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核”增“極” 跨越發展
2011-2-18 13: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有縣無城”到成為許昌新區建設的主戰場和核心區,短短5年時間,許昌縣就實現了發展格局、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發展質量、民生改善五大跨越,打造出了新的經濟增長極。
一組數字足以彰顯許昌縣百姓對美好生活期許的“底氣”:2010年年底,全縣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創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到 163.3 億元、98億元和4.1億元、96.9億元、3億美元、39.7億元,與“十五”末相比,順利實現經濟總量5年翻番、再造一個新許昌縣的目標。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縣GDP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3%;2010年達到163.3億元。
曾經龍頭企業少、工業經濟弱的許昌縣如今令人刮目相看:全國最大的發制品專業生產企業瑞貝卡譽滿全球;去年5月份,許昌遠東傳動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許昌縣成為全國最大的汽車傳動軸生產基地;腐竹業“點豆成金”,許昌縣成為全國最大的腐竹生產集散地,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
檔發加工、機械加工、玻璃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集群生機勃發,眾多企業形成百舸爭流之勢,許昌縣正在實現由農業大縣到工業強縣的跨越。
人們欣喜地看到,曾經不顯山不露水的許昌縣如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產品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3億多美元,名列全省各縣(市、區)前3名。
“農業強而優、工業有特色基礎、出口成規模。”——今天的許昌縣,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華麗轉身。
培育龍頭:“優中選優”與“無中生有”
去年5月份,許昌遠東傳動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全國同行業中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生產能力最強、品質最優的傳動軸專業生產第一家上市企業,其生產的軍用及工程專用機械配件占到市場份額的90%左右。而在五六年前,該公司還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
經過改制,該公司煥發了青春,并在許昌縣的大力培育下不斷發展壯大,產值逐年翻番。
“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小而不強,服務業弱而不強,是長期以來許昌縣經濟結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許昌縣發改委主任楊增軍說。因此,做大做強骨干企業成為該縣發展產業的主攻方向。
做大做強工業,“優中選優”,大力扶持瑞貝卡、遠東傳動軸等原有大個骨干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檔發加工、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和輕紡化工四大支柱產業;
又“無中生有”,培育了一批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如投資7.5億元的許昌天地和光能源項目,其引進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在高新技術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0年,該縣四大支柱產業預計實現產值165億元,實現增加值60.4億元,占全縣GDP的比重達到 37 %,成為全國最大的檔發加工出口基地、汽車傳動軸生產基地、腐竹生產集散地。龍頭企業的帶動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特色產業主導優勢更加凸顯。
持續提升農業,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推進土地流轉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天和蔬菜生產基地已建成5200畝,成為全省最大的綠色蔬菜基地,產品直供港澳。同時,培育壯大了世紀香食用菌、質源腐竹、湖雪面粉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陳曹10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園區成為糧食增產的示范帶動基地。
去年,該縣小麥再奪豐收,產量居許昌市第一。2010年6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許昌縣視察“三夏”工作時,對該縣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許昌縣作為河南省糧食核心產區的一部分,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搞好小麥生產,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完成溫總理交待的任務,我們責無旁貸!”該縣縣長王民生表示。
產業集聚:從“粗放低效”到“集約高效”
尚集產業集聚區、城南商貿物流園區、張潘精細化工園區和中原電氣谷,在許昌縣,“三區一谷”建設勾勒了許昌縣新一輪發展的藍圖,一批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正蓄勢騰飛,一片片產業集聚區內涌動著創業熱潮。
“十一五”期間,許昌縣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產業聚集區作為產業發展的載體,促進產業跨越發展。許昌縣委書記王堃說:“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們堅持把提升質量效益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集約集聚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低效益向集約型、高效益轉變。”
許昌縣按照“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的要求,結合實際,有效整合各類土地資源,盤活閑置土地,傾全力抓好尚集產業集聚區、城南商貿物流園區、張潘精細化工園區和中原電氣谷“三區一谷”建設,同步推進蔣李集汽車玻璃加工園、河街豆制品加工園等特色園區建設,促進企業、產業集約集聚發展。截至目前,“三區”入駐規模以上企業70余家。年實現營業收入100多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尚集產業集聚區、張潘精細化工園區、城南商貿物流園區的產業集聚功能也日益顯現。
該縣還依托瑞貝卡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進行制度、技術、產品和市場創新,增強企業發展競爭力。目前,全縣有博士后流動站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5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5個。
產城融合:從“有縣無城”到“明日新城”
2010年2月,省委、省政府研究通過了許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許昌新區整體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涉及許昌縣164平方公里。許昌新區由“許昌戰略”上升為“全省戰略”,許昌縣成為許昌新區建設的主戰場。
有縣無城,城鎮化程度低,一直是制約許昌縣發展的“瓶頸性”難題。許昌新區成為了許昌縣打造發展核心增長極的最重要平臺。四年來,許昌縣總投資近10億元,完善新區路、水、電、通信等城市基礎設施。建成了創業大道、濱河路、漢鼎路、中原路等27條長達82.2公里的骨干道路,初步形成了四面環通的路網格局。城市的承載功能業已具備,吸納能力日趨強大。
“許昌新區發展的特色定位,就是‘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統籌城鄉’。” 許昌縣城鄉建設局局長張超然說,與以往單獨造城、單獨建園區不同,在許昌新區建設過程中,做到了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對產業企業的吸引力,以產業的發展聚集新區的人氣、財氣,推動新區的快速發展。
以加速推進城鎮化和軟硬環境的全面優化為基礎,許昌縣的產業集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中原電氣谷、尚集產業聚集區相繼通過省政府審批。項目建設力度同步加大,瑞貝卡原材料基地、天地和光能源等182個重大項目相繼落戶開建,目前已完工142個,累計完成投資38.2億元,產業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大大提升了這里的人氣、商氣和財氣。
在許昌新區建設引領帶動下,許昌縣快速騰飛,成為許昌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許昌縣委書記王堃欣慰地說:“近幾年,我們緊緊圍繞富民強縣目標,以新區建設為引領,搶抓機遇,克難攻艱,實施項目帶動,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發展方式,突出科學運作,破解發展難題,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