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東亞合作 加快自貿區探索
2011-3-19 15: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隋映輝
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東亞各國產業、貿易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經濟貿易合作的平臺上,中日韓之間的市場聯動性、技術合作及產業互補性越來越突出。因此,“十二五”期間,繼東南亞自由貿易區建立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框架協議的簽訂,青島積極探索建立“兩黃(黃河流域經濟帶、環黃海經濟圈)、(中日韓)三國互動”為紐帶的自由貿易區實驗區,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自貿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所謂自由貿易區,就是商品可以免征關稅自由進出的港口或海港城市。自由貿易區政策的內容主要表現在貿易自由、企業經營自由和匯兌自由三大方面。如貿易自由,對自貿區產品出口不提供任何優惠與特權保護;對進口商品一般商品不收關稅;其進出口貿易手續十分簡便,一般只需在貨物進出口14天內報關,無須事先批準。因此,自由貿易區政策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發展了貿易,促進了開放,吸引外資聚集,帶動了航運、造船、商貿和金融等行業的興起,這些行業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銷售渠道和市場,推動國家或區域經濟實現規模擴張及產業轉型升級。隨著東亞共同體的戰略目標和經濟合作不斷深化,未來10年,東亞經濟區的中日韓的產業將相互依存、全面接軌,進一步建立起產業聚集、資金互動、市場開放的功能機制,構成中日韓互動的工業、貿易功能區,全面展開東亞經濟貿易合作。
二、自貿區建設的五大功能
為了推進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促進區域經濟貿易的合作,必須加強多邊、互動的產業經濟技術合作,加快市場化的運作及產業結構調整。面向全球產業結構轉型和資產重組趨勢,進行整體性規劃和系統管理。通過產業領域的戰略性合作,在技術、經濟、文化和區位優勢之間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市場與產業合作的環境,實現以 “資源產業化、服務市場化、規則國際化”為戰略起點的發展模式,構建一種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在“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基礎上,將經貿合作與“產業轉移、技術嫁接、并購拉動、資產重組”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產業合作與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機制,加快在產業領域的資本運作與戰略調整,推進區域經濟技術一體化的發展。
新的戰略運作平臺將利用自由貿易制度、自由企業制度、自由外匯制度和自由出入境制度,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的集散功能、配置功能、服務功能、管理功能和創新功能。集散功能,即通過構建自由貿易區統一的信息平臺,連接各國信息網絡,有效實現交易和擴散,建立區域性技術、產權交易中心、信息咨詢中心、并購服務中心及其它服務中心等。配置功能,即發揮自由貿易區及共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的作用。包括產品開發功能、加工制造功能和產品配套功能。服務功能,即圍繞中日韓及多國或地區的經貿合作,以及為產業轉移、產權轉讓、企業并購、招商引資等提供各類中介咨詢服務。管理功能,即依據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制定合作政策,規范管理、進行調控。通過優化環境,發揮資源配置、結構調整功能,為產業轉移提供基礎。創新功能,主要表現在通過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突破區域性障礙,實現與國際管理、法規、制度接軌,推進合作方式轉型,形成國際化管理機制、運作方式、服務規范和開放環境。
五大功能的銜接配套及系統性作用,從不同角度促進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完善與發展,形成了功能性協調及往復循環關系。其中,以集散功能為先導,推動“流量經濟”的發展,成為區域性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以資源配置、管理功能為基礎,促進產業經濟合作,實現超越發展,增強綜合實力,成為區域性制造中心或經濟中心;以中介服務功能為條件,提供優越環境和有效運轉,成為圍繞技術引進、產業調整、企業改革、金融服務的區域資產重組與交易中心、存量資產與增量資產嫁接的對接中心、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的配置中心、跨國并購與外資合作的服務中心;以創新功能為動力,增強生機與活力,形成符合國際規則的交易環境。與這些功能相配套,需要通過自由貿易區平臺,積極參與各國或地區的戰略對接,建立一個優勢互補的交易、信息、服務系統,并與其他東亞國家或地區鏈接,為各國或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提供服務。
三、自貿區建設的戰略措施
圍繞自由貿易區建設及區域性產業轉移,在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等領域,應主動開發新思路,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產業聚集、經貿服務以及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利益分享制度、資產互補管理和組織適應機制的協調及創新,推動產業經濟貿易合作和結構優化升級。本著“平等互利,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區域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推進資產的跨區域優化組合;依靠產權置換和工業,加速資產結構調整。通過聯合與協作,構建一個以東亞自由貿易區為基礎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共同市場。
其次,通過吸引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參與中國企業的資本運作和戰略合作,促進各種經濟要素的迅速聚集,加快資金、技術和信息的廣泛集散、交易和重組。同時,通過跨國招商以及實施資產互補運作,打破區域產業分工結構下的技術壁壘,推動區域產業內部的資產調整和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建設,以此構筑東亞自由貿易區“大流通、大開放、大聚集”的共同市場格局和產業競合環境,并加快進入中國多重經濟圈區域。
第三,依據不同國家資源結構、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特點,遵循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本優勢,進行產業優勢互補和獨占性、差異性合作。同時,作為一種經濟貿易合作需求,在從事優勢互補與合作的活動中,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延伸配套加工鏈、產業鏈和現代服務鏈,進行產業比較優勢合作和物流、金融、交易等現代服務鏈條的有效銜接。在經濟貿易合作中不斷推進產業鏈接模塊化的演化與變革。
第四,根據“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聯合發展、共同繁榮”的區域合作精神,從當前區域經濟貿易發展的具體實際出發,依照區域經濟貿易發展及產業轉移趨向,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與有效協作。通過利益合作及捆綁方式,如各國城市之間的科技、教育、文化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企業間的相互持股、產業置換、委托經營、資產抵押、資產重組等合作,促進技術經濟要素的優化配置,并作為建立共同市場的基本途徑,以及推動區域經濟貿易布局合理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有效運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通過遵循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市場經濟原則,充分發揮利益協調機制作用,充分調動東亞地區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推進形成一個統一的區域共同市場,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在產業、經貿合作等方面的統籌規劃、政策制定、科學評估、協調服務、咨詢研究等作用。同時,加強相關科技、人才的交流和培訓等。
以中日韓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探索建立自由貿易區實驗區,是東亞經濟發展的一種應對轉型挑戰的積極探索。自由貿易區是一條實用而又實際的道路,它能將區域經濟體編織在一起。當東亞經濟互相依賴、互相交織在一起時,它們將擁有一個共同的未來。這種共同體感和同舟共濟感,將有助于東亞地區的產業互動與協調發展。青島參與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的共同市場建設,不僅將實現開發開放的重大拓展,而且將擴大與東亞各國或地區的合作領域,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