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2011-2-27 13: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動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嶺南特色宜居城市為目標,以“爭轉型升級之先,創幸福共享之城”為核心,堅持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文明、民主法治、和諧幸福的新鶴山,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總體要求
“十二五”時期,科學發展是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低碳與綠色是時代發展的總體趨勢,維護公平正義與著力改善民生是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因此,鶴山市“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是: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
■發展目標
產業轉型升級見成效,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扎實推進,各個功能區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成效明顯,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鶴山全市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美、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局面,嶺南特色宜居城市初具形態。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是鶴山市現代產業發展的主方向,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出路,也是著眼于在未來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戰略選擇。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比較優勢,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重點領域和實現路徑,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初步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先導、支柱產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發達的產業優勢,主動融入和參與產業鏈分工合作,尤其要緊緊抓住廣佛地區汽車工業崛起,重點發展汽車零配件、精密鑄造等制造業,打造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重要生產基地和配套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新興主導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努力引進一批新興產業或配套企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新光源、新材料等成為主導產業。
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重點抓好制鞋、印刷、紡織、金屬制品等優勢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和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到“十二五”期末,傳統產業層次有明顯提升,形成多個產業規模超過50億元的行業。
加快調整優化工業布局。統一規劃該市產業布局,明確工業發展重點區域,通過整合三大工業片區和完善產業配套,以大平臺吸引大項目,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點、線、面協調發展的工業空間格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擴大總量、提升素質、提高比重為主要目標,以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和商務會展為重點,大力推進休閑養生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全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以鶴山國際物流港成為廣東省現代物流振興計劃重點建設項目和廣東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為契機,高水平、高起點規劃建設大型物流園區,爭取“十二五”期間全面啟動物流園區建設,使之成為區域性大型物流集散地。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體制的步伐,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將鶴山市打造成為珠三角、港澳地區鮮活農產品安全生產供應基地和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重培育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畜牧等優勢產業,實現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認真實施《鶴山市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鶴山市雙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做好古勞嶺南水鄉特色產業園區規劃和龍口花卉苗木基地規劃。“十二五”期間,鶴山市建成優質水稻、健康禽畜、綠色水產、特色蔬菜等八大產業基地,形成東部城郊型現代農業、中部外向型高效農業、西部綠色生態農業三大特色組團。
堅持科技興農提高農業效益: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定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抓好“農訊通”、“農村信息直通車”等工程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沙坪河河道整治、沙坪河排澇站、坦尾排水站、龍口四堡灌區改造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切實做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時期全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加快推進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有新屋、有新村、有新貌,體現嶺南特色。
深化和完善農村綜合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鎮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適時調整鎮街行政區劃。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強化生態文明的理念,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積極實施“低碳城市行動計劃”,促進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向低碳化方向轉變,努力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嶺南特色宜居城市。
開源節流,集約發展: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加大對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充分挖掘建設用地潛力。
節能降耗,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繼續深化鶴港清潔生產行動計劃,大力支持鶴城“低碳谷”規劃,打造低碳發展示范區。
標本兼治,優化生態:重點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確保鶴山全市的飲用水源水質達標。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依托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文人景觀,加快推進市立綠道網規劃建設,形成具有鶴山特色的綠道網。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樹立以民生為導向的社會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對民生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積極擴大就業。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十二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到“十二五”期末,鶴山市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0%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以上,初步形成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制度。
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健全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強化動態管理,落實分類施保,擴大覆蓋面,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水平。
大力紓解民困。以改善城鄉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為重點,加大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做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十二五”時期,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750套,改造農村危房300戶。解決城鄉貧困家庭和外來工子女讀書難等問題。
加快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等五項重點改革。探索建立新的醫院管理體制和醫療衛生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2015年,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加強人口與計生綜合改革。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研究制定《鶴山市社會管理創新實施方案》,著力構建政府、社會、公民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機制,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公共財政管理等方面的體制創新方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服務。
□楊光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