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經濟結構 保障改善民生
2011-3-13 14: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福建省“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注:帶[]的數據為比2005年下降的比例;年末總人口不含新增流動人口,年均增長為自然增長率;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非化石能源指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按2008年以后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統計。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21%的目標應確保2012年實現。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規劃處提供)
陳煊云 黃少斌本報記者 陳華準
“十二五”時期,是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攻堅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對于加快推進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凸顯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日前,福建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就福建省“十二五”規劃有關情況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科學設置,突出亮點
記者:福建“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是如何設置的?有什么特點?
鄭柵潔:在綜合考慮未來國內外發展趨勢和省情實際的基礎上,我省“十二五”指標體系重點圍繞經濟發展、民生發展、科教發展、可持續發展四大類進行設置,提出37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4項。《規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趕超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力爭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4萬億元;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繼續保持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首位,繼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規劃》歸納起來有六個亮點:一是突出民生優先,把改善民生的理念貫穿全篇,民生指標有15項,占41.6%;二是突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導產業從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延伸、拓展,提出把旅游業和現代物流培育成為新的主導產業;三是突出區域經濟的謀篇布局,提出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十大重點區域加快發展;四是突出先行先試,強調對臺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五是突出社會事業發展;六是突出綠色發展,推進生態省建設。
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
記者:福建是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十二五”期間如何推進閩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
鄭柵潔:為推進福建發展和海西建設,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把先行先試體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貫穿于跨越發展的全過程。
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意見》支持福建省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中先行先試。綱要提出要抓住ECFA實施的有利時機,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緊密區域,建設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綜合樞紐,大力推進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努力構建吸引力更強、功能更完備的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加快構建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記者: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是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方面有哪些重大布局和安排?
鄭柵潔:“十二五”時期,我省將統籌安排交通、能源、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增強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我省將圍繞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建設以大型海、空港、綜合運輸樞紐為依托,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的“兩縱三橫”綜合交通格局,打造服務周邊和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其中,要建設“三縱六橫九環”海峽鐵路網,到2015年,實現各設區市通快鐵,鐵路覆蓋90%以上縣市,全省鐵路通車里程達5000公里,鐵路進出省通道增至10個以上;建設“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統籌規劃建設現代化民航基礎設施,完成5個既有機場擴能工程,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的干支結合的空港布局,逐步實現各設區市均有一個機場。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記者:“十二五”福建省如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鄭柵潔: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們根據現有產業基礎、發展前景、集聚程度、研發水平,提出要大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高新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平板顯示、新一代網絡和高端通信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光伏、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5個產業作為“十二五”期間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方向。力爭產值年均增長20%,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以上的目標,培育形成新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記者: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群眾比較關心的問題。請問“十二五”,福建省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方面有哪些舉措?
鄭柵潔: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為此,我們從四個方面提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舉措和措施:
一是調整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勵增加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使社會成員的收入結構向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轉變。同時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力度。
二是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
三是積極擴大就業促進創業。
四是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挖掘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潛力,支持農民自主創業活動,拓展非農收入來源和渠道;強化惠農政策,確保農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增長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