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化外貿更需強化內貿
2011-3-6 15: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周子勛
外貿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國的貿易進出口呈現出了飛速的發展形勢,中國已經全面參與到了全球化進程中。迄今,在中國的政策制定和決策層面,外貿主導經濟的思想仍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和慣性。
然而,從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來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中國來說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矛盾,完全靠這種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可見,大外貿思路給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而這種思路用到實際的出口方面就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風險。過去我們就以出口補貼的形式向日本出口高質量的煤炭,從而使得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以極低的成本完成能源儲備。而到了今天我們卻要向其他國家進口優質的煤炭。這種用窮人的錢補貼發達國家的作法在不少領域還在實施。比如我們的石油資源本身就非常有限,但是國內石油巨頭卻在用出口補貼出口石油。這種荒唐的事情除了國有壟斷企業為了利益之外,更多的是外貿在作怪。
過于依賴外貿出口導向型的思維使得我國整個優勢資源都投入到了外貿領域,從而忽視國內市場的建設問題。一個最好的證明就是,在金融危機暴發后,國際市場需求全面萎縮,造成出口貿易大幅下滑,很多專家都提出依靠國內市場來緩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企業在衡量了國內市場的物流等一系列成本之后寧愿等到市場回暖也不生產。這種問題本身除了這些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緣故之外,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發展貿易的思路上,只注重國際市場的流通,而對國內市場的流通領域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所以造成國內的區域市場貿易成本比跑國際市場還高。
實際上,從全球的貿易大國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區域內的市場貿易遠比國際貿易要發達,其內貿才是促進經濟繁榮的一個主要動力。同德國相比,中國貿易和德國貿易都是占全球貿易比例最高的。但是,德國貿易以區內貿易為主,歐洲區內的貿易占到53%,區外的貿易,比如跟中國的貿易、跟美國的貿易是次要的。可見,區域內的貿易繁榮對于整個貿易發展更具有推動力,也更有利于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更何況,隨著我國全面深入到全球化競爭當中,產生的貿易摩擦也說明我們擴張外貿出口具有更大的風險。由于我們目前絕大多數的外貿出口都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即使是高科技的產業,也只是處于組裝環節,而沒有核心技術。造成我們在整個產業鏈上毫無競爭優勢可言,這種局面給目前我國整個經濟結構性產業升級帶來很大的障礙。而且受就業壓力的影響,這種產業升級在當前外貿出口強勢地區受到抵制。“2009年中國外貿200強”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200強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有15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出口總額2507.4億美元,占77.8%,比上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國的外貿出口實際上是被跨國企業所主導的,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企業是相當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足以說明為什么我國的產業升級難以進行起來。
所以說,目前不是光靠外貿進出口的總量就可以成為“貿易強國”,關鍵是壯大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內資企業。否則,持續粗放的貿易發展模式只能是讓中國普通老百姓更多的補貼歐美發達國家,但還要被人家不斷地說你太便宜。可見,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大外貿思維需要從指導思想上進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