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加快商貿物流發展的綱領

2011-4-17 23:4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本報記者隋秀勇
關鍵詞:物流網絡布局
    重點內容:完善以現代物流配送中心為節點、以服務于商貿服務業和居民消費為目標的城市配送體系,實現城市配送與商貿服務網點、居民居住區的有效銜接。充分運用社會物流資源,建立工業制成品、農產品、生產資料等大宗商品跨區域運輸的城際配送網絡,實現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有效銜接。
    本報解讀:《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與商貿服務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效通暢、協調配套、綠色環保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際配送、農村配送有效銜接,國內外市場相互貫通的商貿物流網絡”的目標。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重生產、輕流通”的發展思路和方式,嚴重制約了我國商貿物流業的發展。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了提高我國商貿物流的服務能力,加快了物流網絡的建設。如,2005年商務部正式啟動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2006年啟動了 “雙百市場工程”;2008年商務部、農業部聯合啟動了農產品“農超對接”試點;以及2006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實施的 “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工程”(即“新網工程”),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國連鎖零售企業擁有各類商品配送中心3426個。
    但是,由于商貿物流網絡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布局,加之商貿物流網絡發展的“欠賬”太多,以商貿物流網絡為基礎的物流一體化運作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地區封鎖、干線運輸、城市物流配送車輛通行難問題,也影響了現有商貿物流網絡功能的發揮。
    在《專項規劃》中有關商貿物流網絡的建設表述,使用了“完善”一詞。意在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同時,更要突出商品物流配送過程中物流基礎設施的有效銜接,改善制約商貿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從而提高商貿物流的運作效率。
關鍵詞:專業化和一體化
    重點內容:支持大型連鎖企業建設、改造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發展統一配送,提高連鎖企業物流配送精細化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商貿服務業與物流業對接,發展專業化、網絡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務,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支持家電、服裝、醫藥、煙草、圖書、汽車、鋼材、散裝水泥、再生資源回收、糧食以及餐飲主食等專業化物流發展,滿足流通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本報解讀:“專業化”和“一體化”是現代物流的重要內涵。2009年3月出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此也有明確表述:“鼓勵生產和商貿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資源,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
    《專項規劃》作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配套細則,在繼續強調“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時,增加了“支持大型連鎖企業建設、改造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發展統一配送,提高連鎖企業物流配送精細化水平”等重要內容。
    近幾年,關于商貿企業該采取哪種物流發展模式,業界一直存在爭論。盡管按照社會專業化分工的原則和歐美發達國家物流業的發展歷程,商貿企業應該通過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集中優勢資源來發展核心業務。但是受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內商貿企業選擇自營物流的發展模式。一些大型連鎖企業如蘇寧、國美,電子商務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商城,都斥巨資建設物流配送中心,打造自己的物流配送車隊,彌補商貿企業在物流配送服務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且越來越多的商貿企業加入到這一行列。
    應該說,這是我國商貿行業和物流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國際上許多知名的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前身都是工商企業的物流部門或者是分(子)公司。目前我國商貿企業自建的物流部門(公司)在滿足自身物流服務需求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擴大社會化物流的服務比例,并最終成為一家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方式。當然,并不是所有商貿企業都適合自建物流。對此《專項規劃》也給出了發展思路:鼓勵中小企業加強合作,創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務模式,發展共同配送。
    商貿物流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被業界認為是本次規劃的一大亮點。《專項規劃》提出:“支持家電、服裝、醫藥、煙草、圖書、汽車、鋼材、散裝水泥、再生資源回收、糧食以及餐飲主食等專業化物流發展,滿足流通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如今,商貿領域的行業細分愈加明顯,相應地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如藥品與家電,需要不同的車輛運輸,在存儲時也需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向專業化、個性化發展是未來商貿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綠色物流
    重點內容:按照循環經濟發展和構建低環境負荷商貿物流體系的要求,加大綠色物流裝備、設施和節能倉庫的推廣使用力度。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優化各種運輸方式的比例。合理組織、配置物流資源,優化物流配送路徑,降低運載車輛空駛率。大力采用和推廣多式聯運,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效銜接。引導建立服務于商貿服務業的逆向物流體系,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從流通末端應用入手,推廣托盤共用系統,鼓勵中心城市、重點區域運用物聯網技術,率先推動托盤共用體系建設。
    本報解讀:早在2005年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的一項戰略任務。近期,“低碳經濟”也被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
    目前,我國社會流通成本較高,社會物流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18%,高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近1倍。物流業涉及倉儲、運輸等多種業態,耗能較大。因此,發展綠色物流是商貿物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也是商貿物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與 “十二五”規劃相一致。
    《專項規劃》把 “大力推廣綠色物流方式”列入9大重點工作。小到綠色物流裝備、設施和節能倉庫,降低車輛空駛率,先進技術的應用,大到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建立逆向物流體系,以及采用先進技術,可謂是事無巨細。
    《專項規劃》關于綠色物流方式的要求,無疑使商貿物流企業面臨嚴峻的考驗,但也間接促進了商貿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如果說對物流裝備、設備、倉儲實現 “低碳”是要求企業“硬件”升級,那么“合理組織、配置物流資源、優化物流配送路徑”則是要求商貿物流企業的 “軟件”——物流發展模式的創新。
