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向著“強市名城”前行
2011-3-18 15: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張家口確定,“十二五”期間,以項目建設促發展,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旅游服務、新型能源等戰略支撐產業,打造經濟強市、文化名城
觀察周邊城市,曾幾何時,經濟實力在伯仲之間的包頭、赤峰等市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張家口決策者認識到,發展速度慢、產業支撐弱是其經濟的“木桶短板”。
“十二五”期間,張家口確定,以項目建設促發展,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旅游服務、新型能源等戰略支撐產業,全力打造經濟強市、文化名城。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好鋼用于刀刃,投資注重效益
有一件事情出乎意料。
2月24日,寒風中,筆者來到西山產業聚集區一處施工現場,還沒硬化的地面稍顯凌亂,幾座土灰色的建筑靜靜矗立。很難想象,這里與飛機制造緊密相連。
“我們是國內首家合資民用飛機制造公司,主要生產直升機,預計8月份建成投產。”席勒(中國)飛機副總經理劉福廣不無自豪地說:“利潤率在30%以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資源應重點投向席勒飛機這樣效益高、帶動力強的項目。“張家口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9年是第二,2010年上半年是第一。”去年9月份,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研討會上,市委書記許寧不無憂慮地說,用于生產性的投資卻比較少,產業和企業缺乏活力和后勁。
“十二五”期間,張家口將力促投資結構調整,將優質生產要素主要投向能夠創效益的產業和領域,促進裝備制造業、食品加工、礦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的升級改造。
對標國內行業高端,張家口意識到,傳統產業存在著結構不盡合理的隱憂:多數企業創新能力弱,產業鏈條較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缺乏實力雄厚、拉動力強的大型支柱企業。
傳統優勢產業不“優”,強勢企業不“強”。原有發展路徑不調整,經濟增長就無法跳出“粗放型”的窠臼。“要繼續下大力實施項目的攻堅與投入,針對傳統產業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競爭力比較弱的實際,狠抓一批重大技改項目、擴大規模升級項目。”許寧表示。
2011年,張家口共安排市重點項目300項,列省重點項目計劃草案的有97項。
大手筆謀劃,大氣魄推進,加大資金投入,為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奠定了基石。席勒(中國)飛機、沃爾沃乘用車及配套件、中煤張家口煤機裝備產業園、河鋼宣工工業園等項目,或已經上馬或整裝待發。
無論是積極吸納增量,還是提升存量項目的內涵,張家口沒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側重于立足自身優勢,著力提高項目的質量和層次。
“積極引進‘國字號’大集團參與傳統產業的改造重組,支持吉利集團、大唐國際等一批大企業投資置業,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關聯度和規模化。”市長王曉東說,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將著力實施技改工程,深入開展“對標行動”,促進產業上水平、提檔次、增效益。
“以前,招商引資只注重數量,不管項目是好是孬,一股腦引進。”西山產業聚集區工委書記王占理說,現在,更加注重質量,優先引進和培育技術層次高、附加值高的項目,對技術水平低、附加值低的項目勇于、善于亮“紅牌”。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挖掘潛力,補齊自身短板
有一個現象令人疑惑。
2月25日,北京市民王立國在張北縣城買了套房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郭偉介紹,3年來,有近千名北京居民前來置業。
距離上不算便利,又不能提供待遇優厚的工作,張北有何獨特魅力?
追尋原委,還得從張家口的自然條件講起。
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雄奇的燕山、巍峨的太行、遼闊的草原和蜿蜒的桑洋河;人文歷史厚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0個。民俗風情濃郁,且毗鄰京津等龐大的旅游消費市場。
“北京人前來置業,是被張北草原音樂節、南山生態園、草原文化旅游節等‘名片’吸引。”郭偉說,因夏季氣溫涼爽、空氣清新,居住、養老、休閑方面的潛質極具吸引力。
健康產業,正在成為張家口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經濟學家認為,旅游、物流、健康服務等產業,投資回報率高、帶動作用強,對促進就業作用明顯。
在今年的兩會上,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力把旅游服務業打造為第一主導產業。
“十二五”期間,張家口將加快規劃和建設葡萄(酒)品游大區、草原風情大區、歷史文化大區,重點實施崇禮旅游滑雪小鎮、張北塞那都、泥河灣綜合開發區等100個億元以上的項目,規劃設計一批精品線路。
現代物流業,是張家口另一個著重發展的產業。今后五年,將以南山、空港、商貿、京西四大物流園區為節點,打造沿丹拉高速公路、京包鐵路等向西北地區延伸,沿張石高速、張家口—二連浩特—莫斯科國際鐵路等向二連浩特口岸延伸,并向內蒙古、山西南北兩翼擴散的現代物流集聚帶,努力建設成為環渤海西翼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積極引進并依托大型物流集團公司,借助外力促進物流業擴模升級。加快與中鋼集團物流合作,打造外長城經濟圈最大的礦產資源倉儲配送、鋼產品加工配送物流中心;引進樂購集團,加快建設高檔次物流中心。加強與中儲物流、中鐵物流集團、宅急送等物流實體的合作,爭取做強3家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集聚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張家口還將大力發展金融業、社區服務業、會展業,著眼于促進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切實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發改委重點辦前期項目處處長王衛中介紹。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放眼持續發展,打造前沿優勢
有一個詞匯耐人尋味:“淘風”。
張家口風、光等資源稟賦良好。關于風,當地群眾描述:“壩上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藥籽,秋天刮出犁底層。”太陽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年太陽總輻射為每平方米1500至1700千瓦時,屬于太陽能輻射Ⅱ類區域。
近年來,由于電網建設滯后于風電場建設,張家口風電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風電場建設周期短、速度較快、需求較大,而電網建設周期長、進度較慢、供給不足,造成風電‘入網難’。”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說。
是挑戰,突破“瓶頸”困難重重;是機遇,先人一步解決問題,會在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十二五”期間,根據壩上地區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輸出系統工程方案,張家口將加快建設尚義、康保220千伏開閉站及輸出線路工程等12個項目,工程總投資9.91億元。遠期隨著風電總裝機容量的不斷增大,提前推進張北解放500千伏輸變電等工程,確保風電順利輸出。
抓好風電產業建設。加快推進27個續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總裝機容量218.21萬千瓦;積極推進24個項目的前期工作,總裝機容量199.5萬千瓦。同時,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形成風光互補特色發電產業。推進國家大型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康保風光互補光伏發電等項目。
種得梧桐樹,引得金鳳來。國電、華能、三一重工、浙江運達、河北安塔等企業相繼加入“淘風”大軍,“空中三峽”模樣日漸清晰。
“十二五”期間,張家口還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張家口的電子信息業起步較早,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形成了電子工業雛形。“但整體質量和效益不高,且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鏈條較短。”王曉東說,要立足特色優勢的發揮和最大化,謀劃儲備一批對經濟結構優化、產業提升帶動明顯的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積蓄經濟發展后勁。
張家口電子信息產業有諸多獨特的發展優勢:硅礦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園區平臺承載力強。而且,緊鄰京津,易于承接信息及高技術產業的輻射轉移。
在此基礎上,張家口將以東山信息產業集聚區、涿鹿信息產業制造園等園區為平臺,著力培強電子專用材料、電子元器件、軟件等產業集群,全面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謀劃了華美光電子擴能、涿鹿京儀電子材料、韓國3G手機終端設備生產線、惠普公司刀片計算機等優質項目。
……
開局之年,張家口科學發展的腳步鏗鏘有力,正向著“強市名城”的目標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