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怎樣成為“黃金水道”
2011-1-5 14: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航道水運運量大,節省能源、土地資源,具有價格優勢。然而淮河運量卻長期跟不上市場需求,運量僅為京杭大運河的三分之一。要把淮河建成真正的“黃金水道”,須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流域協作機制,提高淮河通航能力。
淮河水運商機無限
淮河流域物產豐富,腹地內煤炭儲量達400多億噸,是蘇、浙、滬等東部發達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而淮河是西煤東運的主通道。淮河流域直接腹地內現有新興工業城市十座,不僅有我國重要的煤炭工業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還有腹地商貿中心、綜合性加工業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等,水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越來越多的人呼吁,要發揮淮河優越的條件,建立一條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目前,淮河總運量在3000萬至4000萬噸,總運量整體逐年上升。 ”蚌埠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長信紀華表示,上世紀70年代,蚌埠市水路貨運量有100萬噸,到上世紀90年代就只有幾十萬噸,去年蚌埠可達300多萬噸。由于國家對基礎設施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最近幾年建材運輸增長迅速。蚌埠市附近的黃沙、水泥、石子、鋼材等多由新港轉運至蘇浙銷售。蚌埠市水運經營企業近年來也增加到了47家,擁有船舶3200多艘,其中運量在1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4家,使得蚌埠成為省內名副其實的水運大市。去年以來,該市倒排工期,加快蚌埠復線船閘等在建工程項目進度,年內將完成投資12553萬元,并推進儲備項目前期工作。
盡管如此,信紀華也坦言,這樣的增長仍與蚌埠作為淮河第一大港的交通樞紐地位不相稱,蚌埠水運貨物總量不到全市各類運輸總量的20%。而在蕪湖、銅陵等地,其比例已經達到了35%以上。 “蚌埠的比例至少也應該在30%左右。”信紀華認為。在全國內河水運體系“一縱三橫兩網”中,淮河與京杭大運河共同構成了“一縱”,但是京杭大運河目前年總運量已經超過了1億噸,而淮河僅是其三分之一。注冊營運的船舶也有80%以上是在長江沿線從事生產經營,僅在蚌埠貢獻稅收。
設施落后年年“喊堵”
運量大,節省能源、土地資源,尤其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今天,其成本優勢也在不斷顯現,那么淮河水運市場緣何發展緩慢?
2010年11月24日,記者在懷遠縣淮河支流茨淮新河上橋閘附近采訪時看到,近五百艘運輸船只綿延了數百米等待過閘,一位從懷遠縣馬城運鄉送砂石到阜陽的船主在等待了五天之后,終于可以過閘,他表示等待時間已經比他預期的要快許多了。上橋閘2009年發生這樣的擁堵情況,已經不下于8次。 “茨淮新河是上世紀70年代所挖的一條人工運河,其設計功能主要是防洪灌溉,航運功能放在其次,只設計為五級通航航道,沒想到現在閘口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黨委書記姜洪感嘆道。這樣設計“過時”的閘口茨淮新河上就有4座。去年蚌埠閘復線閘建成以前,淮河干流也是年年“喊堵”,堵船“頑癥”難以根本治愈。
上橋閘所遇到的問題正是當前淮河水運基礎設施薄弱的一個縮影。除了閘口,航道通行條件也存在著多處“瓶頸”,如蚌埠境內的老鐵路橋處、洪澤湖區的航道等,均未達到航道設計要求。一些淮河支流天然航道的管護跟不上,以及缺乏直接入海通道,造成了治淮六十年形成的2萬多公里航運網絡難以真正聯通、實現通江達海。
此外,港口裝卸效率普遍低下,設備老化,港口布局不夠合理,港口配套設施和港區建設滯后,缺乏集裝箱碼頭的等諸多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也一直制約著淮河水運的發展。
“水運火不火,關鍵還是要看成本與收益。 ”蚌埠市船東協會秘書長徐太鋼告訴記者,近年來船舶運輸正朝著大型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目前,該協會3000多艘船舶中,有近三分之一左右是大噸位船舶,在3000噸到7000噸之間,而淮河流域的噸位量在2000噸不到,受航道和吃水的影響,大型船舶進不來。若有大批貨物運輸,需要就近拉到蕪湖、南京等港口,用小船進行分貨轉運。 “小船和大船的運營成本和經營收益顯然是不一樣的。 ”收益低,有實力的船舶公司難免要“孔雀東南飛”。
區域合作振興水運
江蘇省正在實施的鹽河航道入海航道整治工程,將使淮河入海航程縮短400公里,極大地提高淮河通航條件,建設淮河黃金水道和淮河經濟帶,推進江海聯運,各項條件已基本具備。
2010年8月25日,國務院專門研究部署了內河水運的發展工作。我省也出臺了《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在2011-2015年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水運建設,并對港口碼頭用地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等。沿淮各級政府早已拉開了發展淮河水運的帷幕,如河南信陽、江蘇淮安以及我省的淮南等市均在積極行動。
2009年,蚌埠市港航管理局初步擬定《淮河黃金水道建設區域合作籌備方案》,確定江蘇省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河南省信陽市四家交通部門作為發起單位,力爭盡快推動建立區域合作平臺。
2009年,蚌埠市提出了“水運振興計劃”,2010年又將“路港牽動”計劃寫入了“十二五”規劃討論稿中。力爭完成航道整治280公里,建設以蚌埠港區為中心,以懷遠、五河、固鎮為三個分港區中心的蚌埠港口群。通過強化水運優勢,不斷融入泛長三角地區。
湯湯淮水,涌動發展機遇。專家建議,“黃金水道”建設需要建立區域協調機制,盡快搭建區域合作平臺,加強區域間的溝通,以實現淮河流域的優勢互補。同時,未雨綢繆,超前謀劃,贏得主動,使振興的水運為沿岸經濟發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