    目前,我國商貿物流普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專業的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運作方式、運作模式不能適應工業和商貿企業精細化運作的要求。商品物流成本過高(商品成本中物流成本占到50%)便是典型表現。為此,《專項規劃》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與商貿服務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效暢通、協調配套、綠色環保的現代商貿物流服務體系。
    《專項規劃》還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在未來5年內,規模以上連鎖超市商品統一配送率達到70%;農村“萬村千鄉”農家店商品統一配送率達到60%,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商品配送率達到80%以上;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運輸率分別提高到20%、30%、36%;立體倉庫的總面積占倉庫總面積的40%;物流企業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商品庫存周轉速度明顯加快,流通環節物流費用占商品流通費用的比率顯著下降。
    然而,我國商貿物流服務的現狀不容樂觀。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規模以上連鎖超市統一配送率、農村 “萬村千鄉”農家店統一配送率分別僅為63.4%、50%左右;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運輸率分別為5%、15%、23%;立體倉庫的總面積接近倉庫總面積的20%。
    從現代物流發展趨勢來看, “綠色”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而且通過發展 “低碳”物流,企業也能降低運營成本。當然,更換不符合 “低碳”要求的裝備,對企業來說,是一塊不小的支出。創新物流發展模式,也使企業必須經歷轉型的陣痛。但隨著國家對節能環保重視,客戶 “綠色”服務需求的增加,商貿物流企業也許不得不提供更為環保的物流服務,以適應產業政策和客戶的需求。因此,對于商貿物流企業而言, “長痛不如短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從 “硬件”到 “軟件”的升級,發展綠色物流,以此換來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是值得的,更是必須的。
關鍵詞:國際物流
    重點內容:以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重點進出口口岸為依托,通過完善貨物儲存、配送功能,提高進出口貨物集散能力,形成連接內陸、貫通全球的國際物流通道;支持品牌生產企業與物流企業密切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城際和國際物流配送網絡;繼續推進物流業對外開放,鼓勵外商投資現代物流業,引進國外先進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鼓勵物流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提高我國商貿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本報解讀:在國家經濟發展 “轉方式”和 “調結構”的整體戰略中,提出了 “擴內需”的發展方向。但是這并不是放棄國際市場,而是要改變過份依賴進出口貿易的經濟增長方式。外貿發展方式的落后,讓 “看上去很美”的巨額貿易順差,必須承接著同樣不菲的物流服務貿易逆差額。2009年,僅與美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就有98億美元。
    因此,在積極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必須切實轉變傳統的 “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發展方式,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不斷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 “走出去”,對國際物流服務需求量越來越大,且要求越來越高,都迫切要求商貿物流業加快國際化的 “腳步”。
    在 “十一五”期間,物流業國際化進程取得了一定成績。中遠、中海等物流央企通過購買港口、碼頭、倉儲設施等方式,建立海外基地。此次以國家規劃的形式鼓勵物流企業 “走出去”,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縱觀發達國家物流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有一點經驗值得國內商貿物流企業借鑒:外資企業在全球布局物流網絡,更注重物流企業與產業上下游的 “捆綁”共同開拓國際物流市場。
    發展國際物流,不僅要在國外加強網絡布局,還要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銜接,在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重點進出口口岸,加強進出口商品的儲存、配送和集散能力的建設,提高商品通關效率, “形成連接內陸、貫通全球的國際物流通道”是提高我國商貿物流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性保障。
關鍵詞:政策支持
    重點內容:各級商務主管部門、發改委、供銷合作社要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協調相關部門運用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貿物流業發展。
    本報解讀:提到國內商貿物流市場,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 “散、小、弱”的詞語。的確,主要由中小物流企業構成的商貿物流市場中,難覓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商貿物流企業。這固然有企業自身發展的原因,但缺乏政策扶持的因素也不容小覷。
    目前,許多商貿企業都正在或打算通過加大配送中心,快速轉運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一體化的物流服務能力,以期待做大做強。但是,從各級政府的物流用地規劃來看,他們對港口交通設施有明確規劃,但對于本地區商貿物流還缺乏明確的規劃,仍以稅收為導向提供物流用地。
    除了用地受限,商貿物流業還面臨著資金瓶頸。內資商貿物流企業,面對擁有強大財力的外資企業的瘋狂擴張,因囊中羞澀而無力組織起有效的 “反擊”。長期以來,資金短缺和融資難是困擾商貿物流企業發展的 “痼疾”。特別是一些能夠有效完善我國商貿物流網絡布局,優化商貿物流企業運作方式的重點物流項目,因缺乏各級財政的支持,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無法實施建設。
    此外,商貿物流稅收體制的不合理也束縛了其前進的腳步。一方面,各個環節稅率不統一,制約商貿物流服務一體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已經取消了外資的 “超國民待遇”,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各種原因,對內資商貿企業存在著 “隱形”歧視。
    以上種種與有礙于商貿物流發展相關的政策問題,或將在未來5年內得到解決。《專項規劃》要求,認真做好商貿物流發展規劃,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倉儲設施、快速轉運中心、商貿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項目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加大對重點商貿物流項目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引導商貿物流企業 “走出去”,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申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商貿和物流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按照企業需求,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抵押或質押貸款擔保方式。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的深入,商貿物流在優化內需和外貿兩個市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愈發重要。國家通過宏觀調整方式,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貿物流業的發展,或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