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擁抱“長江經濟新時代”
2011-3-8 13: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年后的水運崛起 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長江,是我國唯一貫穿東、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干線全長2800公里,其中1061公里在湖北境內,居沿江各省市第一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北在全國率先提出沿江開發戰略。沿江26個中心城市組成中國最大的流域經合組織——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華中28個城市參加了經濟共同體——武漢經濟協作區。兩大組織常就流域產業布局、經濟合作等進行磋商。
那時,武漢客運港、武漢楊泗港成為長江中游最火爆的港口之一。
及至高速公路網在全國廣布,大運量、低運價的鐵路多次提速,長江水運便急速衰落了。
20年后長江航運的再次崛起,顯然讓人大吃一驚:2007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首次突破11億噸,蟬聯世界內河第一名,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2倍和歐洲萊茵河的3倍。
今非昔比。此時,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戰略之后,長江入海口的浦東開發,帶動了沿江開放開發戰略,長江三角洲迅速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板塊。
而中部獨特的水能優勢,也使中央在中部崛起戰略中,首先布陣“黃金水道”。“十一五”期間,投資150億元整治航道,推行船舶大型化和標準化,大力發展沿江港口、物流產業。依水而興的湖北,則同步提出建設武漢華中航運中心、武漢新港計劃,以打造長江中游的水運樞紐。
增長:從外需向內需轉變
另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是,當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蔓延至全球時,中國的外資與國內豐富勞動力結合,大量生產與出口廉價商品的增長模式,受到了動搖。
國際經濟界普遍認為,中國的增長方式,正處在外需主導向內需主導轉變的緊要關頭。而內需型經濟,或稱之為內生型經濟,正是湖北的優勢,也是長江經濟帶的優勢。
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介紹,長江在湖北省內流經25個縣市,2007年流域人口3706.8萬,GDP5436.91億元,分別占全省總人口的61.07%和全省總量的58.9%。其單位面積人口和經濟產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如果逆江而上,可以看到沿岸的水能、磷礦之豐富,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加工基地;武漢不僅是經濟帶中最大城市和交通物流中心,還是在全國都舉足輕重的鋼鐵、汽車、能源等產業基地,宜昌則是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這些產出,大多為滿足國內需求而不是外貿出口。
此時,國際制造業在中國的投資,正由沿海向內地轉移。湖北長江經濟帶的稠密人口、科技和產業基礎,又無疑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從全國來看,沿江7省2市組成的長江經濟帶,不僅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40%,是當前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主要軸線,而且沿線串起的城市圈、改革試驗區,將形成世界最大的城市帶。
專家們認為,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正由長三角向整個長江流域推進,“長江流域將是中國經濟的未來核心區域。”
歷史與現實:水的生命力
水,不僅是人生存的必需條件,也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資源。
一條大江大河,在哺育沿岸生靈的同時,也蔚成一條便捷的交通走廊與繁盛的經濟走廊。
歷史上,漢口因盛極一時的水上交通而被譽為“九省通衡”,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有人做過比較,一條人工渠化的航道,運能大、成本低,綜合效益是同樣長度鐵路的16倍、公路的100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將流域經濟當作發展戰略重點。
而在現代經濟發展的脈動中,以大運量見長的江河運輸通道,重新呈現出獨特的競爭力:集約、環保、經濟……,成為一條經濟帶興盛的強力推手。
知名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國南北航運大動脈,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商業水道之一。它的貨運周轉量占全國內河貨運的60%,每年航運業產值126億美元,旅游、捕魚和休閑娛樂產業產值214億美元,為流域各地提供了35.1萬個就業崗位。
萊茵河為歐洲第三大河,全長1320公里,流經瑞士、列支敦士登等6個歐洲國家。作為德國最重要的通航河流,萊茵河年貨運總量達2億噸,是世界上航運價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
奔馳在“兩型”發展之路上,長江,正如一條巨龍舞動在長江經濟帶上。秦尊文認為,長江經濟帶必將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從浦東新區、武漢城市圈試驗區,到長株潭試驗區、成渝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的領跑區域都在長江沿線,這對于湖北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居于中游的武漢,可以作為出海口——上海的腹地城市,形成如美國紐約與芝加哥的“雙核”經濟地理橫軸,拉動沿江經濟的發展。
一幅從內河到海洋的宏偉藍圖,已經在人們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