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百門港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等潮州饒平戰略發展三篇
2011-2-7 22: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黃華華省長在省十屆人大二次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東西兩翼壯大經濟實力。加快港口、高速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組織力量編制東西兩翼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東西兩翼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特色經濟,加快發展臨港工業,推進工業化進程。根據黃省長講話的精神,饒平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加快三百門港(現稱潮州港)的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使饒平經濟能上一個臺階,逐步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本文就如何加快三百門港的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作一些論述。
一、加快三百門港的建設,促進饒平經濟的發展
所謂港舉百業興,港衰百業暗,這種港、城相依共榮的關系,早被古今中外的港、城發展史所證實。同樣,一個地區經濟要發展,也離不開港口,也就是說地區經濟的發展以港口發展為契機,港口的繁榮又會促進該地區經濟的興旺。因此,如何加深認識港、城相依共榮的關系,根據港口資源及其腹地的最大可用性,制訂規劃,確定功能,分期建設,繁榮港城,是港口地區決策層一項不容忽視的議題。
1.三百門港的現狀和規劃
三百門港位于饒平縣城南面的柘林灣,東經116057′-117006′,北緯23032′-23039′。至汕頭36海里,至廈門98海里,至廣州308海里,至香港192海里,至高雄186海里。交通條件優越;本港緊挨遠洋航線,海上貨物運輸可直達全國各大、中、小港口及港、澳、臺和其他國際港口。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國道324線和同三高速公路的汕汾段都從港區邊緣通過,路經潮州市的廣梅汕鐵路已與大京九鐵路連通投入運行,未來連接粵、閩、貫通東南沿海的汕、潮、漳鐵路都將從港區邊緣通過。并計劃建設鐵路專用線直接延伸至三百門港最大的港區西澳港區,為貨物的疏遠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形成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三百門港離汕頭外砂機場40公里,可充分利用其航空運輸網絡,并與海上、陸上的交通形成立體的交通運輸網絡直達世界各地。隨著海、陸、空交通設施和基礎建設的逐步完善,三百門港作為中轉貨物港口的輻射地域必將突破傳統上的“經濟腹地”的范圍,形成連通世界各大港口和各國的新的大輻射地。基于三百門港擁有著如此優越的集疏運條件和新的大經濟輻射腹地的形成,三百門港必將成為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出入海上通路的又一重要港口。
三百港所在的柘林灣,東、北、西三面陸域環抱,灣口正南面有南澳島,灣口東、西兩側有汛洲島、西澳島及海山島,具有良好的天然掩護條件。
灣內島嶼之間形成三條進出灣內的天然深槽。大金門水道寬1800m,最深處-9m;小金門水道寬1000m,最深處-9m;東小門水道寬400m,最深處-6m。都可作為進港航道。
柘林灣規劃區岸線58km,水域68km2,水域面積寬闊,有較長的深水岸線可供利用。具備了港區功能合理布局的條件。岸線長度及水域均有發展余地。
另外,由于黃崗河流域建設了多處水利設施,有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使得進灣的河水含沙量少。柘林灣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退潮速度大于漲潮速度,又無嚴重的沖刷現象,灣內水域淤積輕微。這樣必將大大減輕今后港池和航道的維護費用,降低生產成本。
再次,柘林灣特別是北岸、東岸有適當高度的陸域,陸域面積及縱深寬闊,這對于開發臨港工業和高新科技工業及商貿區,都具備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目前,港口現狀為三百門港區有500噸級雜貨泊位2個,1000噸級件雜貨泊位1個,泊位總長度170米,碼頭前沿水深-4米,航道水深-5米,年通過能力50萬噸。以及專用的5000噸級集裝箱泊位和3000噸級糧倉泊位各一個。灣內汛洲島東北角有16000噸級過駁錨地2個,水深-10米,航道水深-8.4米。
小紅山港區已動工興建一期起步工程5000噸級(水工結構為10000噸級)泊位二個,10000噸級泊位一個,年設計通過能力90萬噸。金獅灣港區已建成華豐50000噸級石油氣泊位一個和8立平方米的石油氣氣庫。以及廣東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的重件碼頭和7萬噸級的煤碼頭也開始三通一平的前期工程。總之,三百門港的建設已在起步之中。
三百門港規劃建設五個港區:三百門港區、小紅山港區、碧州港區、西澳港區和金獅灣港區。其中,金獅灣港區位于柘林灣灣口,連接外海,為船舶進灣的主要出入口。緊靠大金門水道,水深條件好。為計劃建設的煉油廠、化工廠、電廠的所在地。本區規劃為大宗煤炭、石油、化工等專用深水泊位的港區。西澳港區以發展深水深用、專用泊位和集裝箱泊位為主,建成后將是三百門港最大的綜合性港區。
由于歷史原因,三百門港其自然條件及資源還未得到很好的開發,港口建設還在起步之中,還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何加快建設,提出下面的措施與建議。
2.加快港口建設的措施與建議
發展是硬道理。2003年4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湛江港,提出要發揮優勢、抓住機遇、理清發展思路的重要指示以來,全國港口正在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結合本地、本港實際,認真研究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仔細分析機遇和挑戰,并制定自己的發展新思路,修訂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特別是沿海港口正在掀起新的一輪建設高潮,力爭實現港口新的跨越式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港口如何形成持續發展的能力,如何突破制約跨越式發展的瓶頸,如何優化港口資源配置和港口內外部環境,是港口管理部門和港務企業各級領導需要花大力氣破解的重大問題。
