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議
2011-2-18 12: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受市委常委會委托,向大會作《中共金華市委關于制定金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審議稿)》(以下簡稱《建議》)的說明。請各位市委委員審議,并請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一、關于市委《建議》起草的總體把握
《建議》是在市委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此前,金華市委專門列出一批重點課題,對一些重大問題作了深入調研,對一些事關長遠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決策。《建議》充分汲取了市委、市政府關于“十二五”發展的重點課題及有關部門研究成果,在提交這次全會審議前,又廣泛征求了市委委員、各縣(市、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志和部分市第五次黨代會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的形成過程,是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的過程,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的過程。《建議》經過這次全會審議通過后,市政府將據此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后,頒布實施。
在《建議》起草過程中,始終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貫徹上級精神與金華實際相結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前瞻性地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途徑。省委、省政府提出金華要“打造城市群,發展產業帶,持續惠民生,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和文化名市”,以及“加快形成浙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的新要求。我們認真領會這些重要精神,把上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到《建議》中。同時,緊密結合金華實際,深化對市情的認識,認真把握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使《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舉措更加符合金華實際,體現金華的發展特色。
二是堅持發展的方向性和指導性相結合。《建議》突出了四個“充分體現”:即充分體現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充分體現富民強市、社會和諧的根本目的;充分體現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和文化名市”的要求;充分體現“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建議》提出的今后五年發展目標、發展要求,主要是框架性、方向性的,這既為“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又為《綱要》編制留出了空間。
三是堅持工作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十一五”時期,市委在堅持“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戰略主線,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基礎上,作出了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要求、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對應對復雜形勢挑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思路和做法,在“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全面落實和深入推進。同時,《建議》根據“十二五”時期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著力推進服務業興市,著力推進新型城市化,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新的戰略重點,體現了堅持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四是堅持謀劃長遠與著力當前相結合。“十二五”是金華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建議》在分析和研究金華經濟社會發展實情時,注重研究全省、全國和全球發展形勢和背景,注重研究金華的發展趨勢,著眼長遠來謀劃金華“十二五”發展。緊緊圍繞加速浙中崛起、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的目標,把握階段性特征,明確階段性目標和重點,提出具體措施,以階段性目標完成推動戰略目標實現。
二、關于“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過去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經歷了很多大事、難事。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現實基礎和薄弱環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心一意謀發展,創新破難搞建設,扎實推進城市群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大市建設、平安金華建設,較好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五年來,我們緊密結合金華實際,采取了一系列擴內需、促轉型、重民生、創和諧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舉措,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了最低限度,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預計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0億元,五年平均增長超過12%。我們致力轉型升級,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開發區不斷優化提升,項目招引成效顯著,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現代農業長足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我們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浙中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重點區塊開發和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市區城市品質得到提升,新農村建設成果斐然。我們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擴權強縣改革,開展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結推廣“義烏經驗”。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入,健全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得到明顯改善。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
五年來,我們致力開拓創新,不斷突破發展瓶頸,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一是始終把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實現了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二是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追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民生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三是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動創新,鼓勵創新實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四是始終把優化環境作為第一責任。深化機關效能建設,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集中精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破解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這一切都為金華“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關于“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金華市堅持科學發展、加速浙中崛起,加快形成全省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建議》提出了“十二五”時期金華市發展的指導思想,并把時代特征和金華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明確提出了金華“十二五”發展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富民強市、社會和諧。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目前金華區域內發展不平衡,部分經濟指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時期仍然要緊緊扭住發展不放松,保持追趕不松勁,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金華的市情。金華市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體制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同時要清醒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必須作出長期艱苦努力。以富民強市、社會和諧為根本目的,順應了廣大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實現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落腳點,必須堅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建議》還強調了“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即堅持轉型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堅持統籌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堅持和諧發展。這“五個堅持”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十二五”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有利于我們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實現新的發展。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今后五年金華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科學發展,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是省委對金華的要求,也是金華人民的迫切愿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全面小康評價體系測定,2009年金華市全面小康實現程度92.49%,比全省低1個百分點。從2003~2009年金華市每年平均提高2.74個百分點的進度看,預計到2013年就能夠和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確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是積極的、穩妥的、切實可行的,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建議》還提出了實現“五個明顯進展”的主要目標:即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改革開放取得明顯進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顯進展。這些發展目標既與上級精神相銜接,又突出了金華的特色和優勢;既強調了經濟總量的發展,又強調了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質量提升,體現了戰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四、關于“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要任務
《建議》圍繞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城市群推進、改革開放、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九大任務。這里,我作進一步的說明:
1.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戰略方針,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建議》明確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即大力拓展內需市場,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拓展內需市場,并不局限于當地市場開拓。要發揮金華市場大市優勢,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健全營銷網絡,創新營銷方式,大力拓展內需市場。擴大消費需求,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問題。要繼續大力發展經濟,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促進投資合理增長,關鍵是要把握好投資方向和投資效益。“十二五”時期,要引導投資進一步向科技創新、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城鎮建設、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優先安排一批能帶動全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安排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優先安排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既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不斷優化投資結構。
