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假貨路徑與治理專題問答
2011-3-13 13: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迎接315,博客中國搞了一個“專欄作家五十人——互聯網假貨路徑與治理專題”,博客中國編輯向我發來了一個采訪提綱。本來應該就這些問題,選擇一二寫一篇文章,但自己偷懶,也懶得組織文字,干脆按照問題,隨意簡單答來。說的不好的,跟讀者您思路不合的,希望提出批評意見。有了微博,真是寫不來遣詞造句提綱準確的長文,懶得很。但好歹是我對電子商務和網絡制假售假的一點看法。
下面幾個問題也許問得并不清晰,所以答得模棱兩可也在所難免。請擔待一些。
1) 問:您有沒有網絡購物經驗?遇沒遇到過假貨?如何定義或區分假貨和劣貨
我有一些網絡購物經驗,但也不是很多。主要網絡購物經驗還是通過傳統的B2C網站。看到過網上很多假貨,劣質貨,甚至完全沒有真貨就是騙錢的網站,但都比較很好區分。我理解的假貨就是明明說有一個品牌的產品,但送到手的卻是一個山寨的東西,只要不屬于自己希望的,就叫假貨。雖然能用,也叫受騙。劣貨則更加討厭一些,干脆就是用不了的東西。比如你買手表,送來一個玩具表,顯然不可忍受。但也有人認為劣貨就是山寨貨,能用,但多花了錢。都可以。偽劣假都是一個意思,無需區分。區分它們很容易,就是便宜沒好貨。當然,有團購或遇到尾貨打折季另說。
2) 問:您是否了解假貨制售路徑分析及相關利益鏈?能否詳細描述一下?
制假售假的途徑很簡單,就是有人愿意用嚴重低于正牌貨的價格,買到跟正牌貨一樣的產品,所以這條路徑很簡單。有人要,就有人仿造,就有人銷售。互聯網網絡不過加快了假貨的銷售速度,擴大了需要假貨的受眾人群。利益鏈中,互聯網的出現,有了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搜索引擎,就可能淪為制造假藥的天然王國。因為要買藥的,除了傳統尋醫問藥之外,還有可能就是去網絡上搜索治病信息。這時候,搜索引擎配合制假售假的不良企業,就是一條產業鏈。搜索引擎推高了制假售假的成本,最終受傷害的還是用戶。不光可能買到假藥,多耗費錢財,最大的危害是吃了有害身體。
3) 問:請你從專家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進行互聯網打假,可以從中國目前的經濟現狀、政府、法律、企業、消費者利益及困境等方面進行闡述
互聯網打假的第一步是要立法。一旦售假,不打源頭,只打平臺。誰售假,誰賠償,很簡單有效。不要推托為用戶不聰明,也不要說自己平臺管不來。管不來就不要開網絡銷售平臺,這是方法。只要有決心,打假還是不難。至于愿意買山寨,買假品牌的用戶,打假則沒有任何意義。互聯網對這群用戶是有利的,有推動作用的。
政府不應該過多參與電子商務環境的建設,讓企業自己競爭,用戶自我甄別,政府應從事后索賠、法律訴訟方面做出快速響應才是。現在的政府準入政策,不利于電子商務發展。
制假的另一方面是物流不夠成熟。沒有完善的物流監管機制。售假者認為只要出了手,售假風險就由物流公司和消費者承擔。出店概不負責的心態,導致有人鋌而走險制假售假。有索賠機制,物流都能幫用戶監督,會安全得多。
支付方面的保障,則更加有必要。淘寶支付寶等,必須更加嚴格,對保護消費者利益有好處。
4) 問:國際高端品牌攫取了絕大部分的商業利益,才使得假貨有存在的市場空間,那么,這些高端品牌的企業是否更應該承擔相應責任?您的看法是什么?
高端品牌和假貨存在并不矛盾。山寨貨是這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無需承擔責任。完全可以買自主品牌,但沒人買,寧愿買假品牌,這是社會現象。不能因為有知識產權訴訟,就懷疑互聯網是假品牌泛濫的第一犯罪場所。
5) 問: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 Rights) 。這一國際日最先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83年確定,以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使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促進各國和地區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在國際范圍內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您對315本身有什么看法?
我覺得315沒什么用處。猶如撓癢癢,不起作用。沒有法制保障,365個315也沒有用。
6) 問:其他觀點
我對電子商務的觀點是,應該保障充分競爭,先亂中做大,讓老百姓確實能買到想要的東西,能方便買到。買到假貨不如意的產品,有退貨甚至索賠的渠道和法律途徑。不要一味妖魔化電子商務的假貨橫行和泛濫。害怕網絡的,甚至連網上購物都沒有呢,不怕的,都搞網絡傳銷了。一個多元化社會,必須把人們參與網絡活動的成本降低,把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提高。現在剛好相反,這很危險。
關鍵是,把互聯網當工具,不要把互聯網當法院。但互聯網電子商務從業者首先要自覺。加強假貨監管,有害人的假貨,堅決打擊,競爭是一個主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