⑴加強港口資源管理,以《潮州港(三百門港)總體布局規劃》為指導,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加快港口發展,努力推進各項港口項目的前期工作。
《潮州港(三百門港)總體布局規劃》是1997年編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有些變化。目前要落實有關單位進行修訂,完成后報省政府審批,批準后作為港口建設的依據。
港口建設要貫徹“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深淺兼用,各得其所”的原則,切實保證岸線的合理利用,有秩序的開發有限的港口資源。
這方面還要落實和結合黃華華省長提出的“組織力是編制東西兩翼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東西兩翼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措施。并認真分析,進行正確的定位。日本的港口規劃和發展為我們作了示范,在日本東京灣內有東京港及其深水外港橫濱港,兩者相距僅30公里。兩港之間還有川崎港,此外還有千葉港。這些都是世界著名大港,但是分工不同,東京港為商港,橫濱港是工商港也是世界有名的集裝箱大港,川崎港、千葉港則為典型的工業港。所以在一個地區,根據區位和經濟的發展,各種港口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⑵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以工業項目帶動港口開發,推進大型礦石、煤炭、石化等大型散貨接卸碼頭建設。
廣東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的7萬噸級煤碼頭和華豐5萬噸級石油氣碼頭就是先例,今后應該爭取更多這樣企業和碼頭來落戶。
⑶堅持港口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外商和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經營港口碼頭,積極爭取國內、外航運企業投資開發,促進多元投資建設經營港口體制形成。
由于港口基礎建設耗資較大,籌集港口建設資金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難的工作。可以考慮國家、地方、企業各盡所能;可以考慮中資、外資、私資聯手;可以考慮投資金,給政策,獻勞務;也可考慮撥款、貸款、集資等立體綜合籌資辦法,來解決港口建設中需要大量資金與國家建設方面財力不足的矛盾。目的是為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為港口建設提供可靠資金保證。
⑷積極通過有關渠道,爭取申請中央資金補助,同時請求省政府對公用碼頭建設給予資金支持。
過去雙重領導的港口,現在已經全部下放當地管理,但是對港口建設還有資金補助,同樣作為過去的地方港口,也應享受中央的資金補助,可以通過人大提案進行爭取。對航道建設和管理省政府是有資金補貼,作為粵東地區的一個重要港口,也應該給予支持,要通過市政府積極爭取。
⑸是否可采用土地置換方式盤活資金,籌集資金建設新港區。簡單地說,新碼頭建成后,碼頭范圍的土地(適當數量)可由建設者進行開發。這里面有很多政策性的問題,當然要經過論證和有關部門的批準。
總之,政府應出臺土地、稅收、市場準入、各種規費等政策措施,吸引有充足貨源的企業及臨港工業等參與港口建設,形成多元投資、多元經營、競爭有序的港口市場,加快港口發展。
二、依托港口、大力發展臨港工業
以省人大十屆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以工業化為核心,以開放為突破口,招商引資,內引外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充分調動縣級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饒平應該依托港口,大力發展臨港工業。
從上述可見,三百門港,風平浪靜,水域遼闊,水深條件好,港池、航道具有可挖性,適宜建設5~10噸級深水碼頭。金獅灣港區可建10~30萬噸級大型深水碼頭。
因此,加快開發三百門港,抓緊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臨港工業,把發展臨港工業作為縣委、縣政府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深水港口優勢,依靠深水港資源吸引大項目,通過大項目帶動大工業,大工業壯大縣域經濟,創造新的發展優勢。
1.中外發展臨港工業的模式
三百門港臨港工業可參照我國浙江省寧波、臺灣省高雄、法國新馬賽和日本鹿島等大型深水港的建設模式,以石化、電力、冶煉等為支柱產業。以深水港開發的良好前景吸引一批大運量、大吞吐量的基礎工業項目進駐。
國內的寧波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僅為地方中小港口,開放改革以后逐漸發展新港區,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港口工業。同時寧波市政府也為促進港口工業建設提供了優厚政策,主要體現在土地出讓、政府辦事程序減免和快速化等方面,以取得長期的回報。目前,寧波臨港工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石化、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汽車等重化工業體系。
我國的臺灣省,在1959年確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政策以后,五大國際貿易港口——高雄、基隆、臺中、花蓮和蘇沃港加快了建設步伐,尤其是高雄和基隆兩港擴建受到了臺灣當局的重視,并且一些大中型的石化、鋼鐵、造船、電力等企業都集中在高雄港和基隆港。臨港工業區的開發大大加快了臺灣各港口的現代化程度。
高雄港,港內面積26.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為14.4平方公里,內港水域面積為12.4平方公里,港區水深達16米,為優良的深水良港。目前,臺電、臺鐵、臺船的主要企業都集中在高雄的臨港工業區。
國外在利用港口開發建設城市方面,法國的馬賽堪稱以港興市的典范。隨著商業、貿易和海運事業的興起和發展,馬賽逐步發展成為法國最大的貿易港,同時成為法國第二大海港城市。馬賽以對外貿易為依托,以港口物流為基礎,在港口附近建立煉油廠、化工廠和鋼鐵廠等,將進口原料加工為成品后再向外運出。目前船舶、煉油、冶金已成為馬賽的三大經濟支柱。馬賽的煉油能力約占全法國煉油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石油化工工業也占有較大比率。馬賽作為法國最大的修船基地,修船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70%。
