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物聯網與智能物流
2011-2-19 19: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0年,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工程院做了一個物聯網發展戰略規劃的課題,課題列舉了物聯網在十個重點領域的應用。物流是其中熱門的應用領域之一,“智能物流”成為物流領域的應用目標。隨后,物聯網迅速在物流業界熱起來了。
然而, -
現階段對智能物流的詮釋比較多的還是在技術層面,例如信息技術或傳感器在物流中的應用等,呈現出技術推動的特色。而任何一種技術在產業界大面積的推廣,一定要有雙驅動——除了技術驅動外,還應該有產業驅動。
所以,今天我們更關心的是,物流產業要物聯網干什么,即產業需求在哪?否則,始終是“一頭熱”——技術人員使勁造勢,但物流業界卻不知道怎樣應用。而所謂產業驅動有很多方面,但是在物流領域,核心的就是兩件事——網絡和流程。如何整合網絡、整合資源,如何設計流程和管控流程,這是物流的核心需求。
當前物流產業在這兩個問題上有什么變化和要求?我想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談談。
談到智能物流,應該從IBM的“智慧供應鏈”講起。IBM有一份報告——《智慧供應鏈》,是第一份從產業角度來談物聯網的報告,其他比較多的是從技術角度談。從產業角度來看,該報告的主要觀點是,現在產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環境變化越來越快,供應鏈需求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行了,必須智能化,因此提出智慧供應鏈的概念。但是,什么是傳統模式?為什么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行了,似乎并沒有講透。并且,盡管該報告是從產業驅動的視角來解釋物聯網,但其忽視了信息化整合資源、優化網絡管理的作用,而局限于流程。
在物流領域來看,物聯網只是技術手段,目標是物流的智能化。談到“智能”二字,我們對智能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早期認為自動化等同于智能。而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智能產品,如傻瓜相機、智能洗衣機等,它們能夠從現場獲取信息,并代替人作出判斷和選擇,而不僅僅是流程的自動化,此時的智能是“自動化+信息化”。
然而發展到今天,互聯網的出現,或者說進入物聯網時代,智能的涵義又更進了一步。僅僅通過自動采集信息來作出判斷和選擇已經不夠了,還要與網絡相連,隨時把采集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數據中心,或者是指揮的本部,由指揮中心作出判斷,進行實時的調整,這種動態管控和動態地自動選擇,才是這個時代的智能。也就是說,智能應該具有三個特征,即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
而智能物流的出現,標志著信息化在整合網絡和管控流程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進入到一個動態的、實時進行選擇和控制的管理水平。這個水平不一定是目前大家馬上都需要的,所以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水平和客戶需求來確定信息化的定位,但這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物聯網對物流信息化的影響
上述變化對物流信息化會產生什么影響?當前建設物流信息系統,需要考慮什么新的趨勢和因素?我想有這么幾點:
第一,開放性。過去建信息系統就是把自己的流程和資源管好,現在不行了,一定是建一個開放的系統,也就是說采集信息完全靠自己投資和管理的時代快要過去了,必須要有社會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換共享,同時還要有自身信息向社會發布的機會。我們在很多案例中看到開放的系統整合外部信息,將自身的信息向外發布,而且還能夠獲得收益。為什么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管理,在前期基本上是按照二八法則定位的,也就是說企業的KPI指標、服務水平,只要求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是一些車、人、倉庫,把他們管好了,服務水平的80%就有保證。其他因素可能很多,但影響很少。但是在這個基礎上要再上一個臺階就困難了,還需要知道道路的情況,交通擁擠的情況,天氣的情況等等,這些情況對于自身進一步提高KPI非常重要,從80%提高到90%、95%,沒有外部系統的溝通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進一步提高時,二八法則就要調整,要掌握更多的資源。因此,一定要建開放性的平臺,這種開放性是提高運營水平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在這個開放的過程中,一些熱門技術,像定位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將會成為實現開放性的關鍵技術手段。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制約開放的主要問題是安全性。為什么過去不能開放,或者開放的步子小?我們擔憂什么呢?主要是怕系統不安全。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系統的開放性和安全性會有矛盾,而這個矛盾在傳統的情況下怎么平衡?在新的情況下怎么平衡?這些變化制約著整個系統開放性的發展。而現階段要解決安全的問題,一要靠技術,二要靠流程,要重新設計流程,三要靠法律,四要靠內部管理。安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包括對安全問題的認識、承受程度等。