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村公路“十一五”發展紀實
2011-2-20 12: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鋪就興農富民路
“十一五”以來,甘肅省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農村公路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公路網絡、質量、等級大幅提升,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尋求多樣化的建設模式
5年來,甘肅省農村公路發生了巨大變化。累計完成投資193.5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5萬公里,通車總里程突破10萬公里。
在農村公路建設上,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注重探索如何建立提高農民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組織實施的主導作用、社會力量自覺投身建設的主動作用和農民積極建設家園的主體作用。在制定各建設方案時,始終堅持“因村制宜”的原則,充分尊重鄉情、村情和民情,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尋求多樣化的建設模式。
與此同時,探索試點村建設,結合甘肅省各地區域經濟特點,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在新農村道路建設安排上優先考慮工礦路、旅游路等。
近年來,一大批成功企業家、專家學者、致富能手廣泛團結,聯絡和調動全社會一切積極因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財力、物力和智力支持。長慶石油公司、華煤集團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工礦路;企業家毛德賢捐資500萬元,冠名在成縣修建了德賢橋;張建明捐資2000萬元,在武都區白龍江上修建了健民橋。同時,各地群眾紛紛捐助資金修建農村水泥公路近700公里。
致富產業依路興起
修建農村公路,讓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
全長40多公里的馬塬路,連通了馬鈴薯主要產地石峽灣、葛家岔、青嵐3個鄉鎮32個行政村,2萬多戶10萬余人受惠。
定西市石泉鄉岳曲村村民紀兆清真切地嘗到了快捷的交通帶來的甜頭。他說,他把小三輪換成了大三輪,原來拉幾百斤,現在拉上千斤,僅用一天時間就能把自己種植的5000多斤馬鈴薯全部運到收購點。這里過去由于路窄坡陡,大型運輸車輛難以到達,從生產基地到城區市場,馬鈴薯的運輸成本每公斤達0.04元―0.06元,現在降至0.02元―0.03元。紀兆清粗略計算,僅馬鈴薯運輸每年給農民直接增加收入人均可達100多元。
靜寧縣、秦安縣、涇川縣等全省果品大縣村民依路而建的600多處通風式果品貯藏窖,年貯藏能力達到8750噸。當地村民通過反季節銷售,每斤蘋果銷售價格比剛采摘下來時增加0.2元,人均增收近550元。地處黃河石林的景泰縣龍灣村修通道路后,從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變成了門庭若市的旅游勝地,不僅吸引了大量的觀光游客,更吸引了《天下糧倉》等大片的拍攝。冶力關、郎木寺、官鵝溝以及肅南的丹霞地貌、肅北的冰川等許多人文景觀和風景名勝,過去由于交通不便,游客總是望而卻步。現在,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給這里的各族群眾帶來了實惠,來觀光的游客猛增,農牧民自辦的“牧家樂”、“帳篷旅館”等成了他們增收的法寶。
鄉村生活更美好
大量農村公路的建成,改變了偏遠山區群眾的出行方式,肩挑手提的貨物運輸方式成為過去,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開始被大量使用,農民也能享受到安全、快捷的公交服務,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
同時,農村公路建設實施后還大大推動了農村建設,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村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自來水、電網、電話的通村率不同幅度提高。伴隨著農村公路建設進行的街道、學校、茅廁的改造和垃圾站的建設等工作也推動了村莊的整治。
甘肅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甘肅省交通運輸部門為切實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狀況,按照“少數民族路、民族團結路優先”的建設戰略,在“十一五”期間,為全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七個自治縣共投資17.79億元,建成農村公路8869公里。
“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黃河大橋開建時,當地牧民載歌載舞,群眾為公路建設者獻上哈達、敬上米酒,表達祝福。
東鄉族是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甘肅省交通運輸部門安排專項資金修建了東鄉至達坂通鄉油路,群眾到省城蘭州節省了近半車程。
路通了,有線電視進村了,互聯網進戶了,進村拉運農產品的車輛更多了,村域經濟更有活力了,群眾生活質量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