日本是島國,資源也較缺乏,都是靠港口大進大出,建設臨港工業,使日本經濟居世界第二位。
三百港現在處于起步階段,在數量和規模上不能與他們相比,但是模式和前進的道路是可以學習的。我省的惠州港大亞灣原來也是一片空白,現在已經騰飛起來,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已開工,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油項目也即將上馬。茂名港過去也是地方中小港,現在同樣也在開發港口,吸引大項目,據悉,廣東省電力集團已簽約投資200億元在茂名港臨港工業區內建設6座90萬千瓦發電廠;中石化投資建設年產1000萬噸的燃料油廠和43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庫;總投資300億元的千萬噸級冶煉基地也已進場。所以,還是魯迅先生所說的,路是人走出來的。
2.加快臨港工業區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⑴調整思路,重新定位
應該充分認識到真正能對饒平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還是港口優勢。為此:第一,突出以港為發展基礎,以港興饒平。充分發揮饒平的獨特優勢,把港口開發建設列為饒平發展的工作重心,要在全縣上下認識到港口開發建設是加快和振興饒平經濟的希望所在。第二,要正確定位、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對三百門港口資源進行整體“包裝”,對號賣座。有針對性開發和發展臨港產業。必須結合饒平經濟發展和引進項目所需的實際情況,因“港”制宜,因“需”制定開發岸線,以港口建設帶動臨港產業。比如,多少米水深港區,多少公里岸線應該如何開發,發展什么類型的產業,統盤考慮周圍地區配套功能布局。在統籌安排和規劃中起點要高,眼光要遠,爭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的投資項目落戶饒平,應邀請國內外專家對港口開發建設進行總體功能定位、產業配套規劃,并對長遠規劃與眼前開發進行合理安排,統盤考慮。根據規劃布局安排項目和實施建設。
三百門港的深水岸線及陸域可從以下功能布局考慮:
a.原油和成品油能源儲運、加工和中轉基地;
b.木材、礦石等大宗散貨中轉基地;
c.建設大型船舶修造廠基地;
d.國內外煤炭中轉儲運以及發電基地。
⑵轉變觀念,打破常規,加快開發力度。
要轉變觀念、突破常規的發展速度,加快三百門港的港口開發。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大解放,大轉變。將港口開發建設作為主要任務來抓,全縣上下形成一個“港口”大觀念。要打破地域界限,不受任何限制,歡迎國內外企業、人士來三百門港投資興業,特別是對意向到三百門港建設大型泊位的企業,且投資在數億元以上的項目,饒平要無條件的洽談引進,做到先退后進,先服務后收費,先優惠后補償等一系列吸引政策和措施,真正讓項目落戶在三百門港,只有放遠眼光,把握時機,才能加快港口開發建設,發展臨港工業。最近省里提出來要加快東西兩翼的發展,是一個大好時機,饒平應該抓住這個發展機遇。
⑶加快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
大家都知道,港口的建設,臨港工業的建設都需要水、電、路。電,目前廣東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已奠基,第一臺機組2006年就已投產,供電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路的問題同三高速公路汕汾段就在周邊通過,但是如何接到金獅灣港區和西澳港區要抓緊做好規劃設計,通過有關渠道盡快落實,以便這兩個港區能盡快發揮優勢。供水,饒平有很好的黃崗河,但是要有一定規模的自來水廠,這個問題也要提前建設,今后才能為港口和工廠供水。
縱貫全縣南北的省道坑海線、柏豐線、茶上線,這是港口疏運的主要通道,也是連結全縣工業區的主要通道,特別是作為三百門港的主要腹地大埔的主要通道,目前道路等級還較低,應通過有關方面,逐漸提高道路的等級,使其能真正起到港通、路通的作用。
今后汕潮漳鐵路修通,如何接入港口的問題也應引起重視。
⑷注重人才培養,迎接新的挑戰
在現代港口經濟發展中,人才是港口競爭能否取勝的關鍵因素。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有效機制,加快港口建設管理人才的培養,爭取各種形式,大力培養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建設、管理知識、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發展的港口建設、經營管理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為港口發展和臨港工業的建設奠定堅定的基礎。
隨著華豐5萬噸級石油氣碼頭的建成和廣東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前期工程的開工,三百門港和臨港工業的建設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相信在省加快東西兩翼建設的方針指引下,饒平的經濟建設一定會邁出新步伐。
饒平海洋生態環境與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淺析
提要 本文根據有關資料,分析了饒平自然地理、海洋環境、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狀況,指出近海受人為活動干擾,包括圍海造田、建堤筑壩、過度捕撈、超負荷養殖、以及工業發展和生活污水等,導致海域生態環境日趨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漁業資源減少,赤潮發生頻率增高,對人類健康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應采取措施整治柘林灣,加強海域管理,重視近海生態環境保護,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確保海洋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1.地理資源與社會經濟概況
