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大白菜的“培育者”
2011-1-9 14: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隋秀勇
“白菜價”常被用來形容某種商品價格低廉,但2010年的白菜價卻沒法再當形容詞了。雖然在國家有關穩定物價的政策出臺后,國內大白菜價格有所回落,但在大型超市和社區菜市場,每斤1元左右的菜價還是讓老百姓直喊“連白菜都快吃不起了”。
以大白菜價格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高漲,是2010年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縮影。從田間地頭到老百姓餐桌的整個流通體系中,誰是農產品漲價的真正推手?
小種植與小商販
經濟學中有關供求關系的理論闡釋了供需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但在白菜的供求關系中,需就是小商販,供就是小種植,“兩小”相搏,價格自然難以穩定。“您就別再壓價了。2毛錢一斤,我也就是保個本。”2010年12月29日一大早,山東滕州某村年過5旬的菜農孫發臣,對菜販曲富貴的討價還價近乎有些不滿。“您再便宜點,我從您這兒運到北京,還得加上運費、油費和雇用司機的費用……”曲富貴依然笑著解釋說。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孫發臣最終勉強同意以每斤0.15元的價格成交了3噸大白菜。曲富貴交了一部分訂金后,說還要到其他地方再收一些菜,湊夠整車后連夜運往北京。“現在一天比一天冷,再不出手就爛在地里了。”孫發臣向記者解釋之所以低價出手的另一個原因,“今年天氣太反常了,接連下了好幾場雪。為了保證大白菜質量,必須要在大棚里儲藏,這就會增加成本。現在暫時碼放在菜地里,氣溫下降再用棉被、草墊等蓋著,盡量避免把菜凍壞了,否則就真的血本無歸了。”
今年惡劣的天氣使許多地區大白菜減產已經定局 。
天
氣也影
響了大白菜
的質量。不包心
的大白菜沒人收購,進
一步降低市場供應量。加之
2009年幾分錢一斤的菜價,讓菜農寒了心,許多農民都改種其他作物。
孫發臣指著不遠處的鄉村公路告訴記者,原來公路兩旁種植的都是大白菜,而2010年都改種小麥或其他作物。2010年他只種了8畝白菜,2009年種了14畝。“大白菜減產的現象在全國都非常普遍。”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告訴記者,“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的大白菜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另一個大白菜主產區黑龍江的大白菜產量勉強與2009年持平。”“其實,造成大白菜減產有一個原因常常被忽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部孫部長告訴記者,“就拿通州來說吧,早些年東關橋往東都是農田,現在再往東兩公里過了鐵路線能看到農田就不錯了。”
種植成本瘋漲
今年以來,高企的CPI讓城市居民叫苦不迭。其實,看似自給自足的農民也深受物價上漲之累。
送走了曲富貴,孫發臣坐在地頭一邊盤算著這次買賣能掙多少,一邊等待著下一個收菜的商販。
孫發臣搖搖頭說:“1毛5還是太低了,照這個賣法這幾月又白干了。”與2009年大白菜一斤才幾分錢的價格相比,現在0.15元/斤的價格可以說是好價錢了。但是為什么菜農孫發臣說幾乎無利可圖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孫發臣解釋說:“除了農藥、化肥、種子、農膜等農資漲價外,現在雇人的工資漲得更厲害。雖然農藥和種子漲的不多,但是種菜所必需的復合肥價格平均上漲了20%左右。年紀大了,還得雇人幫忙收菜,人工成本也在漲。這么算下來,1斤大白菜只有1分錢的利潤。”
對于
農資價格
上漲,杭州市
蕭山區供銷合作社
聯合社沈經理深有體會。
他告訴記者:“今年(2010年)
復合肥漲幅非常大,高的達到30%~40%,低的也有10%左右;每捆農膜比往年貴了約300元;生產環節的人工成本漲幅達到1倍左右。原來一個女工種一天蔬菜50元,現在要80~90元。男勞動力可能要到150元,原來是70~80元。即使這樣,有時還招不到人。農產品再不漲價就沒有人種菜了。”“隨著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村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必然趨勢。”陳明均指出,“現在所謂的人力成本并不科學,并未將農民自己的用工成本算進去。”
流通成本疊加
生產環節的成本增加只是一個開始,從采購開始進入流通渠道,農產品必須經歷采購、運輸、批發、零售等五六個環節,多則十幾道環節。層層加價不可避免地造成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從其他菜農那里又收購了3噸大白菜的曲富貴,找來了4個工人把最外面幾層的爛菜葉剝掉,砍掉菜根之后,8個一組用薄塑料膜簡單包裝一下,開始裝車。
曲富貴告訴記者:“雖然是1毛5收的,但簡單的加工后白菜又得損失15%~20%。這還不算裝車和運輸中損失,再加上雇車費用,從產地收上來的白菜一斤就得合3毛錢。如果按前兩周北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白菜6毛錢一斤算,還能掙點錢,不過聽說現在白菜又降價了。如果行情不好就等等再賣,元旦后多少還得漲一點。”
