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速公路還原公共面目
2011-4-17 22: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黃細花曾引述數據,說從廣州到北京運輸成本,高于從廣州到美國。目前,國內真實的物流成本是什么樣的?記者日前隨機跟隨一輛物流大貨車,從成都出發,途經陜西,河南,河北,歷時37個小時抵達北京。調查結果顯示:成都至北京貨車高速路收費近5千,占近半成本。(《新京報》4月15日)
應該說,近年來輿論和理論工作者對高速公路收費、車主負擔沉重等現象進行了諸多方面的剖析,也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只是我們都只能面對一個越來越無奈的困局:似乎都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但是誰也無法給出真正的“靈丹妙藥”。
目前,全國的通行費收費站點的收費期限和標準沒有一個統一的確定依據,有些省在開始收費時公布了收費期限,有些省未公布收費期限,收費標準也不同,導致還完貸款本息的站不撤銷,而有些到了規定的期限還不能歸還貸款。
筆者以為,“成都至北京貨車高速路收費近5千,占近半成本”的背后是公眾對社會福利損失不滿的表現,也表明我國收費公路設置不符合基本經濟原理。高速公路本來是公共產品,應有公眾福利特征。
而目前收費公路大都帶有或多或少的壟斷性,并且收費公路使用者與收費公路經營者的話語權是不平等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由于這種因素的存在,收費公路經營者往往會濫用市場支配力,制定壟斷高價。這就使收費公路使用者實際支付的費率并不能體現他們支付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