饒平縣位于閩粵交界處(東經116?5′~117?1′,北緯23?8′~24?4′),地勢北高南低,西北為丘陵,間有空谷和盆地,東南部濱海為臺地和沖積平原。縣域南北長95 km,東西寬31 km,總面積2203 km2,其中陸地面積1670 km2,是潮汕地區地域最廣的縣;山地占全縣陸地面積70% 以上,耕地僅占15.8% ;背山面海,呈長條形,就如騎海風帆,迎風招展,體現了古老而樸素的饒平人民勤勞勇敢、劈波斬浪、勇往直前的精神,可謂“一覽收閩粵,群山繞海灣,波光浮島嶼,帆影入云煙,古渡新林帶,摩崖舊史篇,披襟迎壯闊,浩氣動胸間”(著名詩人黃雨)。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大規模的人工圍海造田,使海山島與大陸相連。現有海岸線長136km,曲折多變;有大小島嶼17個,礁灘8個;海域面積533km2,淺海灘涂57萬余畝;為熱帶、暖溫帶過渡區,既有熱帶、亞熱帶風和日麗的充足陽光輻射,又有溫和的氣候;日照2140小時,無霜期349天,年平均氣溫21.4oC;季風明顯,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75.9毫米。境內黃岡河自成水系,全長87.2km,年均徑流量為 m3,穿越12個鄉鎮,經縣城黃岡鎮穿流注入南海,還有潮山地區的韓江、榕江等河流,給近岸海域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加上受臺灣淺灘上升流、閩浙沿岸流匯集交錯影響,近海生態環境適宜于各類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長,既有熱帶、亞熱帶種類,又有暖溫帶種類,生物群落結構多樣化,海洋生物生產力較高,生物資源豐富。海產生物資源有魚、蝦、貝等400多種。主要水產經濟種類有鰻魚、石斑魚、對蝦、蟹類、鮑、牡蠣、泥蚶、花蛤等。
饒平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港口13個。港灣以柘林灣最大,面積68平方公里,相當于汕頭港,四周被海山、汛洲、西澳諸島環抱,南有大金門、東西小金門3個出口航道,灣外有橫臥著的南澳島屏障風浪,灣內水深浪靜,可通舶萬噸以上巨輪。柘林港是粵東歷史上最早對外通商貿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位于柘林灣西部的三百門港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港口,擁有5千噸級、3千噸級、1千噸級碼頭各1個,1.6萬噸級過駁錨地9個。首期投資116億元的潮州三百門電廠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共投資4120萬元,重點對湯溪水庫、澄饒聯圍高沙水閘、黃岡河三饒段河堤綜合整治、疊石埭海堤和東風埭海堤以及24宗山塘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全縣管轄21個鎮,總人口95萬多人,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正在加快發展。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1.3億元,比1997年增長29.4% ;水產品總量13.35萬噸,總值9.98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6.5% ;農村人均純收入3332元,約比1997年凈增8%。海洋產業是饒平的優勢產業,目前全縣已形成從灘涂到淺海,從海底到水面,從低值品種粗養到高值品種精養的集約化、規模化、立體化的養殖格局,建成了對蝦、鰻魚、海上網箱養魚和貝類等四大養殖基地。水產養殖面積近10萬畝,網箱養殖4.5萬格,產量近10萬噸。擁有海水魚、蝦培苗室83家,年培育優質海水魚蝦苗5億尾。有較大規模水產加工企業14家,加工能力每年近萬噸,冷庫加工企業54家。各類與海洋產業相關的“三資”企業45家,形成了種苗、飼料、技術服務、產品加工配套的外向型海洋經濟體系。全縣先后組織實施科技項目29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6項、縣級15項,獲市科技進步獎4項。目前科技力量仍顯得較薄弱。
2.海經濟發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饒平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農業縣,無論經濟基礎,還是科技力量都顯得較薄弱,目前基本上沒有大型工業,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人類活動,包括近海網箱養殖、港口碼頭、海上運輸等;除日用陶瓷、茶葉外,一些中小型工業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食品廠、花岡石板材廠、糧食機械廠、增氧泵廠、漁船廠、油庫、水產品加工廠、絲織品廠、服裝、抽紗廠等,工業排污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近岸海區的環境壓力。
主要沿海鎮有:黃岡鎮、柘林鎮、汫洲鎮、海山鎮和三百門港經濟開發試驗區,1999年總人口32萬人,占地面積約200 km2,分布于饒平縣的南部,形成沿海經濟發展產業帶。此外,還有大埕鎮、所城鎮、錢東鎮等也瀕臨海域。
黃岡鎮是饒平縣城所在地,東與福建省詔安縣接壤,南臨南海柘林灣三百門港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連接廈門、汕頭、深圳、廣州城市的黃金地帶,歷來是閩粵兩省物資交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全鎮總面積84.3平方公里。1999年全鎮總人口17.7萬人,目前已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體,外向型為重點的經濟格局。水產資源尤為豐富,對蝦、鰻魚、泥蚶、青蟹等飲譽海內外。全鎮現有養鰻池塘1500畝,蝦池8500畝,淺海灘涂1.2萬畝。由于人口高度集中,生活污水通過黃岡河排入鄰近海區,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柘林鎮地處閩粵交界,與縣城黃岡鎮毗鄰,三面環海,瀕臨潮州港。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1.7萬人。柘林鎮是海洋漁業生產大鎮,全鎮主要勞動力9900多人,其中從事漁業生產8000多人,素有以海為生、以魚為食之稱;目前全鎮擁有海水養殖網箱2萬多格,面積2300多畝,貝類養殖灘涂1500多畝,對蝦養殖面積1360畝,鮑魚養殖水體2.2萬立方米;培苗場8家,年可育苗超過5500萬尾;捕撈漁船60多艘;全鎮年漁業生產總量1.5萬多噸,產值近1億元。大小金門養殖基地是廣東省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之一,養殖品種主要有石斑、金鯧、鰤魚、鱸魚、真鯛等。鎮西南的柘林港,是廣東省十大漁港之一。港區建有水產品碼頭、市場和冷凍等配套設施,港澳臺等地和東南沿海各省(市)的漁船、商船常停泊柘林港。柘林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河口灣,與外界水體交換局限于灣東北角的黃岡河和南面的三個灣口。其中,從黃岡河至位于中央最寬闊的灣口構成了一條從陸地徑流直通灣外的水道,這是柘林灣與外界進行海水交換的最主要通道。