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這樣接軌
2011-3-30 1:1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張華義
在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近年來,我國各行各業都爭相與國際接軌。這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表現,就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產品、服務項目等外文說明書隨處可見。作為高端服務業的民航業在這方面也不遺余力。機票不但使用外文,而且還不加中文備注,顯得更加 “國際化”。然而,這樣的接軌是否順應了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消費者維權機構調查,目前,國外航空公司在我國銷售的機票或電子客票全為英文版;而國內航空公司及其票務代理機構銷售的機票或電子客票在使用英文的同時,盡管個別信息加注了中文說明,但承運人、出行日期等信息卻沒有中文說明。由于沒有中文說明,使不少消費者因看不懂信息導致誤機等現象頻頻發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安排。筆者的朋友吳先生就曾遭遇過這樣的事情。據他介紹,他曾預訂過4張3月15日的機票,但航空服務公司卻錯將電子客票的行程單打成了15FEB(即英文2月15日)。由于不了解英文,吳先生無法具體核對出行日期的對錯。3月15日,當吳先生一行4人在趕赴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因出示的是2月15日的機票而被拒絕登機。事實上,類似吳先生這樣因看不懂英文而導致誤機、誤事的事件并不鮮見。
由此,筆者不禁想到了因與國際接軌而爭議不斷的國內油價。自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后,一旦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便會及時跟進上調;而國際油價下跌時,卻未見國內油價及時下調。如此接軌,自然飽受消費者質疑。
當然,與國際接軌本身并沒有錯,但在接軌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準則和標準。這標準應該是有利于行業發展和維護消費者的權益,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省心省力的接軌就去辦,麻煩的、難作的、對自己不利的接軌就不辦。比如民航業,可以在服務態度和服務水平上多與國際接軌;而在機票上完全可以加注中文說明來體現“本土化”優勢,這樣的接軌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和歡迎的。
此外,民航業在 “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還可以講究些參與性和主動性。去積極參與制定有關國際標準,不能老接別人的軌,好壞都是人家說了算。哪些地方需要接軌,哪些地方不需要接軌,需要接怎樣的軌,這些都需要充分考慮自身條件,深入研究論證,按照雙向性和互利性去加以實施。這才是好的接軌,成功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