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交通“貴州造”全國響當當

2011-4-18 23: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壩陵河大峽谷上,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橋橫亙在茫茫云霧之上。大橋的橋面與壩陵河水面的垂直距離高達370多米。從橋上向下俯瞰,仿佛置身天界。一陣大風吹來,卻沒有感覺到搖晃。 
    據交通運輸廳科技處的同志介紹,壩陵河大橋架在深深的峽谷上,大峽谷的風變化大,不像平原和海洋上的風那么規矩。大橋的各個位置,各個方向,風力都不一樣,為提高橋梁顫振穩定性,建設者們為壩陵河大橋裝上“翅膀”——在國內首次采用了橋面開槽和氣動翼板組合的新型氣動控制措施,氣動翼板由骨架和蒙皮組成,安裝在下檢修道外側,上下兩層。疏導風向一個方向走,像一把巨大的梳子,讓風順利過去,保證風力在大橋所在的位置盡量變得有規矩。抗風設計標準也按百年一遇的最大風速——每秒25.90米設計。另外它具有翅膀一樣的造型,對桁架架構也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不僅在抗風方面取得成果,壩陵河大橋采用了多項領先技術,如在先導索架設中采用了世界首創的遙控飛艇技術,克服了因地勢陡峭形成的管道風效應,使先導索在飛艇牽引下安全準確地穿過峽谷。利用橋面吊機從索塔處向跨中逐段拼裝是國內首次采用的技術,分多次、逐步施加拉力,以保證橋梁結構的穩定,同時克服了橋下沒有通航的河流,運送大型橋梁部件困難,且起吊重量大,纜索吊裝方案不經濟等難題。高泵程機制砂混凝土施工工藝創國內施工先河,為國內山砂資源就近利用開辟了一條捷徑。前不久,交通運輸部科技司負責人和來自北京、重慶、長沙和武漢等地的國內橋梁專家實地考察壩陵河大橋后,認為貴州的一些交通科技技術在高山峽谷地貌中的創新運用屬國內領先。 
    我省交通建設近年來迅猛發展,在貴州復雜地質環境下建設高速公路迫切需要科技支撐,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目前共投入科技項目經費共計1.6億元,我省共承擔西部交通科技項目21項,國家和省的科技項目10多個。通過項目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江界河大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其他一些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獲一等獎6項,獲二、三等獎10余項。省橋梁工程總公司修建的廣州新光大橋連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貴州造”橋梁雄赳赳跨越珠江,標志著貴州交通科技技術已在全國打響品牌。 
   

   
 北盤江大橋上運用了多項先進技術。
    山區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不斷提高。通過壩陵河大橋,使我省橋梁建設跨上了一個新臺階,該橋居同類型橋梁國內第一、世界第六,在山區橋梁抗風、鋼桁梁施工工藝、隧道錨施工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大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這些成果在北盤江大橋、馬嶺河大橋等大跨徑橋梁中得到應用,使我省的橋梁建設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特殊地質條件下的交通建設技術取得突破。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巖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裸露型巖溶區,該地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容易導致道路塌陷、隧道突水、水系污染等嚴重災害,通過巖溶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的研究,開發了巖溶勘察、評價、處治、材料利用、環境保護五套技術,成功地突破了技術瓶頸,如在隱伏巖溶探測中,自主研發了甚高頻電磁波多參數層析成像新技術,探明隱伏巖溶的位置和形態,為設計提供可靠的勘察依據,使得巖溶勘察準確率和符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工程變更。目前,該成套技術在貴州、湖南、廣西等省區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中廣泛應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巖溶地區交通建設技術取得六項突破 
   