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海水網箱養殖,一方面阻礙了灣內、外海水交換,另一方面網箱養殖本身殘餌累積和廢棄物增加,加上周邊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頻繁,由于水體交換減弱、周邊地區的陸源排污及灣內增養殖業造成柘林灣營養鹽升高。據周凱等2001-2002年的調查研究表明,如海水中溶解態無機氮、磷、硅年平均值分別為27.38、1.26、 44.06 祄ol/L,其中無機氮含量超過了三類海水水質標準,比往年明顯增高(2000年溶解態無機氮、磷、硅年均值分別為22.64、1.95、59.7祄ol/L),氮的含量上升20.9% 。NH4-N、NO2-N和DIP等的含量都升高,環境質量下降,常有赤潮發生,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汫洲鎮位于東經116?0’,北緯23?7’,總面積42.6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人。該鎮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長10.5公里,灘涂水面5萬畝,海淡水養殖面積2.6萬畝。位于該鎮東南部的澄饒聯圍,圍內有魚蝦蟹池1萬余畝,網箱養殖1萬個。盛產牡蠣,素有"大蠔之鄉"的美稱,該鎮生產的牡蠣肥大鮮美,深受人們喜愛,暢銷粵東各大城市和港、臺地區;主要的海產品還有對蝦、青蟹、珠蚶、薄殼、石斑、鱸魚、魽魚、金鯧等,是粵東和閩南地區主要的水產貝類集散地。澄饒聯圍由于交換差、網箱養殖密度大,水質惡化較嚴重。
海山鎮地處閩粵交界的饒平縣南端沿海,東經116?9′,北緯23?1′,陸地總面積49.6平方公里,總人口7萬多人,是潮州市唯一的海島鎮,與南澳島隔海相望,距離約4海里。海山鎮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海岸線長達34公里,有1.4萬多畝淺海灘涂;目前水產養殖已初具規模,對蝦、石斑魚、紫菜等海產品久負盛名。擁有國內罕見、極具研究價值、長達3.5公里、面積1650畝的貝殼沖積巖,堪稱“蓬萊奇觀”;該海灘沖積巖帶已被列為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資源是發展海洋產業和旅游業的勝地。南部海域開闊,水質環境與生態條件良好;東北部面向柘林灣,西北部鄰接澄饒聯圍,受人為活動干擾,生態環境質量較差。
三百門港經濟開發試驗區于1993年7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位于閩粵交界的饒平縣城西區,面積10.73平方公里,南靠三百門港新建碼頭,具備投資開發建設的獨特優勢。但由于海上運輸、船舶往來、灣內養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給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總之,隨著沿海經濟(尤其工礦企業)的發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則日趨退化,這是矛盾的一方面;而曾經在“向山要糧,向海要地”口號的驅使下,在20世紀60-70年代期間,饒平進行了大規模圍海造地,在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缺乏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先后圍起了東方埭、疊石埭、紅山埭、澄饒聯圍等,大片海域變成了陸地。這其中對海洋的影響不僅僅是海域面積減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正常的海流、魚類洄游路線被隔斷,魚類的索餌、產卵場、棲息與繁殖生長場所消失,許多優質海產品種類無家可歸,就如原來的黃岡河口、汫洲灣這些優良的魚類產卵、索餌場及灘涂養殖基地消失,三百門大堤隔斷了柘林灣與汫洲灣的海流和某些經濟魚類的洄游路線。這些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3.維護海洋生態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世界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 ,蘊藏著全球80%的蛋白質和75% 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海洋生物有20萬種以上。在陸上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越來越惡化的今天,人們把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聯合國在《21世紀議程》中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強調:海洋資源的管理,重點是強化海洋生物資源管理……最終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21世紀是“海洋世紀”,保護海洋、合理開發海洋,已成為全人類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51%的近海生態環境系統因受陸源物質和人為活動影響,導致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其中34%的沿海地區正處于潛在惡化的高度危險中。歐洲有86%、亞洲有69%的海岸線處于高度或中等程度的危險之中,這兩個洲是退化威脅最嚴重的地區。目前許多國家政府和科學組織都在重視和加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預測未來的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影響和變化趨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有報告指出,在1990-2000年,地球上的物種(包括海洋生物)約有10%-15%滅絕;至2050年,地球上物種的25%將有滅絕的危險。我國近岸海域污染范圍不斷擴大,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出現明顯的結構變化和功能退化,生物資源衰退,魚類種群結構逐漸小型化、短食物鏈化和低質化。如我國渤海現存的底層魚類資源只有20世紀50年代的1/10,傳統的捕撈對象,如帶魚、真鯛、中國對蝦等資源,有的嚴重衰退,有的瀕臨枯竭。近岸海域漁獲率波動大,主要表現在海洋生物的群落結構發生改變。漁獲物中以浮游生物為主要食料、食物層次較低的中上層魚類占絕對優勢;而以底棲動物和游泳生物為主要食料、位于海洋食物鏈上層的優質魚類種群數量顯著減少。漁獲物呈小型化、低齡化。優勢種類變更頻繁。據有關資料。2002年廣東省的海洋漁獲物中以藍圓鯵、鮐魚、金色小沙丁魚、扁舵鰹、青鱗魚、小公魚、麗葉鯵等低質種類為主,約占總漁獲物量的80%以上。