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重鎮東莞的痛苦涅槃
2011-3-2 0: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隊赴東莞調研,并與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座談。座談會上,東莞向商務部提交了一份《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先行先試政策建議》。
允許政策先行先試的加工貿易重鎮能否成功轉型
外貿重地東莞年后迎來了第三撥政府調研團。
日前,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隊赴東莞調研,并與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座談。座談會上,東莞向商務部提交了一份《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先行先試政策建議》。
據了解,該《建議》一共38條,涉及了外經貿、海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允許試點城市加工貿易企業購進關鍵設備施行增值稅臺賬空轉、降低試點城市來料加工印刷企業轉型的準入門檻、允許境外投資者以人民幣出資、支持東莞成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等。
作為兩個“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之一的東莞,初試啼聲后,開始在爭取先行先試政策上大展拳腳。
“現在東莞的企業轉型已經步入正軌,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東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蔡康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期,商務部調研組分別赴廣東、浙江等外貿出口重鎮調研,據參與調研的外貿系統人士透露,在為應對金融危機力保增長的臨時政策與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長效政策之間,當下應該如何平衡取舍,是調研組最為頭疼的難題。
從商務部獲悉,目前有關加工貿易轉型的指導意見已經成文,兩會后將適時推出。因金融危機而塵封一年多的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將在今年重啟。
東莞樣本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便再次來到東莞,專題調研產業轉型升級與招商引資工作。隨后,商務部調研組也趕赴東莞。
在國內眾多城市中,可以說東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最重,挑戰最大。去年11月16日,廣東東莞與江蘇蘇州,被率先認定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首批試點城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研究部部長隆國強向記者表示,加工貿易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50%以上,其轉型升級對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至關重要。
但長期以來,加工貿易的低利潤一直讓企業處境尷尬。東莞德永佳紡織廠負責人在調研會上坦言:“目前,我們企業是無利潤可言,原材料價格上漲1%的話,利潤就下降0.82%,導致公司有單不敢接,不敢做的局面。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可以導致兩三千萬元資金的損失。”
中國加工貿易企業低利潤緣于為人“做嫁衣”,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在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同方股份[28.02 -0.57%]有限公司等舉辦的“展望十二五,破解發展難題”論壇上,經濟學家辜勝阻對本報記者表示,2010年iPad的售價499美元,但是組裝iPad的富士康利潤只有11.2美元,利潤率僅為2%,“所以我們是靠襪子、襯衣、打火機換人家的飛機。”
數據顯示,東莞的工業總產值,有86%來源于加工貿易企業。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東莞的對外依存度還高達200%左右。
因此,一直有外貿加工樣本之稱的東莞轉型升級,也正是整個珠三角、廣東省乃至更廣大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借鑒的經驗。而從東莞“加工貿易升級”試點亦看出,經過5年發展,當地加工貿易轉型已漸入正軌。
據蔡康介紹,2008年以來,東莞共有1600多家“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轉為法人企業,改變了以往“大進大出”、市場單一的經營模式,抗風險能力增強,另外,加工貿易企業新增研發機構304個,新增加工貿易高新技術企業184家。
目前,東莞設立了10億元加工貿易升級轉型專項資金,鼓勵和扶持加工貿易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拓展內銷和培育品牌,十二五期間,東莞還安排100億元繼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現在東莞的企業轉型已經步入正軌,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蔡康說。
政策先行先試
肩負雙重使命的東莞,開始爭取轉型政策上的先行先試。
據了解,借此次商務部前來調研的機會,東莞一口氣向國家提出了38條政策建議。這38條政策建議匯集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先行先試政策建議》之內。這也是試點城市首次提交相關政策訴求。
不少建議來自企業存在的實際需求。比如企業希望允許試點城市加工貿易企業購進關鍵設備施行增值稅臺賬空轉,希望人民幣升值是個漸進過程,希望可以降低試點城市來料加工印刷企業轉型的準入門檻,允許境外投資者以人民幣出資等。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企業進口或國內購買設備均先征收17%增值稅,再由企業取得進項稅進行抵扣。
東莞華科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品程在調研會上表示,去年在增值稅上繳納2300萬人民幣,而退稅要花半年時間才能退回來,因此他希望“一開始就不要繳納”,或者允許試點城市加工貿易企業購進關鍵設備實行增值稅臺賬空轉,免除企業購進設備的資金積壓,這樣可以調動加工貿易企業購進設備的積極性。
對于東莞提出的這些建議,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表示將好好研究。
政策求長求穩
在中國整體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之際,加工貿易轉型亦順理成章。決心已下,但路卻要走穩。
這兩年,一些地方嘗試“騰籠換鳥”,希望趕走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的加工貿易。但由于操之過急,一些本可逐步升級或遷移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無法短期內完成調整或遷移,紛紛倒閉,給當地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亦帶來大量產業工人失業。雖然加工貿易是當前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仍超過12萬家,解決就業約4000萬人。
據介紹,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劉向東在商務部內部會議上曾激動地說:要給加工貿易喊冤,現在說貼牌生產,說得一塌糊涂,不要以為貼牌不可靠,75%都是國內的零配件,25%是國內增值。加工貿易是我們的比較優勢,不要輕視,政策要穩定。
這與商務部的態度不謀而合。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近日在對外經貿大學的研討會上說,加工貿易現階段仍是中國的必然選擇,“不可逾越”。從“制造”到“創造”,必須經過相當時間的儲備和積累,才可能實現。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加工貿易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并不一定要遵循某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應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和不同的特點,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道路。
也就是說,中國不能簡單地拋棄加工貿易,“調整重心應放在升級上,而非產業轉移或者國際轉移上。”他認為,加工貿易轉變應由被分工變成主動參與分工,從參與別人的產業鏈到爭取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工業體系。
了解到,醞釀已久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兩會后將盡快出臺。《意見》鼓勵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穩步推動向中西部轉移,鼓勵增量向特殊監管區域集中。與此同時,“兩高一資”項目也將得到更嚴厲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