這種變化使開放性和安全性之間的平衡狀態不斷調整,這也會促進系統自身逐漸地開放。在新的時代要建開放性的系統,而開放性的系統和安全性之間怎樣平衡,考慮這兩方面的關系,以及涉及到的相關技術、資源等,都是在推動系統開放性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二,動態性。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提升精細化管理要求,這是目前企業發展的重要需求。前面講到的,IBM認為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行了,其原因是什么?實際上IBM總結的傳統供應鏈模式就是兩句話,一是制定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二是很好的執行這個方案,只要能做一個很好的專業化方案,同時能夠很好地執行方案,就是有競爭力的物流公司或者供應鏈公司。現在這樣不行了,因為除了有一個好方案外,還要有實時的調整能力。要根據外部情況的變化,隨時判斷和調整,這就能夠“動起來”。所以要使管理系統適應外部快速變化的復雜環境,動態化一定會提到日程上來。
當需要系統動態化的時候,定位信息服務將成為基礎。定位信息就是采集的信息里包含識別和時空兩個基本要素,定位信息捆綁其他狀態信息構成物流動態管理的“信息元”,上面可以加載其他管理信息,可以加溫度、壓力、濕度等信息。用傳感技術捆綁,捆綁在什么信息上,就對什么作動態管理。所以,識別信息加時空信息成為一個捆綁的信息元,可以形成動態信息的公共服務。現在已經出現了非常多這樣的位置服務公共信息平臺。
再一個就是運輸網絡的監管動態化和服務社會化將決定著物流管理動態化的進程。動態服務要從何處用起?建議可以先從交通運輸的動態管理用起,首先對車輛和集裝箱等運動中的設備和人進行監管。從這里開始做起,建立動態管理的公共服務,并且把這種服務釋放到社會上去,很多物流公司就可以用來監管動態的貨物運輸。所以當前動態服務最看好的市場,或者最基礎的市場,是運輸的監管服務以及向社會開放的公共服務。
第三,集中性。現在各大企業都在加強信息化建設,而集中管理成為一個重要趨勢。信息化應用于網絡資源的整合和流程的管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信息如果不集中是無法加工和提升的,因此,這種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處理能力和服務能力;同時,信息加工服務的人才是稀缺的,只有集中起來才能夠投資建設數據中心。所以,我們會看到信息管理的集中化是近期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的特征。同時我們還看到促進信息服務外包的技術,如云計算服務等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的技術和人才需求急速上升,這些都是集中性帶來的變化。
第四,關鍵技術。一些關鍵技術將得到快速發展。一是識別與采集信息技術,包括RFID、傳感器等;二是移動通訊技術,包括3G網,甚至4G網等移動無線通訊技術;三是智能終端,與其他行業的信息化相比,物流信息化中特有的兩種裝備,機載終端和手持終端,將得到快速發展。研究這兩個智能終端的差異性,將反映物聯網時代物品和人的管理方式。四是位置服務,基于位置的服務現在非常流行,除了傳統的GPS,發展最快的是通過智能手機提供的位置服務;五是商業智能技術,一旦管理轉移到依賴于信息加工、信息處理,即利用商業智能技術進行加工和處理信息,實現決策、實現增值時,商業智能技術將會熱門起來。
第五,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常常是被忽視的領域,但是在物聯網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可能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隨著一個個案例的出現,我們發現,這些案例體現的是數據中心經濟實體的成功。我們看到現在最成功的案例,發展最快的實體,恰恰都是數據中心類型的。國內有阿里巴巴,國外有谷歌、蘋果公司,都是發展非常快的數據公司,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通過數據中心模式,這些公司自己解決了實踐中碰到的標準、流程、人才、體制等各種問題。要想等這些問題都解決后再去推物聯網可能不行,因此要鼓勵多產生這樣的數據中心。
所以,如何推進數據中心的發展,可能是我們下一步信息化,或者物聯網時代急需解決的課題。在此之前我們是很少研究的,特別是現行體制很不適應這種數據中心的發展,因為它是跨部門、跨行業的。按照傳統的分類去管理的話,數據中心將無法生存。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有一種體制去鼓勵這種新型的經濟實體的發展。
另外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也是一個數據中心的問題,實際上,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不是標準問題、資金問題、商業模式問題,而是許多平臺建設脫離了數據中心發展成長的軌道。經常是設計一個公共平臺,論證以后,卻讓另外一些人來運營,而運營的這些人根本不懂這些事情,不是他自己的方案和想法。現在出現了一個很好的苗頭,已經出現了向數據中心轉化的經濟實體。我們看到有兩類,一類是公共平臺,做的比較成功;另一類是原來就是實體,例如北京的物美集團就在朝著一個數據中心的模式去轉化,銷售方案是基于數據積累制定的,有了銷售方案以后制定采購方案,也是基于數據的,有了物流配送方案后變成每個作業單,也是數據的,整個流程是數據驅動,形成一系列數據的單證,多數員工不需要懂太專業物流和銷售知識,對人的依賴很低。這樣的發展,相信未來的目標就是智能化。
凡是對人的依賴越來越低,實際上就是智能化,所以我對智能的總結就是“讓物變聰明,讓人變傻”。人變傻不是指智商低,而是指決策管控不依賴現場人員。這就是我們物流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