海洋捕撈業效益低下,漁民群眾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的基礎上,而不應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和近海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愈來愈受到高度重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具有時間緊迫性和任務艱巨性。我國2001年啟動的國家級“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即把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上海市也在長江口進行了水生生態系統的修復研究,在長江口水域放流海產經濟貝類牡蠣種苗,利用牡蠣攝食河口豐富的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也可為其它底棲生物和魚類提供棲息空間,以逐步改善長江口水域的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群落結構,重新恢復長江口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廣東省2001年開始實施的建設人工魚礁計劃,也是一項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但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深入進行研究探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政府重視,廣大公眾積極參與,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綠色工程,也是國家、省市和地方共同的戰略需求。饒平擁有寬闊海域,許多沿海居民長年靠海為生,做好海洋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化保護,恢復近海生物資源,以促進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國際上愈來愈重視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一方面增加投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科學研究和新技術應用;另一方面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放,積極做好環境保護,維護海洋生態平衡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海洋環境生物監測、廢物處理以及環境修復等采用了生物技術。例如,利用生物早期預警系統快速監測海洋環境中的有毒污染物;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生物技術構建降解特殊污染物的生物或生物酶制劑;美國已經有使用多種細菌組合的菌液降解石油烴的應用技術,從生物提取制備的辣根過氧化氫酶消除廢水中的酚和胺類污染物。采用生物技術手段監測和識別有毒赤潮生物,以微藻吸附去除重金屬和氮、磷等生源物質,以微生物降解油類和合成有機物,以及養殖環境自身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等研究工作正在不斷加強和引起重視。
饒平附近海域是優良漁場,過去漁業產量很高,目前由于海域環境變化和酷漁濫捕,導致漁業資源減少,產量降低,漁獲物低齡化、小型化,短食物鏈種類增多;如中國對蝦種群消失,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也日漸衰竭。同時,由于沿海工業發展迅速,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大,人工養殖區的自身污染加重,使近岸海域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污染壓力愈來愈大;加上異常的氣候變化,如厄爾尼諾等的誘發,海水中某些微量元素釋放,引起赤潮爆發。如1997年底開始從柘林灣發生棕囊藻赤潮,至1998年3-4月蔓延到珠江口,面積大,影響范圍廣,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經濟損失達幾億元。可見,柘林灣的環境整治已刻不容緩。對于海洋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利用來說,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破壞性捕撈漁業 (1)藥魚、炸魚、電魚、敲罟作業,破壞生態系統平衡;(2)加密網目,提高船速,求近舍遠,不分大小,一網打盡;(3)執法不夠嚴,有的漁民不顧休魚期,不管保護區,幼魚、繁殖親魚全捕獲,造成近海漁業資源下降。
?環境污染 (1)污染物亂排放,亂傾廢,近海環境污染日趨嚴重;(2)圍海、攔堤筑壩,水流循環受阻(魚類洄游路線改變,產卵場外移,生產力降低);(3)海上溢油,污染海域環境;(4)養殖區自身污染,引起富營養化,細菌病毒滋生。
?自然的報復 (1)赤潮頻發,赤潮毒素、貝類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2)物種瀕危,不利于生態平衡的自我調節;生物多樣性降低,自然資源衰退;(3)資源生物低質化、小型化,優質生物減少;(4)海岸受侵蝕,危及人類安全。
結合以上問題,現提出幾點建議:
(1)政府及其各涉海部門要明確各自的管理職責,做好協調分工,加強海域使用管理,任何用海都要嚴格按國家頒發的《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進行科學論證,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合理有序利用海域。
(2)饒平已在全省率先建設縣級海洋環境監測站;柘林灣被劃定為國家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區;從福建東山至南澳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其中函蓋饒平海域;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3)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以科研院所、大學為依托,以高新技術企業為聯合體,依靠科技進步,實行海洋生物資源整體、優化和保護性開發,促進海洋生物產業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4)要高度重視海洋(尤其近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工程建設,加強執法力度,嚴格控制污染源,保護近海生態環境;執行休漁期,建造人工魚礁,控制近海拖網作業,嚴禁藥、炸、電、敲鼓等破壞性捕漁生產,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鼓勵發展遠海漁業。
