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全面推進“五大功能區”建設
2011-2-6 19: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東北網2月6日訊(記者 楊林川)大興安嶺作為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搶抓《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二期天保工程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實施機遇,統籌把握加強生態建設與加速轉型崛起發展大局,突出“保生態、快增長、促轉型、惠民生”這一主題,著力推進生態安全保障區、低碳經濟示范區、養生旅游度假區、對俄合作新興區、城鎮化先行區等五大功能區建設,走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崛起之路,將大興安嶺建設成為最富裕、最文明、最和諧的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之一。
——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和撫育,建設生態安全保障區。全面做好一期天保工程收尾、檢查驗收和二期天保工程啟動實施工作,落實1.2億畝林地管護責任,嚴格控制采伐限額,堅決杜絕法人超采,確保72萬立方米木材產量調減到位。以優化林分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環境為重點,切實提高營造林質量,規劃到2015年森林撫育1045萬畝、森林改培800萬畝、人工造林75萬畝,最大限度地恢復與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著力推進防火公路3.9萬公里、林火視頻監測中心、人工增雨指揮中心等項目建設,切實提高綜合防滅火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重特大森林火災的發生,確保林地過火率控制在1‰以內。全力實施集中供熱、小鍋爐改造和節能工程,加大對化學需氧量、氨氮等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力度,力爭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超過330天。重點發展兼顧生物多樣性與經濟收益的林業碳匯項目,爭取國家林業局、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我區開展碳匯計量監測,大力發展中國綠色碳基金林業碳匯和京都規則林業碳匯項目,努力把我區打造成“中國林業碳匯之都”。
——加快經濟轉型和新興產業培育,建設低碳經濟示范區。以發展成主導產業和國內一流綠色礦業示范區為目標,以礦產勘探為重點,以引進礦產冶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為核心,實現礦產資源勘探、采選冶煉、加工一體化,規劃到2015年綠色礦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國際化寒帶生物產業谷為目標,著力建設寒帶生物種質資源原料、研發、加工和物流“四大基地”,重點扶持松嶺林格貝1.5萬噸林下植物提取物技改、漠河東北亞集團30噸二氫槲皮素等項目建設,規劃到2015年寒帶生物產值達到100億元。以發展新興產業和全省清潔能源的主產區與消費區為目標,重點開發水能,穩步開發生物質能,探索開發風、太陽能,規劃到201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產值達到30億元。以發展林區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為目標,重點發展低碳旅游、現代物流、現代市場、特色會展等現代服務業,規劃到2015年貨運周轉量達到4200萬噸,現代服務業實現產值41.9億元。
——大力發展低碳旅游業,建設養生旅游度假區。以北極村旅游名鎮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總投資30.5億元、以標志性景區景點、配套服務基礎設施為重點的18個項目建設,早日把北極村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名鎮。大力開發“找北、探源、尋根、獵奇、養生、度假”等旅游產品,加快南甕河國家濕地公園、古蓮國家冰川地質文化公園、阿木爾藍莓小鎮、興安邊境石油小鎮、塔河鄂倫春民族風情小鎮、呼中興安嶺上小鎮、圖強礦泉城、十八站古驛城、韓家園森林城、新林工業重鎮、松嶺寒帶生物谷等重點景區景點和旅游名鎮建設,重點塑造“浪漫春季、清涼夏季、多彩秋季、夢幻冬季”等四季旅游形象,規劃到2015年接待國內外游客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0億元,把大興安嶺建設成為低碳旅游主題形象鮮明、產品特色突出、服務質量優良、享譽國內外的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全力構建新的歐亞大通道,建設對俄合作新興區。進一步密切與俄羅斯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整合區內對俄森林資源開發資源,組建林業開發總公司,爭取用5年時間,對俄森林資源開發達到150—200萬立方米,實現在俄羅斯再建設一個“大興安嶺林管局”。鼓勵采取合資、參股等多種方式開展境外投資,加快在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境農業生產等方面合作步伐,全力規劃建設俄羅斯黑洛克、二月城、巴蘭基贊和阿瑪扎爾等四大工業園區,打造木材精深加工及林漿一體化產業基地。著力抓好加格達奇機場、古蓮至洛沽河鐵路、漠大線林區伴行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以漠河興安口岸盡快實現常態化開放為重點,積極推動洛古河跨境大橋建設與呼瑪口岸開放,全力打造內連國內、外連俄羅斯的經貿大通道。規劃到2015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7764萬美元,年均增長20%。
——著力打造興安特色魅力城鎮,建設城鎮化先行區。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全力打好小城鎮建設三年攻堅戰,以旅游、口岸、中心林場、中心鄉鎮等城鎮建設為依托,將規模小、設施不完善的村屯、林場、居民點撤并到附近重點城鎮,重點建設加格達奇、塔河、漠河、呼瑪四大區域性中心城鎮。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建設的配套水平和服務能力,積極引導人口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經濟發展空間大的區域轉移和聚集,使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更加協調,人口規模與承載能力相互匹配,全力建成一批“風格獨特、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游城鎮綜合體。著力實施民生工程三年規劃,確保總投資216.7億元的145個項目按時完成,棚戶區改造385.89萬平方米,規劃到2015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城鎮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65%,燃氣普及率達到8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污水、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在全省率先實現高標準的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