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快遞企業將迎來“洗牌”變局
2011-4-14 13: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郵政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經營快遞業務,應依照本法規定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快遞業務。淮安工商局登記注冊處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79家快遞企業目前只拿到18張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而工商年審將在6月底截止——
一年一度的工商年審將在6月底截止。按照新《郵政法》規定,沒有獲得省郵政局頒發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快遞企業,將不得不面臨因無法通過工商部門年審而轉型或退出淮安快遞市場。今年3月21日,國家郵政管理局又出臺的一個新規《關于做好快遞業務旺季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規定:快遞企業在經營許可期內停止經營,包括關閉網絡、停開網絡班車、停止收寄或停止投遞等情況時,應當向當地郵政管理部門書面報告,交回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按照規定妥善處理好未投遞的快件,不得擅自停收或停投快件。
離6月份的年審截止期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目前淮安快遞企業的經營資質情況究竟如何?新《郵政法》背景下,淮安快遞市場又將面臨怎樣的“洗牌”變局?近日,記者帶著諸多疑問進行了調查采訪。
市民期待快遞業新規范
市民朱女士是網購達人,平均每月用于網購的花銷大約為1000元,所購之物大多為服飾和化妝品。對快遞人員的服務質量,朱女士深有體會。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在網上購物,下完單后等店家發貨,選擇哪家快遞公司送貨是店家的事,消費者沒有選擇權,哪家快遞公司的服務質量好、哪家不好,也只有通過發生了業務往來以后才知道。
朱女士告訴記者,“從我目前所接觸到的快遞公司業務人員的服務情況看,很多快遞公司的業務員服務是不到位的。你比如說,給我送一個快件,不給我送到家里,怕麻煩、怕爬樓,到了小區門口就給我打電話,叫我到小區門口去取,要么就是直接撂在小區的郵政房,害得我自己去取。”這些都還能忍受,朱女士說,“最要命的是買一些易碎品,快遞公司也不管你是玻璃制品還是衣服,不曉得輕拿輕放,快件送到手上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是破的。”
而市民姜先生則向記者訴說了今年春節遭遇的另一種“快遞”苦惱:“當時,我要給遠在遼寧的父母寄一些年貨,就打電話給市區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結果讓我很氣憤,他居然告訴我說要過年了,沒時間快遞東西。哦,你高興快遞就快遞,不高興快遞就甩手不干了,這種行為和出租車拒載有什么兩樣?”也因此,在得知快遞行業將迎來新的規范,姜先生非常高興。在他看來,沒有一個規范,要想得到好的服務難。
快遞市場面臨“大洗牌”
事實上,快遞行業長期存在的諸如朱女士所提及的上述痼疾,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兩年前,國家郵政部門決定,自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新《郵政法》,對經營快遞業務做出了實行行政許可證制度的規定,以通過提高快遞行業的準入“門檻”,規范快遞企業的經營行為。
根據新《郵政法》的相關規定,許可證制度不僅要求企業對快遞業務人員實行職業資格制度,還要求企業的注冊資金有一定規模。比如,經營省內業務的注冊資金需50萬元以上,經營跨省業務的注冊資金必須在100萬元以上,而經營國際業務的注冊資金應該在200萬元以上。同時,對不同業務范圍的網絡和運遞能力、營業面積、跟蹤查詢的信息網絡等服務能力也確定了標準。對快遞企業違規經營的處罰最高可達20萬元。新法給快遞企業留下的過渡期為一年,即從2009年的10月1日至去年的10月1日。
來自無錫的一家快遞企業在淮分公司的負責人張祝福認為,新規的出臺和實行,毫無疑問將對包括淮安在內的各地快遞行業帶來不小的震動。就淮安而言,其直接后果可能是帶來淮安快遞市場的“大洗牌”。
張祝福的觀點在淮安工商部門的統計數據上得到了印證。據淮安工商局登記注冊處畢小遠處長介紹,該局針對新《郵政法》和省工商局作出的要求,于去年10月1日前對我市快遞企業的經營許可證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30日,我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快遞業務企業共79家,但目前具備省郵政局頒發的經營快遞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僅為18家。相關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數據一定程度上可能意味著,待到今年6月份的工商年審期限結束,全市將有近八成快遞企業或選擇轉型,或被迫“出局”。
新規范推行或遭遇短期尷尬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市民對國家出臺的快遞企業規范化經營新規盡管表示支持和贊同,但他們同時也擔心,占比非常之大的“小快遞”企業的大面積“出局”,是否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對市民快遞業務剛性需求無法滿足的尷尬。
對此,市區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快遞公司負責人表示,市民的上述擔心不無道理,“從我們公司的業務量來看,這兩年的業務量增幅還是非常大的,增幅比例大概在35%。這也就說明,不管快遞企業的服務質量如何,市民對快遞企業服務的剛性需求在快速增加。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又使得企業往往需要嚴把員工數量關。一旦大部分快遞小企業‘出局’,這些原本的需求份額光靠大的快遞企業能不能迅速消化?”就此,該負責人建議,對快遞行業的“洗牌”能否不搞“一刀切”,適當保留一些條件較好的企業。
不過,張祝福認為,這種觀點考慮的只是短期利益。他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業務量與淮安其他大的同行企業相比,并不算多,“每天也就在400—500件,而且與去年同期相比,業務量出現了下滑的狀況,但這種下滑并不是因為我們缺乏業務量,而是我們對我們的加盟者制訂了嚴格的快遞業務經營行為的規范化措施。”張祝福表示,在蘇南,這種嚴厲的規范經營措施可能會得到八成加盟者的認可,但在淮安目前情況下,這一認可度非常低,許多加盟者因為覺得條件過于苛刻而選擇了離開。但他同時表示,“規范是遲早的事,就看你的企業考慮的是長遠利益還是眼前利益。”(本文來源:淮安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