饒平縣濱海地區旅游發展問題(綱要)
一、區域范圍
饒平縣濱海旅游區包括饒平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的“兩個區”即饒平旅游中心服務區和南部濱海度假旅游區。包括總體規劃中十三個功能片區的四個功能片區。即東里三鎮濱海度假旅游區、海山島度假科教文化旅游區、三百門海洋文化觀光旅游區和榕洽生態果莊旅游區。
二、區位和區域旅游開發條件淺析
1.區位和交通條件
本區區位和交通條件優勢顯著:本區地處閩粵旅游交通驛站;大潮汕地區的后花園的位置上;是饒平縣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海陸空交通立體組合,交通極為便捷。交通組織機構較完善,設施條件和經營管理較好,可滿足當前旅游業發展需要。
2.資源條件
本區是饒平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分布集中,有利于成片開發,組合推介,形成獨特品牌。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集中饒平旅游資源精粹、匯特色旅游資源于一體,顯海洋生態與文化精髓。
(1)豐富而多樣的海洋地質地貌景觀資源:獨特的海上溫泉——“七夕井”;海岸地質奇觀——海山島海灘巖田——蟲辟龍——“海上長城”;
巖岸岬角、島嶼、礁灘維妙維肖的石景資源;
綿長、寬廣、白凈、細軟的海岸砂灘,幾乎沒有污染的清沏海水、平緩而寬闊的海域底床;
(2)純凈古樸的自然生態——與人和諧協調的“鷺島天堂”和“水鳥世界”。
(3)與海洋息息相關的人文創造,海洋給人們無私的饋贈,人們的活動也與海洋息息相關,創造了歷史,創造了奇跡,也創造了不可多得的人文旅游資源。在這里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有宋王朝的歷史遺跡——紅螺、山宋井、娘子寨等;
大城所域——保持較完好的海防、抗倭古城堡;柘林城寨、旗頭山炮臺等遺址;
有辛亥革命先聲的“潮州黃岡丁末革命”史跡;
廣東抗日第一指揮部——海山黃隆劉氏宗祠;
廣東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和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
粵東地區第一個天然古代與現代港口:柘林港和三百門港;
(4)蘭花名苑——中國第一個“蘭花文化示范園”——云峰山莊;
(5)體現一方風水民情的名寺古塔——柘林白雀寺、海山隆福寺、汫洲永福寺、大埕鴻程大廟、所城洞庵巖、城隍廟等,它們是本地人們美好祈望的寄托的歷史遺存;古塔有柘林的鎮風塔、龜塔、蛇塔等,反映了柘林古港的滄桑歷史、張揚著世世代代人們祈求大海安寧、人世祥和、航海順利的美好愿望。
(6)海涵好客的民俗,海的廣潤、海的深邃,塑造了人們海一樣的胸懷、海一樣的情懷,海涵好客是這里世代相傳民俗。
(7)名人輩出,人文資源薈萃之地。
(8)種類眾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海產及其飲食文化。這里有全國最大的鮮蠔手工加工中心——汫洲。
3.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1)具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2)社會安定、民風純樸
(3)是重要的僑鄉、港澳臺同胞較多
(4)城鄉建設初具規模,具備迎納游客條件
(5)政府及社會各界重視、支持旅游業發展
(6)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旅游資源開發正起步,資金投入少,無序的經濟開發破壞景觀環境,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
總的來說,饒平沿海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本區發展濱海觀光、度假旅游的良好和重要的物質文化基礎,也是進行科普、教育文化旅游考察的重要場所。
三、旅游發展現狀
1.旅游業雖剛起步,但獲游客普遍好評
2.客源市場規模小,以近程旅游為主
3.旅游產品構成較單一,旅游收入水平不高,以觀光為主、次為探親訪友,再次為美食,2000年旅游收入占GDP的0.58%
4.旅游投入不多,缺乏龍頭景區或景點
5.旅游發展不協調、不配套,旅游管理體制急需理順
四、開發主題和特色
根據本區旅游資源特點,開發利用現狀和發展條件,考慮今后發展的可能性和大趨勢,按照饒平縣旅游發展的總體部署,將本區旅游開發主題確定為:濱海度假旅游。
為突出體現本區開發主題,應整合旅游、觀光、度假、娛樂、康體、科教等功能,將本區建設成為融游覽觀光,休閑度假,康體娛樂、科普教育、文化、購物旅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區,形成多個各具特色的空間組團,以龍頭景區景點為重點,各個景區,景點之間功能互補,景觀協調,品牌統一,市場共享,充分展現“海上桃源”特色。
五、功能分區和項目布局
1.功能分區
根據本區資源條件特點,將本區劃為五個功能片區:即旅游中心服務區、東里三鎮濱海度假旅游區、海山島度假與科教文化旅游區、柘林灣——三百門海洋文化觀光旅游區,榕洽果莊生態旅游區。
2.各片區項目布局
(1)黃岡鎮旅游服務中心區〓規劃六個旅游功能區,即黃岡河沿岸觀光休閑區、城東休閑娛樂區、丁末路和中山路市井風情區、石壁山風景區、虎頭山生態旅游野營活動區、城西區城市文化旅游廣場。
各功能區依其特點設置項目(略)
(2)東里三鎮濱海度假旅游區〓是濱海旅游度假區的重點和核心旅游景區,根據區域內部條件差異和景區景點資源特點,可組合成柘林旅游度假區、云峰蘭園、所城遺址、大埕灣景區四個不同規模,具有一定等級差異的組成部分,各部分均設置具體項目,其中柘林旅游度假區和云峰蘭園規劃為全縣近期旅游建設的重點景區。已作較具體的規劃布局,(另作介紹)。
(3)海山島度假與科教文化旅游區〓規劃分設野水度假村,“蟲辟龍”海灘巖田地質遺跡保護區和海山鎮旅游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度假旅游、科普教育娛樂項目和服務項目。
(4)柘林灣——三百門海洋文化觀光旅游區
本區地域分屬黃岡、柘林、海山、汫洲四鎮,是一個以海洋旅游為主,包括一定的陸上旅游內容的特色旅游區,區內設西澳島“鷺鳥天堂”、汛洲島花崗巖風景區、“海上人家”水寨景觀區、三百門港旅游區、講洲永福寺景區。各景區項目設置(詳見規劃第52-57頁)(略)
(5)榕洽生態果莊(因其為另一體制單位,其規劃建設具相對自主性。這里不作詳述)。
六、近期重點建設景區
考慮饒平縣旅游資源特點,旅游區開發現狀、本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旅游開發進程的特點,我們在作饒平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時,提出了近期重點建設的兩個景區——柘林旅游度假區和云峰蘭園,這里指的“近期”是至2005年的時間段,按目前進展情況,規劃的實施難度較大。
