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能否打通陜西物流“經絡”?
2011-3-27 14: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特約記者 蘇榮 記者 溫格林 楊恒
剛剛頒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特別指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要“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先整合和利用現有物流資源,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銜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動農產品、大宗礦產品、重要工業品等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優化物流業發展的區域布局,支持物流園區等物流功能集聚區有序發展。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而陜西發展現代物流具有獨特的優勢,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現代物流將是關鍵。
現代物流:在摸索中不斷前行
陜西地處我國西北部,東鄰山西、河南、湖北,西連甘肅、寧夏,北靠內蒙古,南接四川、重慶,自古以來為天下形勝之地,有貫通東西、縱橫南北的地理優勢。古有漢唐絲綢古道,縱貫東西,今朝亞歐大陸橋,其核心和樞紐地位不言而喻。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為陜西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提供了先天性優勢。
從物流企業的發展現狀看,截至目前,陜西已經全面規劃建設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咸陽空港物流園區、寶雞陳倉物流園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園區和漢中褒河物流園區等五大物流園區。這批物流園區的建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地域優勢、資源狀況、交通條件和發展特色。目前,這些園區均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
2010年4月20日,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正式通過海關總署等四部委聯合驗收,同年7月1日,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竣工開通。這兩大基石,標志著西安國際陸港口岸服務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將迎來一個新拐點,一個國際化的內陸物流港將很快在古城西安崛起。
陜西傳統的運輸、倉儲、貨代企業等傳統物流產業,在市場競爭中也逐步實行了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步伐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些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開始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實施流程再造和外包服務;同時一批新型的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多種服務模式、多層次的物流企業集群。陜西省物流費用成本近年來也呈現下降趨勢,促進了物流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通過不斷發揮陜西省的區位優勢、政策的指引,陜西省現代物流產業在摸索中不斷前行。
難題:整合資源完善機制
與其他產業不同,物流產業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獲得收益慢,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像陜西這樣的內陸省份之所以和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差別較大,最大的制約因素就在于物流方面的劣勢。
作為陜西規模較大的民營物流倉儲從業者,陜西紅太陽倉儲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文俊對陜西物流業的現狀有著很深的認識。嚴文俊認為,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落實,陜西省物流業還存在著沿用傳統的銷售線路;信息化能力低下,沒有適應西北地區的信息化方案,企業沒有利用信息化獲得利益;人工為主的儲運方式無法適應現代化物流業高效、準確的配置要求;物流企業單兵作戰,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浪費了社會資源,引起了市場混亂;物流行業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物流資源難以高效對接等深層次的問題,而這些正是造成目前市場上物流業高成本、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嚴文俊認為西安應當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利用地域優勢、依托專業市場、整合物流企業,建立一個標準的、開放型的物流大平臺。大平臺可以將西北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物流資源予以對接,并通過規模化和信息化優勢,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物流業增值服務。
在物流業專家郝淵曉看來,陜西要縮小與東部省份的差距,就需要政府為物流業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加大落實,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稅務、工商等方面提供便利,依照大園區、大開發區的正確發展模式,開拓思路,建立“大關中物流產業帶”,這樣也能同時有效降低招商引資的難度和成本。通過“天水-寶雞-西安-潼關”一線的物流產業基地發展,以點串線,以線輻射兩翼,充分發揮大局意識和戰略意識,以大的物流帶為支撐,帶動整個關中乃至陜西的經濟起飛。
在管理體制機制上,盡管陜西建立了物流聯席會議制度,但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并且至今陜西省還沒有專業的物流協會。要破解這個問題,陜西就應當迅速建立權威、專業的物流協調管理機構,加強物流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借鑒湖北省的模式,成立專門的物流局,統一物流業管理,促使工商、稅務、交通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提高效率、合作共贏,促進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
徹底轉變思想觀念也是陜西發展物流產業的有效手段,要改變以往企業大包大攬、生產流通一把抓的誤區,著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獨立、誠信、規范的大型物流公司,加強“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多層次完善的物流運輸配送體系,打出品牌,做出集約化優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現今物流行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狀況的確不容樂觀。由于物流行業崗位一般比較辛苦,加之高校少有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物流行業人才奇缺,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未來幾年,要大力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水平,加大員工培訓,著手建立行業穩固的人才吸引、流動機制,讓物流行業能夠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
新征程:開啟現代物流新興路
令人高興的是,陜西已經將加大對物流的投入力度寫進了省“十二五”規劃。根據規劃,未來五年,陜西將向物流業投資2000億元以上,進一步細化產業投資,大力改善和建設交通運輸樞紐,疏通“節點”,打通“經絡”,全面提升倉儲設施、運輸工具的現代化水平;整合物流信息平臺,重點攻堅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開、透明的物流信息平臺,使公益性、公共性的物流信息平臺能為全社會、全民所共享。(下轉C2版)
(上接C1版)
2010年陜西全省GDP總量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陜西省的裝備制造、高技術、汽車、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的發展為物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依托,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必將為陜西省物流業的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基礎。特別是隨著近年來西安城市建設速度的日新月異,關中地區、整個陜西的物流需求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增長態勢。壓力催生了需求、需求進一步促成了機遇。牢牢把握陜西省物流產業的發展機遇期,也為帶動全省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在郝淵曉教授看來,未來5年,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智能物流,陜西則正好具有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高校云集、科技研發力量雄厚、裝備制造業和科教產業蓬勃發展。發展智能物流,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效率,增加廣大民眾對物流產業的信任度,帶動物流產業甚至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
為了破解物流產業人才匱乏的難題,陜西各級政府也都相繼建立了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綜合協調機制,出臺了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物流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等行業基礎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1年,陜西省物流業增加值將力達到1036億元,初步形成以西安為樞紐,寶雞、咸陽、渭南、榆林、漢中為節點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2011:陜西借 “港”出海
2011年2月14日,經國務院批復,西北地區惟一一個綜合保稅區-西安綜合保稅區獲批并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內設立。該區面積為6.17平方公里,享有“免證、免稅、保稅”政策,實行“境內關外”運作方式,具有對外開放口岸、保稅物流、保稅出口加工和國際貿易四大功能。
而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在港務區建成并投入使用,進一步強化了西安在全國鐵路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貫穿東西、連接南北的國際貨運大通道;通過互通式立交、快速貨運干道,實現了國際港務區與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連通融合;通過與咸陽國際機場和窯村機場的有效對接,打通遍及全球的航空貨運通道。同時,港務區有效整合各類運輸資源,實現公路、鐵路、航空的無縫對接,形成便捷高效的立體交通網絡,從而更好地發揮陜西在我國交通運輸大通道和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作用,助推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依托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碼頭所構成的國際陸港口岸服務平臺,通過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等運輸方式形成的多式聯運體系,貫通西三角及中國西部沿邊口岸,鏈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憑借海關大通關政策優勢與沿海、沿江、沿邊口岸形成緊密的合作機制,實現“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同時,吸引東部沿海優勢產業向西部地區梯次轉移,形成“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匯聚,從而打造一個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價值洼地,對有效改善西部投資硬環境、提高內陸地區開放程度、實現西部資源優勢與全球資本對接將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必將成為我國內地直通東部沿海地區、港澳臺、亞太地區、中亞等地區乃至歐洲大陸的開放門戶。
西部大開發已歷十年,“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已經頒行一年多,展望未來,西部必然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作為西部最有實力、最有潛力的省份,陜西以物流業為支撐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影響西部、輻射全國;打通物流這一發展“經絡”,陜西省“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發展必然會血脈通暢,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