   
 科技人員討論處理實驗數據。 
    巖溶地質是困擾公路工程建設的特殊地質問題之一。針對我省復雜的巖溶環境條件,原有的工程技術難以支撐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此,交通運輸部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中確立了“巖溶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研究”,作為解決我國交通工程建設中的幾大特殊地質問題的專題研究之一。 
    通過科研人員歷時5年多的刻苦攻關,完成了包括2000多公里工程現場調研、2000多組室內試驗、400多組現場試驗、130多項數值分析、33項依托工程的跟蹤觀測的近百項研究,對巖溶勘察評價、材料資源利用、工程處治、環境保護和公路工程巖溶環境區劃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26項研究成果,實現了巖溶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的重大創新,大大豐富了巖溶地區的公路交通建設的技術儲備。 
    研究成果已在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省區12條高速公路、33座大橋、11座隧道的建設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有力支撐了這些重大工程的建設,有效保護了沿線自然生態環境,已取得超過1.5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獲得國家專利4項,編制地方標準2部,參與修訂交通部《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行業標準,有關成果還納入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等。該項目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特等獎。   
   山區大橋跨壑穿山舞長龍 
    我省屬典型的巖溶山區,山高峪深,地質情況非常復雜,在這樣的地區建設大跨徑橋梁的技術難題相當多,如橋梁基礎的確定、上部結構的架設、山區峽谷風的影響等等,通過壩陵河特大橋、北盤江特大橋、馬嶺河特大橋等一系列大型橋梁建成通車,使得我省在山區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 
    壩陵河特大橋和北盤江特大橋位于國道主干線上海至瑞麗高速公路上,主跨分別為1088米和648米的懸索橋,馬嶺河特大橋位于國道主干線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上,主跨為360m的雙塔斜拉橋,這三座橋梁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即有相似,也有不同。壩陵河特大橋尤其突出,是國內首座跨徑超過千米的鋼桁梁懸索橋,關鍵技術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山區峽谷風對橋梁的影響;二是大型隧道錨的設計、施工、監控技術;三是鋼桁梁的施工監控技術。該類橋梁國內外沒有更多可供借鑒的經驗,這三個方面的關鍵技術主要難度是:山區峽谷風場與平原地區或沿海地區的風場不一樣,對橋梁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山區峽谷風向同、風力變化大,對橋梁產生的影響變化大,要做大量的物理、數值模型實驗的基礎上,找到相關最不利的風參數極為困難;壩陵河大橋的隧道錨因受地形的影響,只能設置于隧道中的巖體下,其受力情況影響隧道的穩定性,這在國內的懸索橋錨碇中也較為少見,如何在既要保證錨碇的受力穩定又要確定隧道不受錨碇的受力影響受形,難度相當大;上部結構的施工在山區大跨徑橋梁中難度也是相當大的,在山區建設橋梁與跨海、跨河橋梁不同,對于上部結構的施工在跨海、跨河橋梁中可以借助海水、河水用大型船只運送到指定位置再進行吊裝,而在山區峽谷中,沒有可借助的運輸方式,壩陵河大橋考慮這個特點,設計的橋梁上部結構為鋼桁梁加勁梁,其特點是可以分節拼裝,但如何將這些桁片拼裝到指定的位置,技術難度也是相當大的。為了突破這些關鍵技術,我省申請了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壩陵河特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歷時5年多時間,聯合了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等10多家單位,在山區峽谷橋梁抗風技術和巖溶地區大型隧道錨關鍵技術、山區鋼桁梁懸索橋施工監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為壩陵河特大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這些成果同時應用在有類似地質條件的北盤江、馬嶺河特大橋等橋梁中,北盤江大橋在結合壩陵河大橋的研究成果,成功地研究出了一套勘察、設計、施工、監控等技術方法,使得大橋得以順利建成通車,該橋獲貴州省2010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壩陵河大橋也正在申請獎勵中。 
    公路建設地質災害實現準確預警 
   

   
 道路邊坡施工人員正在埋置人工降雨傳感器。
  
    地質災害對交通基礎設施危害極大。西部地區多為山嶺重丘,地質情況極為復雜,是地質災害高發地區,貴州正處于這樣一個地質災害頻發區域。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申請了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西部地區公路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技術研究”,主要研究西部地區巖體斜坡在降雨、人為活動的誘發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成災活動規律及其監測預報技術,提出合適的崩滑流地質災害監測預測程序和標準。通過不斷探索,在西部地區公路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 
    通過研究,提出了一套在西部地區較為適用的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建立了貴州省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編制了貴州省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針對貴州省主要干線公路出現較多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提出了公路在選線、設計、施工及運營不同階段,對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相應的預防治措施和辦法。 
    通過滑坡現場模擬試驗,分析了降雨型滑坡和開挖型滑坡的機理,揭示了降雨和開挖觸發因素對滑坡成災機制和運動規律的影響,提出了公路滑坡、崩塌監測的優選方法,總結出各階段監測的目的范圍、監測網的布置、監測的頻率。全面、系統地分析和總結了公路泥石流災害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提出了公路泥石流的判別、評價以及預測、預報方法,提高了預報的準確率。提出了公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體系,規定了各單位的工作內容和職責。開發了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遠程實時監控。 
    開發了“基于公路地質災害預測預報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平臺,建立了工程項目數據庫管理系統和各災種的數據分析方法庫、預測預報模型庫以及預報判據庫接口子系統。將災害區劃各專題圖層等空間信息發布到互聯網上,實現了基于貴州省公路路網的災害區劃綜合信息查詢。 
    取得的這些成果,實現了地質災害的提前預警預報,有效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傷亡,該成果獲得2009年度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 
    新材料成功運用于省內多條高速路 
    貴州很早就開始采用碳酸巖軋制的機制砂生產混凝土,但是由于機制砂“石粉含量高、棱角多”等缺陷,所配制的混凝土強度較低、工作性能較差,使用范圍受到限制。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交通建設突飛猛進,大型橋梁、隧道等結構物越來越多,不僅對機制砂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混凝土的各種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 
    貴州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們依托“巖溶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等科技項目,取得了多個研究成果,攻克了機制砂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難關,擴大了機制砂的應用范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突破: 
    突破了機制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指標參數,將石粉含量放寬到5%-10.5%,突破了“國家標準中關于機制砂石粉含量的限值”,大大拓展了機制砂的使用范圍。成果已在玉凱公路七里塘大橋、鎮勝公路壩陵河大橋等建設中得到推廣應用。 
    通過高效減水劑和礦物摻和料共同摻用的“雙摻技術”和配合比優選技術,研究了機制砂高強混凝土高揚程泵送技術,研發的機制砂泵送混凝土技術已應用于鎮勝高速公路壩陵河大橋、扎南高速公路烏江大橋等工程。 
    基于機制砂研究和應用成果,編制了《貴州省高速公路機制砂高強混凝土技術規程》,將對貴州乃至全國應用機制砂混凝土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