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步伐 幸福英德起航
2011-2-27 13: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英德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省“三促進一保持”戰略和清遠市“抓提速、調結構、促轉變、惠民生”的部署,以“快干事、干成事”的要求和“變化”的績業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推進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GDP連續七年實現20%以上的增長,經濟工作取得清遠市“七連冠”。據2009年和2010年發布的《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顯示,英德的經濟“綜合發展力”在全省67個縣(市)中分別排名第十三位和第十位,在山區縣(市)中穩居第二名。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焦瑩
特約通訊員 黃振生
喜人
成績
工業發展拉動經濟高速增長
英德市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的要求大力推進工業園建設,以清遠華僑工業園、英紅工業園、浙商展業基地、青塘-白沙陶瓷工業園等為重點,著力引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電器、精細化工、陶瓷等業內知名企業,逐步形成規模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去年,該市新簽約項目126宗,同比增長10%;合同投資金額271.5億元,其中投資額超億元的項目有40個,產業結構向深加工型及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在大項目的推動下,英德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去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10.67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人均生產總值21090元,增長22.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8億元,增長41.07%,成為清遠市首個突破11億元大關的縣(市、區),總量在全省山區縣(市)中排名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6085元,比增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8.1億元,比增25%;完成工業總產值430億元,比增55.1%;實際利用外資8556萬美元,比增25.5%;完成外貿出口總額2.11億美元,比增1.43倍,增速在清遠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英德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一產、做強二產、繁榮三產。全力打造糧油、甘蔗、蔬菜、蠶桑、茶業、水果、麻竹筍、豐產林、水產養殖及畜禽養殖等十大產業基地。農業龍頭企業規模、效益和帶動能力顯著提升。目前,該市有省級、清遠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4家;新引進和培育佛山農民創業園、食用菌生產基地、德寶生態養殖等大型農業企業7家,計劃總投資44.54億元。“我和你”牌英德紅茶在上海茶博會上獲得金獎,英德紅茶品牌價值達6.62億元;“英德沙糖桔”榮獲“中華名果”稱號。
現代服務業的加速發展。該市仙湖溫泉度假區獲批“廣東省現代產業500強”企業;奇洞溫泉度假區創建4A級景區已通過國家旅游局評定;投資30億元的廣晟生態城項目順利落戶,寶晶宮、金海灣、寶墩湖、中海溫泉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順利推進。此外,成功舉辦清遠(英德)溫泉節、“央視《尋寶》走進英德”中國英石文化節、清遠市第二屆沙糖桔旅游文化節等活動,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蓬勃發展。2010年共接待游客358萬人次,旅游營業收入9.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9%和16.3%。
山水宜居名城初成形
根據“一江兩岸山水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該市大力實施市區東連、南改、西接和北拓,著力打造休閑、生態、宜居的水城英德,力爭到2015年市區人口達40萬以上、建成區面積超過40平方公里。觀音山大道、迎賓大道等一批項目基本完工;月桂湖開挖以及湞陽湖、仙水湖整治等城市湖景工程加快推進;體育文化休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山水文化特色城市魅力逐步顯現。
隨著一批市政重點工程的順利推進,環境的不斷優化,及沃爾瑪、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屈臣氏等知名企業先后落戶,鳳凰城、盛世豪園等一批高品位花園小區相繼建成,英德的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和承載力大幅增強。目前,城區面積已擴大到2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戶籍人口達22萬。
民生事業惠及萬家
高度重視和關注民生,推進社會和諧發展。去年,該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2%和8.0%;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896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5196人;扎實開展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積極實施整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扶貧、社會扶貧等“四大扶貧工程”,著力打造西牛鎮花塘村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基地、佛山順德扶貧產業基地,積極組織開展“溫暖行動”進萬家、“扶貧濟困日”等活動,加大社會幫扶力度,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98億元,幫助7393戶貧困戶30037人實現脫貧;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39.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文化事業碩果累累,順利完成新“三館”、中華英石園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未來
展望
