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生態補償為生態共建
2011-3-12 0: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主持人:
本報特派記者
吳紹冰 鄭惠華
出場嘉賓:
劉永瑞委員:省委常委、統戰部長
祁萬利代表:張家口市政協副主席
袁妙枝代表:張北縣張北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
自從看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把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后,涿鹿縣委書記王江一直在興奮中忙碌著,他督促有關部門加快工作步伐,爭取在3月底前完成“4區6基地”的總體規劃。因為,“4區6基地”規劃是提升環首都經濟圈建設的基礎和實現與北京同城發展的突破口。
據王江書記介紹,“4區6基地”包括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范園區、現代物流園區,以及宜居生活基地、健身康復基地、養老基地、休閑度假基地、觀光農業基地、綠色有機蔬菜基地。
目前,涿鹿已經引進實施對接北京項目28個,總投資達188.23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食品加工和工業物流四個產業園為主的“一區多園”發展模式。
主持人語:寫進“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的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等內容,連日來備受我省代表、委員的關注。而就在3個多月前,在“進一步加強冀京合作座談會”上,冀京雙方就城際軌道交通、公路方面共同規劃和建設,實現同標準對接,無縫隙換乘等內容達成了共識,并開始統籌規劃“環首都綠色經濟圈”規劃編制工作,推進規劃對接。
一系列京津冀合作政策的出臺,無疑會給與京津山水相依、阡陌相連的河北,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代表、委員熱議:
劉永瑞委員:城市化、工業化的大發展,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水資源更為短缺。缺水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京津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遏制性因素。因此,要把“加快建設環首都生態發展試驗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像建三峽、修高鐵一樣,予以強勢推進。
生態資源是一個系統,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改善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就需要劃定一個以北京為圓心、半徑在300-500公里左右的扇形區域,制定實施整體的植樹造林種草規劃,力爭用10年的時間使森林覆蓋率達到40%左右,林草覆蓋率達到60%左右,從而為京津冀營造一個巨大的“生態綠肺”,促進雨雪自降率的提高。
環首都生態發展試驗區應采取分期分段實施的辦法,把京津周邊半徑在300公里左右的太行山區和壩上地區作為核心區予以重點規劃。太行山區和壩上地區的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每年能適量調入黃河水,及時補充地下水,其生態修復速度比一般地區要快,同時也具備可行的地理條件。因此,國家在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同時,應盡快研究實施引黃河水濟壩進太行給綠工程,把太行山區和壩上地區早日建成一個環首都綠色長廊,從而為首都構筑起堅實可靠的生態屏障。
祁萬利代表:張承地區與北京平原是一個自然流域整體,在4萬多平方公里的這一自然流域中,有3/4的流域面積在河北西北部的張承地區。上游張承地區生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下游首都的生態安全。而張承地區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生態建設上投入有限。因此,國家應對該地區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給足其生態建設政策。對原有的生態建設項目可適當延期并增加資金。
河北省尤其是張承地區,在生態建設上要主動與北京市聯合,把生態“補償”的理念轉變為生態“共建”的理念。
袁妙枝代表:河北三北工程區環繞北京天津兩大都市,工程區諸多縣直接與北京接壤,構成環京津生態圈,是京津兩市的生態屏障和“后花園”。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承接北京市這一經濟中心的產業延伸、轉移和配套服務。但由于造林難度加大和物價上漲及用工成本的提高,現行投資標準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
首先,要轉變工程建設發展方式,解決重點不突出、投資分散、質量不高的低水平建設,強化森林的主導功能,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滿足社會多種需求。其次,加大白洋淀上游地區建設。白洋淀上游地區是拒馬河、大清河、漕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或流經地,是“華北明珠”白洋淀的主要集水區,關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北部地區國土安全和用水安全,應作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建設力度,其建設方向是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效能,結合平原濕地(白洋淀)修復保護,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經濟溝建設,構建喬灌草合理配置,結構穩定的生態防護系統。再次,盡快提升“首都經濟圈”的生態環境,建設一批優質果品基地,打造一批功能完備的森林度假區。按照省委、省政府“把環首都經濟圈打造成風光秀麗的生態帶”的要求,在環北京五市及13個縣(市、區),每個設區市、每個縣城都要建設都市森林公園,使城市森林覆蓋率翻一番。第四,加大重點區域工程建設的投入。目前,三北工程建設已進入五期工程階段,工程建設面臨著造林難度加大、造林成本上漲的多種壓力。特別是山區,目前造林地多為巖石裸露、土壤瘠薄地塊,加之連年干旱少雨,造林難度加大。國家應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提高工程投資標準,以確保工程建設的質量;同時對重點工程建設區域加大投資力度,確保工程規劃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