我們在這兩個近期重點建設景區的規劃都作了旅游發展條件評價;旅游開發主題和特色;總體布局和項目設置;交通和道路系統規劃;服務系統規劃;旅游環境保護規劃;主要工程項目投資估莫和效益分析等七個方面的評析與規劃,文字圖表總計21頁約1.5萬字的篇幅。
在這里僅對兩個重點建設景區的發展條件作簡單的介紹。
1.柘林旅游度假區
本區旅游資源以山海風光為主,類型多樣、特色顯著,適合建設綜合性濱海旅游度假區,區內擁有世界少有的海上溫泉——“七夕井”,擁有全省規模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既有風光旖旎的海濱浴場——惠云、金獅灣,也有綿延十幾公里的海濱“綠色長城”,還有聚集棲息著數萬只鷺鳥的西澳島“白鷺天堂”,更有點綴著白雀寺、鎮風塔、南宋王朝駐蹕遺址、古渡口、摩崖石刻、柘林古寨、蝴蝶亭、周斂事墓等一批省縣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旗頭山和風吹嶺,矗立著龜塔蛇塔的海上島礁。另有膾炙人口的柘林海鮮美食街也屬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前述類型多樣,特點顯著的旅游資源是本區建設成為綜合性的海濱旅游度假區的良好基礎。
就資源的空間分布而論,若以海上溫泉為中心,東有風吹嶺及眾多的文物古跡,西有“海上牧物”、西澳島“鷺鳥天堂”以及眾多的形象島礁,南有惠云海濱浴場。“綠色長城”和南海哨所。西南有旗頭山和金獅灣天然海濱浴場。它們均環繞在以海上溫泉為中心,半徑約2公里的范圍內,空間聯系極其密切,極利于旅游度假區成片開發建設,形成規模效益。
盡管本區旅游業剛起步,但旅游產品市場反映不俗,發展前景美好。
就我們的設想,本區旅游開發以海上桃源為主題,竭力營造海上溫泉之絕,“海上牧場”之奇、海上運動之樂,海濱拓展訓練之極,沙灘陽光之悠、遠足訪古之幽,柘林美食之妙的休閑度假特色和自然、生態、古樸、鄉野的景觀特色。
2.云峰蘭園(原名云峰山莊)
位于所城鎮北山村東側、北倚武夷山支脈云峰山、南頻柘林灣,隔海與南澳縣相望。西離黃岡10公里,由本邑楊克漢先生以過人的膽色和堅韌的毅力獨自創辦,經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規模宏大,品種豐富、聞名遐邇的粵東第一園。1994-1998年連續五屆獲全國蘭花博覽會金獎6個,銀漿18個,1999年昆明世界花卉博覽會上獲得銀獎。1998年被中國蘭花協會評定為“中國蘭花文化示范園”,2001年分別被饒平縣、潮州市、廣東省確定為縣級、市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是本縣特色突出、名聲遠揚、極具發展潛質、前景廣闊的旅游建設項目。
云峰蘭園的旅游資源與開發條件,我們歸納為十個方面,即:蘭花品種多,栽培規模大(500多個品種,10多萬盆,用地100多畝);詠蘭詩畫與蘭花并茂(克漢先生創辦蘭園,竭誠服務社會,真誠善待客人,廣交天下朋友,深受社會各界支持愛撫,通過以蘭會友,得到全國詩詞字畫名家,國家領導人和社會賢達名流數百人為其題贈詠蘭詩文、字畫,這些價值無限的珍貴墨寶已由楊克漢先生親手鐫刻成碑,一部分已立為碑林,具極高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具有豐富的蘭花栽培、經營經驗。楊克漢先生的蘭園突出文化內涵,逐漸把生產、經營和旅游、科普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蘭花文化示范園”;具有較廣大的市場需求(2004年廣州春節花市大花蕙蘭最高拍賣價為13.8萬元/盆);交通便捷,蘭園至黃柘公路不足300米,西行5公里接國道324線,通汕漳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設施基礎;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和政策扶持;具廣闊的發展新前景;經營形式,規模與內涵仍待拓展。
我們在規劃中對蘭園的開發主題、開發特色和開發戰略也作了簡要的描析。
七、問題與建議
上述發展條件分析和開發現狀中均已涉及本縣(也是本區)旅游發展中仍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主要涉及體制、旅游建設中各要素、各景區景點建設協調統一問題,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旅游組織管理等問題,于此,提以下建議供參考。
1.積極進行旅游管理體制創新嘗試,現有一定的管理部門和機構,縣設有旅游局,作為政府從事旅游規劃和建設管理的主體職能機構,石壁山風景區、海濱浴場等設有管理處等機構,但政企不分,旅游局和旅游總公司合二為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旅游局既承擔政府管理職能,又從事企業經營活動(也就是常戲說的既當領隊,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既影響管理職能的發揮,也不利于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機構不健全,與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有待理順,鄉鎮一級沒有相應的對口部門,很多景點也缺乏相應的機構加以管理維護,一些景區景點分別歸屬于文化、園林、農林、水利等部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與旅游局協調不夠,按我們在規劃中提出組建一個由縣府辦及與旅游業關系密切的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旅游委員會。統管全縣的旅游規劃、旅游建設項目審批、設施配套、宣傳促銷和項目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并實行政企分開,完善管理機構協調內部功能,加強行業管理。
2.制訂饒平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實施細則認真實施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使旅游發展建立在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基礎上。
3.樹立品牌意識,加速旅游形象建設,積極創建饒平旅游優質品牌。
4.加強宣傳推介、積極推進行業聯合,針對饒平旅游知名度不高,但到過饒平的游客對饒旅游的評價良好的特點應積極加強宣傳推介,讓外界了解饒平旅游,熱誠饒平游,同時應積極推進行業聯合,以擴大客源市場,提高旅游業效益。
5.針對本縣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自身旅游投入少的現狀,改善旅游投資體制,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利用外資、民資投資開發旅游景區景點,促進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