“八個強力推進”建設幸福英德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英德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建和諧社會這一主線,著力打造“現代工業強市、山水宜居名城、旅游休閑勝地”,以“八個強力推進”實新一年的目標任務。
強力推進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配合國家和省加快武廣專線英德客運站、廣樂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銀英公路擴建、英紅產業大道二期等一批交通項目建設,努力構建快速便捷交通大網絡。大力推進六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500千伏庫灣輸變電工程等電網項目建設。全力以赴抓好海螺、臺泥、鴻泰、佳納等投產項目的跟蹤服務,爭取仁科水泥、仙湖溫泉、新南華水泥等在(籌)建項目盡快投產發揮效益。
強力推進現代工業強市建設,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促進工業發展從“耗能型、分散型、普通型”向“生態型、集約型、精品型”轉變,工業格局從“兩水一礦”(水泥、水電、礦產)為主體向“兩電一機”(電子、電器、機械裝備)為主體轉變。舉全市之力支持、配合順德(英德)產業園盡快建成,發揮效益。加快推進陶瓷、浮法玻璃、精細化工等行業發展,同時做強做優水泥、電力等核心產業,促進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形成多元化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強力推進山水宜居名城建設,打造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按照現代中等城市的規模和人口目標,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和重點發展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并要求各鎮街突出本地特色完善規劃修編,以科學規劃引領城鎮擴容提質。抓好英德人民廣場、文化廣場、月桂湖、綠色生態園、金子山公園、東岸濱江公園等一批惠民項目建設。以深入推進“三邊”整治、城鄉清潔工程、創建宜居城鄉等活動為抓手,努力建設安居、康居、樂居的宜居環境,精心構筑幸福家園。
強力推進旅游休閑勝地建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著力抓好仙湖溫泉、中海溫泉、水邊溫泉、廣晟生態城、寶墩湖休閑度假區等項目的推進和現有旅游景區的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粵北旅游休閑中心的地位。積極引進和培育大型物流企業,加快大站物流中心和冬瓜鋪物流化工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現代物流集散中心。
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積極推廣“公司(農合組織)+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增強龍頭企業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立足蠶桑、麻竹筍、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鼓勵引導標準化生產,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爭創名優產品商標,提高市場競爭力。
強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增強發展核心競爭力。推進“新三館”功能設施完善及市文化廣場、鎮村文化體育廣場等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以做大做強英石文化、茶文化、溫泉文化、溶洞文化等產業為重點,加快文化與旅游經濟的融合發展,促進全市文化產業上規模、提檔次。
強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建設更加幸福和諧的英德。繼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入推進教育創強創優工程,力爭創建2個以上省級教育強鎮和1所省一級學校。深入實施全民創業帶就業戰略,力爭創建為省級創業城市。抓好以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強力推進黨的全面建設,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以“城鄉互動,結對共建”、“三級聯創”和國有企業爭創“四強四優”活動為抓手,進一步提高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兩德”兄弟連共建產業園
去年12月16日,順德與英德兩地政府簽約,由順德投資300億元在英德建36平方公里的區域經濟產業園。兩地共建新型區域合作模范園,這在廣東省尚屬首次。這一探索全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的舉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被省委書記汪洋譽為“思想解放的產物,開拓創新的舉措”。
順德(英德)產業園規劃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啟動區面積1200畝,主要為順德制造企業服務,其中包括家電、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以及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園區GDP、工業總產值、地方稅收等收益對半分成,合作期限為25年。到2020年基本完成產業園建設,目標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GDP達到200億元,基本建成一個宜商宜居的產業新城。25年的合作期滿后,產業園移交英德市管理。
英德將把該園作為今年“十二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主動對接、優化服務、加強協調、配套生產生活設施等措施,推進園區加快規劃建設,集全市之力支持、配合、辦好順德(英德)產業園,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精品示范園、現代產業新城和英德新的經濟增長極。目前,該園區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期就緒,起步區1200畝用地已完成征地拆遷,產業園范圍紅線圖繪制、土地使用情況摸底調查等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英德名片
中國英石之鄉
中國紅茶之鄉
中國砂糖桔之鄉
中國麻竹筍之鄉
中國蠶桑之鄉
中國果蔗之鄉
中國水泥之都
中國女足之鄉
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衛生城市
廣東省旅游強市
廣東省林業生態縣
總 策 劃:楊興鋒 雷廣財 黃常開
執行策劃:王進江 梁有華 達海軍
采寫統籌:達海軍 編輯統籌: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