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濟南商務事業跨越式發展
2011-3-7 19: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期間,濟南市商務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取得顯著成績。呈現速度加快、規模擴大、質量提高的良好態勢,成為全市的重要支柱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落實惠民政策的重要載體。
商貿流通運行質量不斷提升
“十一五”期間,濟南市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一系列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增強了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動作用,商貿流通運行質量不斷得到提升。201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5.5億元,是2005年的2.13倍,年均增長16.4%。“十一五”期間,商貿流通業基礎設施投資累計達到36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99倍。商貿流通大企業大集團發展迅速,限額以上批零貿易餐飲企業達到1526家,其中年銷售額過億元的達到210家。流通領域品牌建設不斷深入,嘉華購物廣場、銀座商城、貴和購物中心榮獲全國最高等級的“金鼎百貨店”。餐飲業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國家級酒家酒店達到118家,五鉆級酒家33家,中國綠色飯店5家企業,成為全國擁有餐飲企業頂級國家品牌最多的城市。商貿流通業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華潤、萬達、特易購等國內外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希爾頓、喜來登、香格里拉等一批國際高端住宿餐飲企業先后落戶濟南。會展規模效益持續擴大,全市五年共舉辦各類展會612場,拉動相關行業收入443.2億元,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香港時尚購物展、臺灣名品博覽會等知名展會相繼在濟南舉辦。深入實施城市社區“雙進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市場拓展行動”,改善了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家電以舊換新、家電汽車下鄉帶動了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持續上升。
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提高
建立了高層推動招商機制,市委、市政府領導每年都帶隊到香港、日韓、歐美等重點地區招商,對全市利用外資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突出重點招商產業和招商地區,圍繞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外包、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等產業,深入實施“鞏固港臺、深化日韓、拓展東盟、突破歐美”的招商引資工作思路!笆晃濉逼陂g,全市累計新批外商投資項目551個,實際到位外資37.6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3.9倍,年均增長23.6%。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投資額5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58個,世界500強企業達到43家;新批服務業利用外資項目248個,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比“十五”分別增長11.7%和433.3%。利用外資方式呈現多元化,全市企業境外上市返程投資10.8億美元,占全市實際外資總額的28.7%,成為拉動外資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不斷優化
按照“傳統市場抓鞏固、新興市場抓擴大、空白市場抓開拓”的思路,積極組織進出口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烏洽會等國內知名展會,多次組織赴日本、印尼、南美、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等進行參展推銷,拓展出口市場。按照國際市場需求,從企業主體結構和產品結構入手,加快對外貿易的適應性和戰略性調整,對外貿易增長基礎更加穩固,增長方式不斷優化。“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302.9億美元,其中出口169.7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6倍,年均增長31.3%。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2010年,全市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60.6%和11.1%,比“十五”末提高27.3個和8.3個百分點。市場多元化戰略穩步推進,全市出口市場擴展到177個國家(地區),比“十五”末增加30多個。
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步伐加快
引導支持企業按照國際慣例,積極開展工程承包、境外投資、勞務輸出等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十一五”期間,全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一直保持山東省領先地位,累計新簽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合同額13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2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95.6%和40.9%;累計設立境外企業112家,中方投資額4.15億美元,年均增長123.7%。截止2010年底,全市外經獲權企業總數達到64家,居全省之首。山東電建、中鐵十四局、路橋集團等骨干企業的境外工程承包項目帶動國內機械、設備等出口8億美元,比“十五”期間增長300%,帶動外派勞務人員17000人,占全部外派勞務人員的39%。
服務外包發展勢頭強勁
市政府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服務外包工作領導小組,相繼出臺《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意見》,有效地推動了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濟南市先后被批準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級示范園區齊魯軟件園已建成面積200萬平方米,入園企業超過700家;笔a的齊魯動漫基地、長清的數字創意外包產業園、高新區創服中心的醫藥生物研發基地等載體已初具產業規模。市中區、槐蔭區和長清區被認定為“山東省服務外包示范基地”。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駐濟高校每年培養信息技術、金融財務、創意設計、動漫等服務外包相關專業畢業生近3.5萬人。全市30家服務外包培訓機構年可培訓大學生1萬人次。2010年,全市服務外包企業累計達到200家,服務外包合同額2.9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額2.28億美元,從業人員50000人。
“十二五”期間,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濟南市商務工作要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國家擴大內需、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城鎮化和市場化的“一擴五化”整體發展戰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要求,以構建與東部沿海大省省會城市和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商務工作體系為目標,以建設“開放商務、民生商務”為主線,堅持促消費與擴外需、“引進來”與“走出去”、上規模與提質量、促發展與惠民生四個并重,加強工作創新,狠抓工作落實,加快實現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十二五”商務平穩較快發展。
加快建設全國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