讓曲富貴憂慮的還有運輸成本。“現在雖說不收過路、過橋費了,但是油價不斷上調和司機工資上漲是必須考慮的。山東運到北京每噸運輸費120~150元,這一車大白菜的運費至少得多支出上百元。”曲富貴說。
曲富貴這車5~6噸大白菜的目的地是位于北京通州的八里橋農產品批
發市
場。到了
北京的批發市
場還有幾筆費用等
著他——貨運進場費和
雇用工人的費用。像這樣一車
大白菜進場費就得交280元。
人工費則是指雇傭小工卸車的費用。北京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部孫部長告訴記者,2009年雇傭一個小工每天只需要五六十元,現在少了100元沒有人愿意干,人工成本至少漲了30%。現在的行情是,一個小工管吃一個月的工資是2000元,往年1500元都有人搶著干。
2010年12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現在已經過了大白菜集中上市的時間,但是市場里仍有不少山東、河北、內蒙古、湖北牌照的裝滿大白菜的貨車。
一位正在等客上門的山東大白菜批發商告訴記者,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白菜主要來自河北玉田、北京郊區,還有少部分來自山東和湖北的。今天市場的大白菜毛菜的價格是4角,凈菜的價格是5角。按照這個價格沒有利潤可言。
產地的菜農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銷商都無利可圖,社區菜市場的個體商販也只賺到養家糊口的錢。在北京西北旺鎮一個社區農貿市場,潘金明一早從清河小營以0.5元的價格購進了200斤大白菜,到了社區市場他定了0.75元的售價。“以前一個攤位按月交是900元,現在漲到了980元,不得已將另一個轉租給我的一個親戚。”潘金明一臉無奈。“即使是7毛5,除去攤位費也是能勉強維持日常花銷。現在菜價太高了,走不動,這200斤大白菜估計得賣上個兩三天。”
其實,0.75元的價格并不算高,在市中心的社區菜市場和大型連鎖超市,1斤大白菜可以賣到1~1.2元。
專業物流缺失
我國農產品分散種植和流通模式的散亂,使大型物流企業很難參與。農產品專業物流服務不成熟,整合力度不夠,也助推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針對2010年以來農產品價格走高現象,北京市農委副主任康森透露,今后北京市將通過建設“產地市場+基地”,打造產區、銷區無縫對接的流通模式,建立起科學、安全、有效的首都菜籃子供應體系。
北京市這種做法與2008年農業部、商務部大力推行的“農超對接”如出一轍,目的是減少中間環節。從農田直接采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縮成本,進而降低農產品價格。
但是這種思路只考慮到了農產品供應鏈的兩端——生產終端和銷售終端。連接生產終端和銷售終端的物流環節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目前個體運輸戶承擔了我國大部分生鮮蔬菜的運輸任務。個體運輸戶報出的運價很低,看似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個體運輸的物流模式存在著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散、小、弱的農產品物流模式造成農產品物流朝不保夕,缺乏可持續發展;二是這種模式造成“惡市排除良市”,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榮慶(北京)物流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德中向記者抱怨:“目前我國蔬菜的年產量在5億噸左右,應該說初級農產品物流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但是這個市場主要被個體運輸戶占據,擠壓了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的市場空間。公司的初級農產品運輸的業務量不到10%。這主要是因為農產品附加值非常低,生產企業對運輸的要求比較低,他們大多雇傭非正規的車輛來進行運輸,造成蔬菜運輸過程中的操作極不規范。專業物流企業無法承受如此的低價。”
北京一家冷鏈物流企業負責人指出,專業食品物流企業很難介入初級農產品運輸領域,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農產品物流的附加值較低、風險較大。目前雖然出臺了諸如農產品“綠色通道”等扶持措施,但是政策的連續性還不夠。
加之,各級地方道路運輸環節中亂收費、亂罰款的現象還比較多,不利于正規物流企業的發展。希望國家從路政、交通、財政等諸多環節對農產品物流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運輸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也導致果蔬類初級農產品流通腐損率極高。有統計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產后損耗十分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耗金額達1000億元以上。而在歐美發達國家,果蔬流通腐損率一般僅為5%~6%。
