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中央:建議強化快遞行業監管
2011-3-13 14:3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僅影響流通效率,而且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統計顯示,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約占GDP的18%,比發達國家高出近10個百分點,農產品物流成本約占銷售價格的30%~40%。鑒于此,日前,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提交了關于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的提案。
提案分析到,造成我國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五點:第一,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流設施現代化水平低。我國人均公路里程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動力緊張成為常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只有5%、15%、23%,流通腐損率分別高達30%、12%、15%。第二,運距長、迂回多,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我國地區間資源稟賦差異大,能源、農產品、原材料等貨物必須長距離流通才能滿足生產和生活需求,從而形成了“北糧南運”、“西棉東調”、“北煤南運”、“南菜北運”等流通格局。第三,公路運輸比重高。按照貨運量計算,國內公路運輸占比高達75.3%,鐵路、水運運輸分別只占11.8%和1.3%,運輸方式結構不合理。第四,物流分割增大成本。我國物流業實行以不同運輸方式劃分的分部門管理體制,難以形成合力。物流業網點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實現無縫連接,造成運雜費、裝卸費等費用偏高。部分地區存在的亂收費和地方保護,增加了交易成本。第五,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流通專業化和市場化帶來的高效優勢難以體現。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場比重不足25%,發達國家已超過70%。
據統計,2010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預計為7萬億元,如果其與GDP的比率降至發達國家10%的水平,則全國每年可節省物流成本3.1萬億元,而2010年國有企業利潤僅為2萬億元左右。
為解決以上問題,發展我國物流業,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整合涉及物流產業發展的各部委,成立國家物流發展綜合領導小組,建立常態化的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根據國務院出臺的物流發展規劃,盡快出臺具體實施措施,深化適合物流發展的新政策。
二是中央財政要加大對物流業支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物流業的推廣應用,重點向中西部、農村等物流業不發達地區傾斜,形成布局合理、高效銜接、便捷暢通的物流載體。
三是財稅部門應認真梳理當前的各種稅費,清理不合理費用,減免農產品流通稅費,落實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免稅農產品按13%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抵扣的政策。
四是充分利用國內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水運運輸,提高水運比例,特別是鼓勵大宗商品中的水路運輸。
五是大力支持工商企業與運輸、倉儲、貨代、聯運、集裝箱運輸等物流企業結成合作聯盟。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下轉A4版)
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投訴也日益增多,知名快遞企業突然倒閉的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因此,加強對快遞行業的監管已成為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臺盟中央提出了強化快遞行業監管的提案。
提案指出,當前快遞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合格的市場主體大量存在。按照新《郵政法》規定,目前市場上還有相當一部分快遞企業達不到經營快遞業務的條件,此類小規模快遞企業必須要升級整改才能繼續從事快遞業務。而升級整改面臨的最大難題則是資金問題,這導致在法律給予的一年過渡期內,仍有大量不符合條件的快遞企業抱著等過渡期過了再算的心理,繼續按原有規格從事快遞業務。二是鉆法律空子的行為時有發生。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與行業內部監管體系,一些快遞企業為追求盈利,置消費者利益于不顧,在經營中鉆法律空子。不規律行為時有發生,給消費者帶來很大損失,主要表現:快遞運送時間慢,快遞“轉包”情況嚴重,服務合同存在“霸王條款”。三是行業自律機制嚴重缺失。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快遞行業市場主體發展迅猛。但由于當前快遞企業大部分為小規模企業,缺乏規范的內部管理與經營制度,且沒有統一的行業協會指導約束,導致經營過程中常出現無序競爭。企業硬件設備簡陋、價格體系混亂、從業人員參差不齊已成為普通現象,運送不及時、貨物損壞或丟失等情況時有發生,而最嚴重的則是負責人卷走客戶貨款,企業突然倒閉消失,甚至連員工都不知情。
快遞行業與國家服務業、經營者日常經營活動、群眾普通消費行為都息息相關。加強快遞行業監管、規范快遞行業經營行為已是勢在必行。為此,臺盟中央建議:
嚴格市場準入制度,規范主體資格。對于新開設的快遞企業,工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登記注冊時嚴格遵守新《郵政法》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嚴格審查申請人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以及快遞業務員的從業資格,同時落實好場地檢查,看是否符合規定的服務條件,確保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才能獲得營業執照,切實把好市場準入關。同時,對于新《郵政法》實施前已取得營業資格而又不符合經營條件的快遞企業,要督導其升級整改,使其達到新《郵政法》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規范合同文本,構建長效監管平臺。工商部門要引導企業積極使用國家統一制定的格式合同文本,引導企業自覺規范經營,打破快遞行業多年來的潛規則。同時切實做好合同監管工作,針對目前快遞行業格式合同中常見的“霸王條款”、模糊條款,要求快遞企業將自制的快遞服務協議送交工商部門審查備案。尤其要對協議中的注意環節和忠告性用語等容易出現加重消費者責任的條款進行仔細審查,對發現存在問題的向其派發修改建議書和責令改正書。
探索行業自律模式,填補監管空白。雖然目前對快遞行業的監管已有新《郵政法》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法律的監管。但在實際操作中,快遞經營的許多細節問題仍需靠企業自律來解決。一是大力推行行業誠信建設,制定行業自律公約,建立風險、警示和舉報制度,規范會員行為,抑制惡性競爭、打擊扣件壓件行為;二是幫助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規范企業加盟與經營方式,防止企業突然倒閉的事件發生;三是組織各種人才、技術、管理、法規等培訓與咨詢服務,幫助會員企業提高素質,改善經營管理;四是做好投訴糾紛處理工作,在出現消費者投訴時主動承擔起調解員的角色,按法律相關規定有效化解爭議和矛盾;五是協調好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在政府與企業、企業與市場間架起信息溝通的橋梁。引導快遞企業通過合資、參股、聯合等多種方式,實現規模擴張,實現快遞價值鏈的提升,不斷發展壯大快遞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