一是創新驅動全面提升商貿流通業競爭力。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通過連鎖、兼并、聯合、重組、上市等方式實現規;⑵放苹⒕W絡化經營,提高盈利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笆濉蹦心赇N售額100億元以上的大型品牌連鎖流通企業(集團)達到3~5家,銷售額過億元的市場達到100個,過百億元的市場超過5個。優化城市商品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整合改造提升傳統商品批發市場,積極吸引國際和國內知名企業在濟設立區域分銷中心,二是立體構建民生品質消費優良商貿環境。深入推進商業示范社區建設,搭建社區便民服務信息平臺。重點強化生豬屠宰監管和“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市長“菜籃子”工程各項要求,積極營造安全消費環境。鞏固和發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果,積極推進商貿連鎖龍頭企業向農村延伸,健全農村商貿流通綜合服務網絡。大力發展餐飲服務業,加大美食城、美食街、小吃街建設,力爭“十二五”末培育1~2家年營業額過50億元的大型餐飲企業集團。三是合力推動會展產業躋身全國十強。提升原有展館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推進西客站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會展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培植會展龍頭企業,著力打造品牌展會。培育1~2家年收入過億元的大型會展企業集團,使濟南在全國會展城市排名進入前10位。四是著力打造濟南商貿品牌集聚區。以建設泉城商業中心區、商業副中心和大型購物中心為重點,加快形成具有濟南市特點的現代化商業聚集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1~2條國家級品牌特色商業街,擴大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五是大力推動企業跨區域發展,深化多層次區域合作。重點推進濟南與省會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城市的區域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開拓國內市場、連通世界的重要通道。鼓勵有實力的大型品牌商貿流通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走出山東,走向全國,在更大更廣的市場參與競爭。
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一是突出重點招商地區。鞏固與港臺、日韓等濟南市主要外資來源地的合作。突出對歐美汽車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保險、銀行等服務業招商,提高歐美地區外資占全市外資總量的比重。二是積極探索利用外資的方式。加大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世界500強企業駐華總部的招商力度;積極與國外駐華使領館、商會協會、知名投資促進機構合作,開展委托招商;鼓勵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項目的建設經營;積極穩妥地推動企業到海外上市融資。三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大對裝備、汽車、輸變電設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旅游會展、教育醫療、數字動漫等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四是發揮園區載體作用。引導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立足基礎和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加快園區國別(地區)工業園和產業工業園建設,更好地發揮載體作用。支持各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和提檔升級,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高端高質高效產業聚集區。
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提高“三自三高”商品的出口比重,提高濟南市對外貿易的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一是培植出口中堅力量。深入實施外貿“6126”工程,加強對全市出口6個重點行業、10個重點市場、20大類重點商品和60家重點企業的調度指導和政策扶持,發揮在穩定外需中的支撐作用。二是培植重點出口商品。抓好鋼鐵制品、紡織服裝、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濟南市傳統優勢產品出口,重點支持汽車、船舶、光伏太陽能、醫藥產品、大型服務器、數控機床、軟件等機電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優化濟南市出口商品結構。三是深度開拓國際市場。鞏固和加強日韓、東南亞等傳統市場,深度拓展歐美等容量大的市場以及非洲、南美、東歐等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加快建立自主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鼓勵國內企業主動融入跨國公司全球供應和采購體系。四是加快發展加工貿易。發揮投資貿易的互聯互動作用,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加工貿易。建立內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激勵機制,鼓勵內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國際分工。鼓勵加工貿易企業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帶動加工貿易產業優化升級。
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
一是大力推進境外投資。以境外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為依托,培植30家境外資源開發骨干企業。引導外經企業投資境外環保、節能減排、新技術開發等領域,帶動產品出口和勞務輸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建立生產基地、營銷渠道和研發中心,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以重點大型企業為核心,探索建立境外工業園區,促進境外投資集群式發展。二是積極開展工程承包。做好對重點企業境外大型項目的調度和跟蹤服務,支持企業積極承攬新的工程承包項目。鼓勵企業探索工程承包和投資相結合的道路,拓展東盟和南美市場。三是提升對外合作層次。以浪潮、重汽、濟鋼、濟柴、力諾等大型企業為主體,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外經骨干企業。引導外經企業在海外設立辦事機構,建立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拉動和穩定海外市場需求。推進濟南市冶金、裝備制造等行業富裕產能向境外轉移。四是促進外派勞務健康發展。完善外派勞務企業綜合績效評估管理辦法、清理整頓外派勞務市場秩序聯席工作機制、勞務人員投訴協調處理機制和境外勞務糾紛應急處理機制,維護市場健康發展。引導職業教育與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相結合,鼓勵發展高學歷和技能型勞務,提高外派勞務層次。
積極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
一是突出發展重點。依托濟南市服務業及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做大軟件開發、信息技術、動漫游戲、金融財務等外包業務;加快開發生物醫藥研發、工程工業設計外包業務;積極開展數據備份、數據處理、售后服務、呼叫中心、物流供應、會展服務等多形式外包業務。二是高標準建設服務外包園區。完善政府及金融機構、國內外企業、組織等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快齊魯外包城等外包園區建設,形成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專業外包園區和產業集群。爭取五年內建成國家級服務外包園區2個,省級園區5個。三是健全人才培養與引進體系。鼓勵國內外知名培訓機構進駐濟南,提高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培養企業適用的服務外包人才。落實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鼓勵服務外包領軍型人才及企業急需的高端人才來濟南市創業發展。四是壯大外包企業隊伍。發揮濟南市人才資源豐富、用工成本較低、交通便利等優勢,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及北京、上海、大連等地外包企業來濟南發展;鼓勵中小外包企業通過調整、聯合、并購、重組等途徑壯大規模。五是積極開拓國際外包市場。與國外有實力的發包企業、專業協會、橋梁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等建立專業對接聯絡,落實好與微軟簽署的戰略合作備忘錄等重點項目,擴大濟南市外包市場和外包業務。支持有接包能力的企業申請國際認證,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培訓,大力開拓離岸服務外包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