了。”據他介紹,今年出臺了許多政策,路上的車輛的確少些了,但至于堵車情況是否緩解,他們自己感覺并沒那么明顯。在記者隨機所作的采訪中,回答基本與之相似。
談到數據統計與人們感受之間的落差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對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而言,堵車問題早已十分嚴重。局部的改善,并不能使全局立即發生改變。他認為,緩解城市擁堵,應當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現在推行的新措施,也應審慎看待,“或許對于緩解交通有幫助,但也應思考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措 施設想與實際如何權衡?
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推出了緩解交通擁堵的28項措施,被人簡稱為“京28條治堵措施”。涉及加大交通供給、實施需求管理和總量調控限行等各方面。對于其中一些政策,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伴有爭議。
按尾號限行
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曾實施單雙號限行,這為之后的尾號限行開創先河。截至目前,北京尾號限行管理措施已經實施3年半時間。按規定本輪尾號限行措施將在2012年4月10日完成使命。接下來是否還會繼續采用限行措施,目前還未確定。
然而,最新數據顯示,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已近490萬輛,預計年底前北京將邁入500萬輛機動車時代。那今后即使實施尾號限行,每天有上路權限的機動車就在400萬輛左右,這一水平已超過2008年北京推行尾號限行政策前的汽車上路數量。這表明,在機動車數量持續增長的“壓力”下,尾號限行效果將被“抹平”。
據此前北京交通部門發布的尾號限行評估報告,尾號限行每天約可停駛20%機動車,這對于車滿為患的城市中心區而言,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車流總量。尾號限行造成的“有車不能開”,卻也變相增加了汽車數量。例如,一些城市配送企業,因受尾號限行政策限制,為了完成原有的配送任務,而不得不購買更多車輛。
限制外地車
禁止外地大貨車進入市區,已經實行多年。而為了緩解擁堵,從今年起外地客車也不能隨意進入北京市5環以內了。根據規定,外地載客汽車進入5環路內行駛的,須辦理進京通行證件。即使持有進京通行證件,工作日7時至9時、17時至20時,也禁止通行。此外,外地車還要遵守尾號限行政策。
由于工作日高峰期外地車限行,與以往相比,外地進京車輛會有一定數量下降,對于緩解北京交通擁堵壓力客觀上有利。不過,限制外地車輛后,也可能會對外地人員進京辦事、就醫等,造成一定不便。當外地來京人員改用乘坐火車、長途客車方式進京時,對北京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及周邊地區交通將會帶來更大壓力。
搖號購置車
按照《北京市出臺的緩解交通擁堵的綜合措施》規定,2011年北京機動車上牌總數為24萬臺,平均每月2萬臺。其中個人指標占88%;運營小客車指標占2%;單位和其他指標占10%。而每月的2萬臺主要通過搖號方式產生。今年1月,北京市交通委舉行了北京首輪購車搖號。此前有187420人已獲取首輪購車搖號的資格,而首批搖號名額為17600個名額,中簽率不足1/10。
尾號限行效果之所以將被“抹平”,與汽車數量大幅上漲有關。而汽車數量的增加,又加劇了城市中車與路的矛盾,是造成城市擁堵的重要原因。搖號購車,目的應該是為了控制車輛總數的快速增長。
實施搖號購車后,北京小客車增量控制在24萬輛,只為2010年汽車銷量的3成。對此,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實認為,年增24萬輛的速度其實并不算低,只有當汽車增速低于道路建設發展的時候,才能說“治堵”有成效。而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也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北京采取購車搖號并不能真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轉變出行方式,比如大力倡導自行車出行。
停車費調整
按照北京治堵新政的預期步驟,4月1日起,北京調整非居住區白天的停車收費標準。與其說是調整,不如直接說大幅漲價。根據新的停車管理辦法規定,停車費的收取標準被劃分為3類區域,一類區域為3環路以內及商業區等,其收費上漲到每小時10元,而且部分地區在第2小時起,會以150%的計費金額計算;二類區域為除一類區域外的5環路以內地區,停車費為每小時7元;而三類區域即5環路以外收費基本沒變,仍為每小時2元。
由于商業布局原因,城市中心區成為車流量最大的地區,而停車費的調整,也基本遵循了離市中心越近,收費越貴的規則。
而提高停車費,需要面對的后續問題還很多。據了解,自4月1日北京大幅調高停車費以來,車主拒交停車費事件激增。同時,停車管理員因收費問題屢被打罵。一些停車管理公司統計,4月1日以來,已有3成停車管理員流失,收費難問題凸顯。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單純的提高停車費,是否只是單純的增加了車主的用車成本,而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呢?對此,中國道路交通運輸協會秘書長王麗梅表示,國外有些地方采取停車高收費方式減少中心城區機動車流量,但這種方式是否適用于北京,目前還不能肯定,還要看實際運行的效果。
籌劃 “擁堵費”
在日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北京市交通委發布了今年第1批6項智能交通示范重大需求。其中一項就是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前期研究。對此,北京市交通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交通擁堵收費僅僅停留在技術準備階段,采取何種形式收取、何時開始收取,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盡管尚未明確是否征收擁堵費,但北京“治堵方案”中卻提到,“研究重點擁堵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擇機實施”。并有消息稱,北京市擬將污染治理費及擁堵費加入油價之中,預計每升汽油將提高2元左右。擁堵費,會成為北京“治堵”的又一招殺手锏嗎?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教授丁立民建議,目前國外可以借鑒的經濟手段最有效的是收取“擁堵費”。即對高峰時段進入市中心區域的私家車輛額外收取費用。許多人也紛紛表示,就目前北京等城市的情況來看,已接近收取擁堵費的程度了。
長安大學教授段里仁卻認為,擁堵費不可輕易就征收。據介紹,國外一些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調查征收擁堵費,對收費方式、技術手段、收費范圍和收費人群等問題進行了長期分析。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有些甚至持續10年以上。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秘書長王麗梅也提醒,收取擁堵費是一項復雜工程,除了必要的設備設施條件外,還需對車流狀況、開征區域等問題進行詳盡研究,決不能進行簡單化處理。
出 路治標與治本如何結合?
“治堵”非一日之功。一系列措施的出臺,顯示出北京交通正努力從擁堵中“突圍”。然而,最終能否突圍成功,各方認為還需要更持續的關注。北京市治堵方案核心專家、柏誠公司城市與交通規劃部總監王江燕表示,治堵方案分為建、管、限3大方面。目前“28條”措施才剛剛開始實行,尚未全部用盡,因此要持續關注政策效果。
在展望北京未來的“治堵”前景時,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除了推出針對汽車控制的“治標”措施外,北京還應在其他方面下更多功夫。尤其在城市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交通需求和交通發展,建設多中心分散組團的城市結構,避免交通過于集中。
有調查顯示,在造成北京交通擁堵的各種因素中,機動車超速行駛、未按規定讓行、逆向行駛、違法會車等不文明行為的比例占30%左右。此外,公共交通發展的滯后、出行和路網結構的不合理等問題較為突出,也使人們更愿意選擇私人開車出行。
因此,北京目前正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加強道路管理,此外今年將著力擴展交通承載能力,尤其是將大力發展城中心的微循環系統,預計將投入45億元。城六區將建設40多個微循環項目,包括北京西站南廣場3條路的建設,以及杜家坎4.5公里的改造。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在汽車存量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擁堵治本還需另謀他法。如在完善城市規劃、疏解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增加交通建設尤其是公交投入、改善自行車及步行出行條件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恐怕才是擁堵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