2.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產業結構升級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我市產業層次不高,競爭能力不強,轉型升級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建議》對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這里我需要重點說明的有四點:一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增量與提質并舉,壯大提升先進制造業。正確把握“大”與“小”的關系,既要充分激發民營中小企業的活力,又要扎實推動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力求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正確把握“新”與“舊”的關系,既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積極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邁出更大步伐。二是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重點要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通過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自主探索和政策支持,率先建立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創新發展、集聚發展的新機制,將金華建設成為與杭、寧、溫三大城市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現代服務業區域性中心城市。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公共服務業,支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總部基地建設,推進現代服務業規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發展。尤其要著力打造八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即打造國際商貿中心、浙中現代物流中心、浙中區域性金融中心、浙江旅游副中心、浙中信息中心、浙中國際服務外包中心、浙中文化創意中心。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突出區域特色和標準化示范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糧食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重視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四是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要在拓展空間培育增長點、提升水平培育制高點上下功夫。把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相結合的示范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區。
3.推進城市群協調發展,加速浙中崛起。建設浙中城市群,加速浙中崛起,是省委、省政府著眼全省統籌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心愿和美好期盼。加快發展浙中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今后五年,是推進城市群提升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議》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重點:一是明確城市群發展目標和定位。按照打造城市群,發展產業帶,持續惠民生的要求,充分發揮浙中城市群綜合優勢,推進“經濟強市、生態大市和文化名市”建設,加快形成浙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二是優化城市群空間布局。加快推進金華-義烏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認真落實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金華市區發展,支持義烏等發達縣市發展,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提高各副中心和縣市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進一步優化城市群產業布局,形成錯位發展、你追我趕的發展格局。三是推進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發展的基礎和后勁。四是完善城市群共建機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解目前城市群發展合作協調機制不健全問題,推進城市群融合發展,提高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
4.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要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提高農民創業水平。鼓勵農民興辦加工業、種植業、養殖業和來料加工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生態旅游等農村特色經濟,進一步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提升農民創業能力。二是提升農村環境重點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大投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入實施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工程,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中心鎮和中心村培育要把著力點放在轉變發展方式和提高人民生活、公共服務水平上。完善中心鎮規劃,擴大中心鎮管理權限,努力把中心鎮建成人口集中的新載體、產業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臺。同時要加快中心村建設,引導農民向中心村集聚。四是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要立足推動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新形勢下,欠發達地區發展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繼續予以重視和支持。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人居環境建設,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5.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生態大市。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市地處錢塘江上游,生態地位重要,環境容量有限。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生存之本和發展之基,培育生態環境比較優勢,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和市委第五屆十三次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全面部署,關鍵是要抓好落實。《建議》從三個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我們要把省、市全會精神與《建議》要求結合起來,不斷深化生態市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6.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創新是科學發展的靈魂,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十二五”時期,必須把建設創新型城市,激發創新動力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建議》明確提出了三個方面任務:一是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這是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二是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走集約辦學、高位均衡、品牌創新的發展新路,全力打造浙中教育品牌。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浙中崛起的重要支撐。要實施好《金華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教育、科技、產業良性互動。
7.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名市。金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新的形勢下,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文化名市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議》明確提出了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發揮婺文化的特色優勢,推動形成若干個具有全國影響、集聚效果明顯、產業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聚基地。
8.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和諧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時期,必須正確處理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關系,在全面改善民生、社會管理和創新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建議》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完善就業和收入分配制度。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扎實推進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積極作用。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根據上級部署,結合金華實際,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使分配制度和政策落實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閥”和“穩定器”。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住房問題上,堅持高端市場化和低端保障化原則,履行政府職責,加強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三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和人口工作水平。健康問題是民生之急,事關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新的形勢下,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要求越來越高。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改善醫療機構的軟硬件水平。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大源頭監管力度。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產業。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穩定是民生之福,也是加速浙中崛起的前提和基礎。當前,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領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傳統社會管理模式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嚴峻挑戰。要深刻認識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著力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9.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金華過去30多年的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浙中崛起,仍然要靠改革開放。《建議》明確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任務:一是扎實推進各項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這些試點是國家、省給予金華的支持,也是賦予我們的重任。要扎實推進金華現代服務業、義烏對外貿易和統籌城鄉三項改革試點,促進各領域各層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加速發展的新優勢。二是建立健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三是推進國際化進程。不斷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四是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長三角經濟區、浙閩贛皖四省九方經濟協作區的分工合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和城市輻射。鼓勵企業“走出去”,在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五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建議》最后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切實增強黨組織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支持國防建設,為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
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再創新業,為建設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新金華而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