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城鄉物流對接“德州樣本”

2011-1-5 14: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交真心服務‘三農’,通物流造福百姓”,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王打卦鄉農村交通物流站采訪時見到的一面錦旗。錦旗由該鎮戴家口村女青年戴青青代表全村1000多農民贈送。戴青青在村里開了一個超市,自從成為村級交通物流店后,只要一個電話,村里所需要的商品就到了,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價格便宜。 
    在德州,像戴青青這樣的物流店目前已有1000多家,全市400多萬農民可以像戴家口村一樣享受到送貨上門的服務。 
    從“人順其道”到“貨暢其流”  
    農村公路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德州”。  
    2003年以來,地處魯西北的德州市立足當地實際,居弱圖強,先后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率先啟動縣鄉公路改造工程、率先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系,累計投資30多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7萬多公里,建設大中橋梁800多座。同步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新增和延伸農村客運線路456條,新投放通村客車1000多輛,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車,徹底解決了全市8000多個村農民群眾的出行難問題。  
    交通條件的改善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插上起飛的翅膀。近年來,德州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能力大幅提升,農村物流規模逐步擴大,物流需求迅速增加。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購買力不斷提高,生產消費需求不斷增加。  
    相對于城市物流產業紅紅火火,農村物流產業卻相對冷清,物流信息滯后、物流設施不足、流通方式落后等問題日益凸顯,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由于農村物流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許多企業眼瞅著巨大的市場,只能望“農”興嘆。怎么辦?  
    2007年,山東省做出了發展農村交通物流的戰略決策,采取“先行試點、逐步擴大、總結經驗、全面普及”的方針,通過整合農村物流資源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資源,力爭實現城鄉物流無縫對接。而德州正是這“先行試點”之一。  
    德州市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開始探索農村交通物流建設,著手破解工業品下鄉難、農產品進城難、農民購物難等問題,力求做到貨暢其流。  
    德州市副市長翟長生告訴記者,雖然是發展中地區,但是德州在發展農村交通物流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德州是全國重點交通樞紐城市和省級物流節點城市,區位交通優越,資源豐富,商貿流通活躍。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物流發展,將其放在各類現代服務業發展之首,實行適度傾斜的產業政策,并且將農村交通物流列為全市十項民心工程之一,由行業行為全面上升為政府行為、社會行為。  
    經過密集考察和調研,2009年6月30日,德州市交通運輸局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農村交通物流發展的意見》,通過有效整合“四位一體”鄉鎮交管所、農村客運線路等資源,實現農村交通物流加快發展。為進一步推動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市縣兩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并分別成立農村交通物流發展領導小組,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做到機構、人員、經費、責任“四落實”。 
    一場從“人順其道”到“貨暢其流”的惠民工程正式拉開序幕。 
    唱戲先搭臺 引水先修渠 
    “建設信息領域橋頭堡,致力企業發展倍增器,編制數字經濟泛在網,成就現代物流新引擎。”記者在德州交通物流信息中心二樓數據中心墻上,四行體現中心發展目標和理念的大字非常醒目。 
    這個投資3000多萬元的高標準交通物流信息中心,設有德州市交通物流門戶網站和物流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專區應用平臺、信息技術支撐平臺等3個服務平臺及1個數據交換服務平臺,并與全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相對接,實現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結合。 
