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有方 北京將斥資14億打造智能交通
2011-4-14 13: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智能交通系統是指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高新技術有效地運用于整個交通管理體系。
交通堵塞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交通動脈的擁堵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提速,而城市交通的堵塞也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許多城市采用限行、限號等方式解決擁堵問題,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從長遠看,優化資源配置,把稀缺 -
的資源向民生傾斜,科學處理城市功能區劃問題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但很多城市難以短期解決規劃問題,如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約占舊城區面積的42%,道路不可能無限拓寬,所以智能交通是最佳選擇。智能交通系統是指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高新技術有效地運用于整個交通管理體系。使人、車、路密切地配合、和諧地統一,從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交通綜合管理系統。
實時交通信息采集
汽車司機都知道,造成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出行時不知道道路通行的實際狀況。雖然各大城市都有交通路況廣播,但都信息滯后。很多情況下司機已經被堵在路上才知道前方有情況發生,但為時已晚。如何及時獲取道路信息以避開擁堵路段成為智能化交通的關鍵之一。
行駛車輛信息采集方面,目前北京全市各主要街道廣泛使用非接觸式地磁傳感器來定時收集和感知區域內車的速度、車距等信息,為車流的監控、分流提供智能化管理。當車輛進入傳感器的監控范圍后,終端節點通過磁力傳感器來采集車輛的行駛速度等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送給下一個定時醒來的節點。多個終端節點將各自采集并初步處理后的信息通過匯聚節點匯聚到網關節點,獲得道路車流量與車輛行駛速度等信息,從而為路口交通信號控制提供精確的輸入信息。采集的數據一般包括位置坐標、瞬時速度、行駛方向、道路實時視頻及其他內容,將這些信息綜合分析,應用于交通信息服務、交通管理等方面。
此外,通過給終端節點安裝溫濕度、光照度、氣體檢測等多種傳感器,還可以進行路面狀況、能見度、車輛尾氣污染等檢測。
現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發進行的,交通信號僅能起到有限的指導作用。導致城市道路資源不能高效率運用,智能交通設施能將城市車輛和道路信息實時收集,并通過智能動態計算出最優的交通指揮方案和車行路線。專家指出,用智能交通提高道路管理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就可減少30%以上,并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車載終端的功能
在實時采集道路交通信息以后,傳遞到每個汽車司機并提供相應的服務就是智能化交通的關鍵之二。“GPS車輛監控與服務系統”是一個建立在RFID/GPS、GIS和現代通訊手段之上,專業服務于車輛監控與調度的GPS軟件平臺,實現車輛的實時監控和科學調度,將租賃風險降到最低。廣泛應用于對車輛的監控調度之上,將為各行業車輛監控的信息化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提供幫助。
在每輛汽車上配置數字式車輛監控終端,它可以精確記錄行車的相關數據:包括時間、速度、里程、各種報警、軌跡記錄、圖像監控等,為車輛調度的科學管理和司機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保障。系統適應機動車輛大數量、全天候特點。可記錄連續運行路線,系統可以隨時掌握車輛狀態,車輛的實時位置信息和行駛數據信息監控中心即時看到。歷史軌跡回放;車輛行駛過的軌跡點可以隨時在監控客戶端電子地圖上回放,以重現車輛行駛的整個過程及各行駛點車輛速度。這些數據全部利用CDMA無線傳輸技術上傳至監控中心服務器中的數據庫內,應用系統平臺和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從這個數據庫中快速讀取數據。
這個系統具有如下特點。一、防拆功能,當有惡意拆除GPS的行為發生時,機器會自動鎖死汽車發動機,讓汽車無法啟動;二、遠程控制功能,可以發送指令進行遠程斷油斷電,使車輛無法啟動;三、里程統計,自動記錄車輛在某段時間內行駛過的準確里程數據功能;四、超速報警預示,當車輛實際行駛速度超出預先設定的限速值時,系統自動報警。終端也會提醒司機謹慎駕駛并記錄超速行駛數據。便于查詢及有效管理違章;五、監測疲勞駕駛,當司機駕駛車輛超出預先設定車輛連續行駛的時間范圍時,系統提示報警,同時提醒司機已經處于疲勞駕駛狀態,疲勞駕駛報警記錄會在系統中自動記錄;六、定位和定位跟蹤功能,常用車載傳感技術有微波雷達和超聲波照相等,但每一種傳感技術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傳感技術的關鍵是多模態融合,既發揮各自優勢又提供功能互補;七、采用無線射頻(RFID)技術的停車卡。可以使停車場聯網管理,并通過手機為停車卡充值,智能車牌識別系統停車場采用硬盤錄像機或者PC機來監控,具備智能識別的硬件基礎。基于集中處理模式的停車場智能車牌識別系統是目前適合電信閉門切入的業務點,客戶只需支付費用即可實現牌照識別、線路傳輸等功能,投入大幅度降低。
上述系統均為相對成熟的技術,把實時監測到的交通情況經過分析處理傳遞給每個司機,起到物聯網或者車聯網的作用實現信息快速傳遞和共享。
物聯網及車聯網的作用
物聯網及車聯網作為一種融合無線通訊技術、微電子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的新技術,逐漸被用于智能交通系統等需要數據采集與檢測的相關領域,從而給城市智能交通帶來一次全新的升級。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從目前狀況來看,因為汽車在交通突發事件發生時,不能第一時間讓車輛和行人掌握事件態勢和現場情況。無法啟動應急預案以調度搶修搶險所需的人員,車輛和物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突發事件的處理。所以物聯網的應用將對城市交通實現三個重要監管:一、實現公共交通工具全程和溯源,保證運輸的安全,最終實現政府的數字化的調度管理與城市交通資源優化配置運行職能。二、實現城市公共交通、軌道交通等重要設備的準確標識,實現管理的透明化,為運輸安全、保障交通設施設備安全提供法律依據。三、實現車輛、列車等運營過程中,提高事故防控能力和水平,增強實時調度監控和應急事件處理能力,促進交通運輸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一些國際大型汽車制造商正在借助物聯網技術來提升汽車的駕駛、安全方面的智能化,物聯網與汽車的跨界合作,讓汽車的使用功能得到延伸。
