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關于中國貿易順差的幾個誤區
2011-3-10 14: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最近幾年,關于全球失衡的討論開始得到高度的關注。所謂全球失衡,是指這個世界上一些國家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這里包含中國,日本和德國,而另外一些國家則有著巨大的貿易逆差,這里主要的國家是美國。二十國集團首腦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全球要實現“強勁,平衡和可持續”的增長。這里的“平衡”指的就是各國,特別是主要的順差國和逆差國,要向更平衡的貿易努力。在整個討論中,中國一直是一個焦點之一,原因就是中國有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是最大的出口國,同時也有著最大的貿易順差。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不少我們本身存在的理解誤區,這里就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 誤區一:貿易順差越多越好
筆者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學習中國的近代史。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事件就是鴉片戰爭。課本在描述鴉片貿易的種種危害的時候不經意的提了一條:鴉片貿易,讓中國由一個長期的出超國,變成了一個入超國。如果出超是和沒有鴉片貿易聯系的,入超是和有鴉片貿易聯系的,你很難不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出超,也就是貿易順差,是好事;入超,也就是貿易逆差,是壞事。
其實不用一定和鴉片聯系在一起,順差意味著出口多,進口少,也就是我們賣給別人的東西多,而我們花在別人東西上的錢更少,我們賺了別人的錢;而逆差則是反過來,別人賺了我們的錢。這兩件事情一比較,不是很顯然是順差比逆差好嗎?
其實,事情不完全是這樣。事情關鍵就在于,賺錢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一個人辛苦掙錢,省吃儉用,最后可能可以省下很多錢,但這個人的生活質量卻未必好。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出口意味著替別人打工,進口才是讓別人替自己打工。如果一個國家總是出口大于進口,這個國家就總是在替別人打工。沒錯,這樣做手上能攢下不少鈔票,我們巨額的外匯儲備就是這么攢出來的。可是這些鈔票,并沒有變成老百姓的福利。把話說的更直白一點,過去這些年,我們巨額順差的背后是中國人在辛苦工作,供歐美的人享受生活,最后欠下我們一大堆的債。這樣的貿易順差,當然不是越多越好。
誤區二:中國的貿易順差被夸大
這里是一條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個芭比娃娃從中國的進口價為2美元,其中,中國僅獲35美分的勞務費。但按原產地統計,2美元全部計為中國對美國的順差。按增值比例計算,中國的順差被夸大了近6倍。類似的,一部在中國組裝的蘋果手機對美國出口,如果按增值比例計算,中國的順差被夸大了26倍。
因此,不少人就因此推斷,中國的貿易順差其實根本沒有統計數據上看起來的那么大。
沒錯,因為國際產業分工的原因,任何雙邊的順差都存在被“夸大”的可能性。但是,同樣的問題并不適用于中國總的貿易順差。同樣是上面那個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國出口價是2美元,中國獲35美分的勞務費,剩下的1.65美元則是用于進口制造芭比娃娃的原材料。我們假設中國出口的目的地是美國,而原材料則是從馬來西亞進口。在這個交易中,中國出口是2美元,而中國的進口是1.65美元。中國對美國的順差是2美元,而對馬來西亞的逆差則是1.65美元,總的貿易順差是35美分,恰恰就是中國獲得的勞務費。因此,盡管雙邊的貿易順差會扭曲一個國家真正的貿易盈余情況,但總的貿易盈余則是不會撒謊的。中國的整體貿易盈余,最近幾年都在2000億-3000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是沒有被夸大的。
誤區三:中國的貿易順差不可避免
不少人覺得,中國從事的很多貿易都屬于加工貿易,因此中國有貿易順差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前面那個芭比娃娃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進口原材料,加工然后出口,中國從中收取勞務費。整個加工貿易,從其本身的性質而言,必然意味這出口值會大于進口值,因此中國在整個交易中必然會產生順差。給定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一些人推論中國有順差是不可避免的,是因為中國特殊的貿易結構決定的。
這種看法是完全沒有太多基礎的。墨西哥也是一個加工貿易占大頭的國家,境內的很多汽車廠都是針對美國市場的。按照這些人的推論,墨西哥大概也應該有很大的順差才對。可是墨西哥連續多年都是一個逆差國。更一般的說,一個國家在加工貿易上有順差,完全可以在非加工貿易上有逆差,最后實現貿易的平衡。而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加工貿易順差,而非加工貿易并沒有抵消這些順差,結果是天量的順差。
糾正這些錯誤的認識是極度重要的,因為它們意味著,中國的順差不是越多越好的,是真實的,且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中國順差的背后,存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而順差只是這些更深層次問題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