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斥資14億元打造智能交通
2011-2-13 14: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北京市欲斥資14億元打造智能交通,“十二五”期末五環內主要路段全部覆蓋綠波帶,預計通行能力提高15%。連日來,多個城市的高調“治堵”讓智能交通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普通居民將其視為解決城市出行難題的希望,資本市場則看到了一個個智能交通“潛力股”。智能交通相關企業一時成為資本追捧的熱點。
2010 -
年,國內一批政府級的智能交通項目投資已經紛紛亮相,像番禺投資4000萬元、鄭州投資8000萬元、禪城計劃投入1億元人民幣,均是為了打造智能交通系統。智能交通真的來臨了嗎?政府示范效應下,國內智能交通領域的行業熱情持續高漲。事實上,智能交通目前在國內依然停留在有行業無產業的狀況。智能交通涉及科技、交通、工信、公安等多家主管部門,再加上不同地區在發展智能交通上的各自為政,導致相關技術的標準化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產業內每個細分子行業雖然初具形態,但整個產業從概念到技術,再到規范、標準,都還處于無序狀態。管理層目前一方面在加緊制定行業標準、發展規劃、相關科技的應用研究,另一方面也對諸多新技術保持著相當的謹慎。
據了解,目前中國智能交通相關企業約2000家,主要集中在數據采集監控、高速公路收費、導航系統、系統集成等環節。比如目前進入車載GPS市場的新廠商大多是走貼牌代工的模式,不少生產商都沒有標準的生產線、模擬環境檢測線、品控程序,只是拼裝、檢查和發貨。GPS運營所需要的應用軟件及電子地圖通常由終端產品供應商免費提供,運營商為節省投入,而不買正版軟件和電子地圖,使用供應商提供的盜版軟件和自行拼湊的電子地圖。結果,因使用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使得市場培育比較緩慢。
面對智能交通行業的“虛火”,業內人士紛紛指出,目前在智能交通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瓶頸,除了核心技術問題,還有就是標準化問題。專家指出,智能交通要想真的來臨,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其一,由于物聯網技術在智能交通領域應用的構架尚未明確,標準體系尚不健全、不統一,規模經濟不夠,盈利模式不可行,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應用成本,不利于智能交通的推行;其二,傳感器成本、性能和壽命,在技術上與交通應用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傳感、支撐網絡也尚未建立,地址資源嚴重缺失,行業數據中心,特別是部級層面的行業數據中心尚未真正廣泛創建,影響智能交通深入應用;其三,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研發亟待突破。目前國內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場被國外企業搶占,我國在RFID、傳感器上并無主導權,仍受制于美國、歐盟,國內盈利空間較小;其四,智能交通研究和示范應用點分散而不成體系,技術參差不齊,市場競爭秩序也不完善,也給整個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其五,目前國內智能交通IT企業多數規模較小,企業穩定性相對較弱,國際廠商加緊搶占市場,企業業績波動幅度或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