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的紅旗
2011-4-2 12: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了完善國家公路網布局,為了美麗富饒的大興安嶺,2008年,橫貫大興安嶺的綏(芬河)滿(洲里)高速公路開工建設。
大興安嶺年均降雪日達75天,積雪天氣高達170余天,緯度高、地形環境復雜,綏滿高速公路項目沼澤化濕地、牛軛湖遍布……堪稱“十一五”全面開工最難的交通建設工程。武警交通七支隊200多名官兵將紅旗插到了大興安嶺深處,擔負全線條件最艱苦,施工難度最大,技術指數要求最高的扎頓河路基、林場隧道、阿倫河路基路面的施工建設。
興安嶺深處顯本色
七支隊承擔的林場隧道長不過1255多米,但由于地應力大,且位于石質堅硬的花崗巖和Ⅲ級圍巖地段,是支隊承擔任務中的一顆釘子。為了盡早拔掉這個釘子,七支隊官兵3月底就踏雪上陣,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摸過齊腰的積雪對導線進行精確復測。針對低溫條件,隧道開挖支護、二次襯砌、防水引流等每一道施工工序都經過多次實驗,有效采用“控制開挖、加強光爆、濕潤圍巖、減小應力”和“超前預報”的辦法,解決了這一難題,使隧道掘進進展順利。
扎頓河路基段的公路段地處河谷平原、河心灘,凹洼地多施工難度極大,被道橋專家視為整條高速公路施工建設的瓶頸。2009年4月,為了提前向業主交付試驗段,盡早獲得全面開工,支隊總工程師康志東每天冒著刺骨的寒風,在冰雪的沼澤地里跑10多個小時,忍受著關節風濕的巨疼折磨,奔走在各個施工點,認真觀察分析每一段的地質情況,采取標本。
晚上回到部隊和實驗室的官兵一起做試驗,經常熬到凌晨。
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他帶領官兵對河心灘、牛軛湖、沼澤化濕地等地質做了試驗,從施工工藝從原材料選用,壓實設備類型,碾壓速度、工序,碾壓遍數都進行了論證。總結出設計施工工藝73項,創新工藝9項,編寫了《牛軛湖、沼澤化濕地路基填筑施工方案》,解決了施工難題,一個月后順利交付的試驗段得到業主肯定,總結的6項施工經驗被同線兄弟單位借鑒。
阿博路面第六合同段進入瀝青攤鋪,為了節約成本,項目部主任余國斌決定對瀝青混合料拌合站中重油燃燒機進行改裝,但是將重油然燃燒機改成精煤燃燒爐的操作技術問題困擾著他。為了解決技術難題,他奔走數千里到哈爾濱鍋爐廠“取經”,向廠里的師傅請教,拿到技術數據后連夜返回項目部,帶領官兵經過兩天的反復實驗重組了供風系統、燃料供給系統、控制系統、燃燒系統,利用煤粉微油混合霧化點燃,5臺55KW的風機將煤粉霧化噴入燃燒爐,有效提高了燃燒值,相對重油燃燒節約成本150多萬元。這項技術應用被同線施工的兄弟單位借鑒,稱之為該地區公路施工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
施工中項目工程師楊展帶領QC小組對橋頭跳車、橋梁伸縮縫處理、混凝土外觀質量粗糙、軟土路段不均勻沉降等質量通病進行攻關,研究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技術方案,促進了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他們還先后投資120多萬元購買定型模板、先進的測量、試驗檢測儀器設備。
這里的夜晚靜悄悄
有人曾如此形容綏滿高速公路的美景:隨手一按快門,就是一個Windows經典桌面。環保要求標準之高,是七支隊從未有過的挑戰。
2010年秋,筆者到施工一線,其他兄弟單位都是晝夜施工,而七支隊的施工現場,每到夜晚都靜悄悄的,看不出一點的施工跡象。原來夏秋兩季不僅是施工生產的黃金世界,也是野生動物園孕育的時期,七支隊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不惜放棄夜間施工。
在扎頓河路基施工中,由于沼澤地段,路基取料一度成為困擾難題,最后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減少破壞,他們實現就地取材,在路基兩遍進行破土采砂,掀開上面一層黑土,然后向下挖掘,現在路段兩邊都增添了很多小湖泊,清冽的水流淌在路的兩旁,實現了人造景觀與路的和諧相融。