    德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孫華斌告訴記者,德州交通物流信息中心只是全市農村物流建設“個十百千”工程中的基礎一環。為了推動農村物流建設,德州市首先從構建高效便捷的流通網絡入手,全力推進“個十百千”工程,即建設1個市級交通物流信息中心,11個縣級農村交通物流分撥中心,100多個鄉鎮物流站,1000多個村級交通物流點,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農村交通物流網絡,從而有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活躍城鄉市場、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禹城市農村交通物流分撥中心臨時倉庫,記者看到兩輛標有“交通物流”標識的貨車整裝待發。在一個只裝有兩瓶藥片的包裝袋上,標有單號:0412,件數:1,地址:李屯老高,收貨人:高順德,還標注監督電話。禹城市交通局副局長邢志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李屯老高是李屯鄉老高村,距離縣城35公里,坐公交車一個半小時,來回一趟僅坐車、吃飯就要花37塊錢左右。而交通物流車送到他們家僅收2元錢運費。 
    來到平原縣農村交通物流分撥中心,記者看到占地135畝的分撥中心與物流配載中心、物流信息中心、汽貿綜合中心已經建成,配載中心實現了全縣配載及快貨轉運業戶集中經營;信息中心采取先進技術,實現了與省、市信息平臺的聯網融合。 
    平原縣交通局副局長王金華告訴記者,平原縣通過縣物流信息中心與鄉鎮物流站微機聯網及時收集發布農村市場的供求信息,對農村需要購進的商品,聯合縣內四大商家及時組織貨源,由交通物流公司車隊或鄉鎮物流站及時配送到位。對農村需要運出產品,及時組織車輛進行運輸,并積極幫助農民尋求市場商機,做到不讓需求信息在這里受阻,不讓送達時間在這里拖延,不讓貨物差損在這里出現的“三不讓”服務規范。2010年以來,全縣共完成農村交通物流配送貨物6萬多件,營業額超過70萬元。 
    真正“流”起來  持續“流”下去 
    四級物流網絡建成后,如何使農村物流真正“流”起來,并且持續“流”下去,成為德州市農村交通物流面臨的又一課題。 
    德州市一方面積極培養龍頭物流企業,引導傳統運輸企業加快轉型,使其快速承擔起農村物流的重任。目前,德州市的禹城運輸公司、齊河第三運輸公司年上繳稅收超過1000萬元,成為全市傳統貨運轉型的代表。同時,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加大知名物流企業引進力度,首期引進投資280億元的華北商貿物流城、投資13億元的齊河蓋世物流園等項目落戶德州,禹城商貿港物流園、德州錦華物流園、慶云物流中心新建和改擴建工程正在施工。 
    與此同時,德州市充分發揮交通物流的網絡優勢和品牌優勢,加強與有關企業的合作,積極開展農資、農產品營銷和配送業務。德州市共有108個貨運源頭管理單位,這些大宗貨源單位集中了全市主要大型工業企業和商貿市場。在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基礎上,德州市開展包廠運輸、推進物流外包、經營物流信息與發展農村交通物流有機結合,探索了交通物流發展的新途徑。 
    德州還努力在資源整合上下功夫。一方面大力發展客運小件快運體系,有效整合全市客運線路資源。另一方面,對于客運小件快運體系不宜配送的危險品、大宗物資等貨物,通過縣級交通物流分撥中心、縣鎮交通物流站組織專用車輛進行配送。所有交通物流車輛統一標識形象、統一業務流程、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指導運價、統一社會監督,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德州創造 德州體現 
    禹城市張莊鎮黎濟寨村,交通物流配送店的掛牌給這個距離禹城市區15公里的村子帶來了現代氣息,500平方米的店鋪分生活用品區和農資區兩個部分,上千種日用品在自選貨架上整齊陳列,村民可以像在大型超市一樣隨心挑選商品。“有鄉鎮物流站及時配貨送貨,省大心了!”原來在村里供銷社網點工作的邢慶春非常興奮,慶幸自己加盟“個十百千”工程物流配送店。 
    在平原縣王打卦鄉農村交通物流站,記者看到,這個物流站依托鄉鎮交管所、農村客運站和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站而建,“四位一體”,功能互補。物流站負責對轄區內10個村級物流店進行業務指導,信息服務,車輛提供和配送貨物等。  
    農村交通物流還進一步暢通了農產品進城的渠道。在王打卦鄉北侯村,記者了解到,該村是西瓜種植專業村。去年西瓜集中上市時候,鄉鎮交通物流站通過交通物流網發布供貨信息,吸引天津、河北等地的客商前來收購,同時交通局積極組織運輸車輛,幫助瓜農將好瓜送進大城市,賣上好價錢。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農村交通物流發展成敗在于老百姓是否能夠得到實惠,老百姓是否滿意。孫華斌總結了三大成效:  
    一是方便快捷,降低了購物成本,有效減輕農民負擔。 
    二是提高農村流通水平,增強交通運輸服務“三農”的能力。 
    三是保證了產品質量,避免假冒偽劣產品坑農害農。德州市農村交通物流的發展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和高度評價。山東省交通運輸廳賈學英廳長批示:“德州市交通局進行的開拓性的工作,對各市均有借鑒作用。”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洪濤批示:“德州關于加快農村交通物流發展的做法很好,是落實國家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物流振興和發展的舉措,對全省農村物流發展有普遍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2010年9月1日,山東省農村交通物流試點工作現場會在德州市召開。副廳長高洪濤在講話中說:“德州現代交通物流工作起步快、基礎好、成效顯著,建成的物流信息中心標準高、功能全、輻射廣,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必將對德州乃至全省現代物流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德州市交通部門將把構筑全市農村交通物流體系作為工作重點,確保用2—3年的時間,使農村交通物流在‘三農’商品配送體系中的承擔率達70%以上,通過完善四個層次的物流基礎設施,在全市構筑統一、快捷、通暢、高效農村物流網絡,真正使‘三農’生產生活物資能夠‘出得去,進得來’,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孫華斌滿懷信心地說。(本文來源:農民日報)  本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