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的粗放式成長已走到盡頭
2011-1-6 15: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快遞爆倉,和天氣無關。
在消費者購物欲望最強烈的節日期間,中國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頸凸現出來了。
國內快遞,這是跨國巨頭、逐利的資本最為覬覦的盛宴,現在看來仍然處在野蠻生長的階段。
淘寶,當當,京東,卓越等正在茁壯成長,中國電子商務的盛宴催生了國內快遞業的疾速發展。
要知道,2006年中國的快遞業務量不過10.6億件,而在2010年前9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快遞公司業務量就已累計完成了16.4億件。2010年中國快遞業務額達到了600億元人民幣。
一個悲哀的現實卻是,蛋糕越來越大,競爭者越來越多,企業的利潤卻在減少。
申通、圓通、中通等幾大知名快遞公司摩拳擦掌要漲價,最終卻以妥協告終。
原因在于,民營快遞既不是行業規則制定者,也不具備完善的商業模式,終究要處在行業生物鏈的最底層。
規則制定者是國家郵政局,2009年10月1日,新《郵政法》實施,到2010年三成民營快遞企業倒閉了。新《郵政法》大大抬高了快遞業進入的門檻和運營成本,許多民營快遞淪為黑快遞——因為資質不全。
而快遞公司的加盟經營模式和利潤分配方式也成了其發展的桎梏。許多快遞公司負責攬貨和城際運輸,派送則由加盟商完成。
如消費者在淘寶商鋪購物支付的10元快遞費中,淘寶商鋪只需付給快遞公司3.5元錢,快遞公司還要拿出0.5元來補貼地方上的加盟商。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淘寶商鋪即便賣貨賺不到錢,也能從快遞上賺錢的原因。
2009年淘寶總交易額為1000億元,其中15億元是淘寶商鋪從快遞上賺到的利潤。
許多快遞公司陷入了漲價缺少議價能力,不漲價等死的境地。
管理學說,企業的競爭力在于成本優勢和差異化競爭。民營快遞這兩者似乎并不具備。許多快遞公司價格競爭到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第二個DDS的地步。
DDS是“自殺的”。其進入上海的5個月內,日接單額高達15萬元,靠的是價格戰“同城5元,省內6元,跨省8至10元”。這種低價策略意味著接單越多,虧損越大,資金鏈難以為繼倒閉成為必然。
民營快遞還有一個更大的潛在威脅是國際四大快遞巨頭(DHL、UPS、FEDEX、TNT)。
四大快遞最大的愿望就是切入中國國內快遞,這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牌照;二是網絡。四大巨頭歷年來拼命抗爭新《郵政法》,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
近期UPS(美國聯合包裹)已經向中國政府遞交了國內快遞牌照申請。而DHL(德國敦豪)已經利用和中外運的合作伙伴關系,曲線切入了國內快遞,只是小心的避開了和郵政信件競爭的空間。
在政策沒有松動的情況下,四大巨頭事實上在做一件事,就是全國布局織網。一旦政策明朗,業務啟動只在旦夕之間。
外資的目標在于商務信函等高端市場。如果民營快遞仍然陷在“低成本擴張—低價競爭”這樣的行業發展模式中,未來仍將處于行業生態的最底層。(本文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