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出租車、警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上,在出租車上安裝RFID標簽將實現對汽車油耗、機械部件等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安全駕駛,在救護車上還可運用物聯網技術來實現視頻手術等。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射頻等識別技術,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和靜、動態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提供綜合服務。
智能化交通已經上路
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是基于RFID開發的涉車信息資源的應用技術,該項目由國家公安部組織研發,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的開發將推進“車聯網”和RFID產業化進程。可以把車與物聯網概括為三大板塊即整合多種物聯網技術和信息資源RFID/GPS定位技術,GIS 地理信息服務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城市智能交通的信息的發布有LED公告板、網站、短信等多種方式,智能車位引導系統(聯網信息發布)可與CDMA手機定位、GPS導航等進行整合。
通過技術集成,把實時檢測到的道路交通情況分析后,運用云計算技術把路況及時通過衛星傳遞到每個單車上,引導駕駛員按照最佳路線行駛。并且對違規車輛進行記錄和處理。達到最理想的交通暢通狀態。
上汽集團已經推出自主品牌在汽車智能化的“互聯網汽車”榮威350,搭載智能網絡行車系統INKANET,依托中國聯通WCDMA 3G網絡,實現信息檢索、實時路況導航、電子路書、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互聯應用。
車聯網目前還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但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將智能化技術應用到汽車上。從2009年開始,上海通用汽車推出安吉星車載信息服務,為用戶提供碰撞自動救助、全程音控導航、被盜車輛追蹤等11項服務,可以說是我國車企在汽車智能化之路上的一個初步嘗試。
目前我國汽車電子總體實力還很弱,汽車電子產品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大約落后10年左右,國內汽車電子在企業規模、自主創新、技術水平、市場開拓等方面還存在差距。預測顯示,在一個大中城市投資建立車聯網平臺,包括讀取信號的標簽、基站以及軟件系統,投資大約在1.5億-2億元左右,如果在全國120個大中城市開發車聯網平臺,總投資約150億元。
交通運輸部擬定的“十二五”交通規劃提出,未來五年,實現對國家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橋梁、車輛區域、交通運輸狀況等的感知和監控;實現對危險品運輸車輛、船舶、長途客運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車和軌道交通的全過程監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快速反應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系統和海事信息服務系統。
北京將斥資14億打造智能交通,力爭“十二五”期末五環內主要路段全部覆蓋綠波帶,預計通行能力提高15%。廣州市組織實施《亞運后廣州中心城區緩解交通擁堵方案》和編制《廣州市智能交通系統發展規劃》年增加20億元用于地鐵建設,使地鐵的投資規模達150億元。
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GPS、地理信息和系統集成環節。智能交通產業大體也可以分為設備提供商、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和平臺運營商。
交通運輸部著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戰略研究以及應用物聯網技術推進現代交通運輸策略研究項目。中國城市(道路)智能交通行業投資額將在2011年至2013年間繼續快速增長,預計2013 年總體市場規模將達到459.5 億元。而智能交通的復合增長率超過20%,預計未來3年國內整個智能交通系統行業的投入將超過1500億元。
要有大交通的概念
目前智能交通研發和應用還處于各自為政、跑馬圈地階段。智能交通行業集中度不高,企業過于分散以及地方保護主義作怪,標準也不統一,影響其健康發展。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官員指出,由于物聯網技術在智能交通領域應用的構架尚未明確,因而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同時,傳感器成本、性能和壽命,在技術上與交通應用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傳感、支撐網絡也尚未建立,行業數據中心特別是部級層面的行業數據中心尚未真正建立。另外,研究和示范應用點分散而不成體系,規模效益未能體現。標準不統一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不利于智能交通的發展。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展開和各地智能交通陸續啟動,傳感網絡增大,便會形成大量的數據,需要智能交通系統具備運用云計算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未來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將是智能交通的發展方向和關鍵所在。另外最重要因素是衛星系統服務商的參與,地面道路、人、車和衛星實時信息的溝通將是智能交通最佳組合。也是智能交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