為了保護阿倫河環境,七支隊增加運距到5公里外的一座荒嶺取土,使投資增加了100多萬元,但減少了對環境及沿線居民生活的破壞。他們還用換填的黑土對灘涂實施平整,不但節省了棄土占地,而且為當地村民增加土地50多畝,使昔日灘涂變成了良田。
部隊進駐初期,官兵堅持做到營房建設不多破壞一米的地表植被,為了保護好林區的水源,生活用水采用積水自然滲透處理,不抓捕不驚動野生動物。施工間隙,官兵們還自覺行動起來,清理“白色垃圾”、施工垃圾,進行無公害化處理,清除污染源。他們還購買了20多種鮮花種子,在營區附近種植。
“防火宣傳欄”、“護林公約”是掛在營區最顯目位置的兩塊牌子,涉及內容36項。官兵們還用傳單、標語等向駐地群眾宣傳環保知識。
2010年4月初,博牙十標項目部四級警士長仲開林發現一獵戶捕捉到一只體型有些像黃鼠狼,體長30多厘米的小尾巴動物。他斷定這是一只紫貂,立即上前耐心向其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法規,并花了200元將紫貂買下,放歸自然。
錦旗背后的故事
“軍民魚水情深,共筑致富路”、“為民排憂,心系百姓” ……
走進大興安嶺筑路兵的連營,在榮譽室里掛著十九面鮮紅的錦旗,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一面面鮮艷錦旗背后藏著一個個真情故事,一身身橄欖綠譜寫著一曲曲愛民新曲。
2010年秋,家住內蒙古阿榮旗那吉屯的劉春燕收到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可是兩年前的一場車禍使父親癱瘓在床,如今家里一貧如洗,拿著通知書后,面對高額的學雜費,一家人悲從喜來。七支隊政治處副主任童迪文得知這一事后,立即組織官兵捐款,隨后又走訪在同一線施工的兄弟單位,為劉春燕籌齊了上學費用,當童迪文將籌齊的學費送到劉春燕家時,劉春燕的父親激動地淚流滿面:“感謝你們啊,是你們武警給了我老劉家希望。”
駐地村民張慶財體弱多病,兩個小孩上學,全靠妻子一個人種地的收入來維持生計,家庭十分困難。張慶財想養羊,但缺少一筆起動資金。童迪文幫他一次性買了10只種羊,并指派懂養羊技術的戰士李紅專門幫助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現在張慶財羊圈里的羊已經發展到50多只。
2010年4 月2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使村民譚明輝家陷入了火海之中,火借風勢,越燒越旺。中隊長馮志剛帶領21名官兵攜帶臉盆、水桶、鐵鍬等救援工具趕赴現場展開救援。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奮戰,戰士們搶運出大豆35袋,玉米24袋,精飼料10袋,木材20多方以及部分家具家電,挽回經濟損失5萬余元。事后,部隊又為其送去了5噸的水泥及部分房屋建材,幫助譚明輝一家重建了家園。
距離301國道僅僅數公里鄂溫克民族村,一條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部隊進駐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找到村委會領導,出動技術人員和機械設備,僅僅用一周時間就為村里修建起了第一條水泥路。
2009年6月27日,駐地阿榮旗境內遭受持續強降雨,駐地查巴奇鄉降水量達93.1毫米,國道301K1033公里處出現積水,洪水使交通一度中斷,農作物受災,附近50多間房屋受損,接到求援電話,七支隊迅速啟動抗洪搶險預案,組織挖掘機、推土機、自卸車等15臺大型機械車輛,趕往阿倫河實施泄洪。經過官兵連續16個小時的奮戰,終于將洪水疏導完畢,降低了百姓的損失。
一面面鮮紅的紅旗在大興安嶺深處飄揚……
林海作證,武警交通七支隊官兵把汗水和青春獻給了大興安嶺;
河流作證,武警交通七支隊官兵把赤誠和愛心獻給了興安嶺的各族人民;
長路作證,武警交通七支隊官兵的優良傳統在這片林海得到了延伸,樹起了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