北京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一位白菜批發商告訴記者,流通環節的加價,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抵消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損耗。鄭州思念食品公司副總裁秦鵬更是大膽預言,如果蔬菜、肉類在運輸中間的損耗能降下來,目前城鎮居民菜價還有一成左右的降價空間。
大流通亟待建立
要讓物流企業在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中發揮作用,必須加大流通渠道的整合力度,改變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分散生產、流通模式散亂的局面。
現在70%~80%的鮮活農產品都是通過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這樣的傳統渠道。但這條主渠道的現代化和組織化程度太低,導致整個運輸、儲存、銷售環節損耗大、費用高,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不僅僅是流通環節,我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分散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通過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的經銷商進入大市場。這種生產和流通模式決定了千家萬戶分散運輸仍是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主要形式。
對此,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兼秘書長馬增俊建議,推行批(批發市場)農(生產基地)對接、批零對接、批批對接,通過多種對接建立相對穩定的購銷渠道。這就需要商務部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規劃。規劃之后要根據現在的產地規劃、物流規劃,設計合理的批發市場與農民、零售企業之間的對接關系。這是專業、規范的物流企業介入農產品物流領域的前提。
這種發展思路的最大障礙是,商務部門沒有審批權,許多地方都在規劃轄區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很容易導致惡性競爭。
目前,正在海南進行的農產品流通試點項目有望緩解農產品流通渠道散亂的狀況。2010年11月8日,商務部、財政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市共同召開了海南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推進工作會議。主要目的是實現構建南菜北運的穩定通道,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現代流通模式。
根據《海南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在試點期內,將完成海南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現代物流綜合服務平臺、海南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天津環渤海熱帶(海南)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25個產地集配中心、15個主銷區海南農產品交易配送專區、40條產銷商流鏈條等項目的建設,總投資約30億元。
該試點項目得到了財政部的支持,中央財政將連續三年安排專項補助資金支持該項試點工作,2010年已下撥2.7億元。試點項目承辦單位可獲貸款貼息、財政補助、以獎代補等財政支持,其中最高可獲1000萬元的貸款貼息。
一位參與項目試點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家表示,這樣產地集配中心和銷地的銷售專區,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合作關系,通過集中采購和集中配送的模式,能夠整合流通渠道,大幅降低運輸成本。這種方式也有利于農產品的物流外包,加快農業產業鏈條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提高農產品物流的社會化程度。
生產終端和銷售終端的整合,從自由散亂到集中、規模化、網絡化,集中采購和配送的農產品運輸方式,更能發揮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專業化、規模化的特點。對運輸能力的要求也會成為個體運輸戶進入農產品物流領域的“門檻”。在整合銷售渠道的進程中,通過市場之手,物流環節也能逐步得到有效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