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年全球貿易存不確定性
2011-1-3 12: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經濟研究員 應堅
今年全球貿易大幅反彈,未必意味未來兩年一定會延續如此凌厲的升勢。IMF《世界經濟展望》分析,陷入危機的國家的進口短期內急劇下降,并在中期內會持續低迷下去。此分析與美國實際情況吻合。到今年第三季為止,美國經濟連續第五季反彈,但進口增長明顯落后,實際商品進口總額低于高峰時4%,若計算名義進口值,更低出一成五。
未來美國進口能否出現較大改善,關鍵取決于私人消費的表現。金融海嘯后,美國私人消費去杠桿化進程尚未完成。美國居民更多地儲蓄,令儲蓄率從危機前接近零的水平回升至當前的6%左右;更少地通過借貸去消費,消費信貸已連續兩年減少,9月份余額比2007 年高峰時減少6.6%。美國家庭負債率不斷下降,從2007年第三季的13.96%下降至今年第二季的12.13%。同時,失業率居高不下,新增的非農業職位遠遠抵補不了在金融海嘯失去的800萬份工作。私人消費占美國整體經濟的七成以上,短期內美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扎實,故也難指望進口有上佳表現。
美消費市場反彈力度存疑
由于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及消費國(以世界銀行數據,其GDP及私人消費分別占全球的28%及31%),也是最大的進口國(以WTO數據,占全球的12.7%),美國私人消費及進口情況對全球貿易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新興市場柄家和地區,已成為美國消費品的主要提供者,若美國消費市場明后年未能出現更為強勁的反彈,新興市場出口將難以持續旺盛下去。
不過,全球貿易受到一些利好因素支持。首先,產業全球化進程在危機中并未停頓下來,跨國企業對全球貿易的貢獻有望增強。金融海嘯對歐美國內企業的打擊要遠大于海外企業,實體部門的跨國企業在海外生產部門所受到的影響相當有限,去年生產量及銷售額的跌幅均在6%以內,總資產增長了7.5%,雇員從7,900萬人增至8,000萬人。
更重要的是,由于來自海外企業的利潤彌補了國內企業的利潤減少,令跨國企業增加了海外投資的信心,未來投資將會繼續增加,從而也會刺激全球貿易。今年以來,主要新興市場柄家接受的FDI 明顯增加,中國內地、印度及巴西分別增長18%、88%及53%,就是一個例證。
其次,區內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動力。金融海嘯后,區域內貿易增長快于跨區域進出口。以美國為例,首9個月對北美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大于對歐洲及亞洲。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后,已從東盟第六大貿易伙伴升為第三大,今年首11個月貿易額增長四成。中國與區內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增幅亦超過與美國、歐盟的。區內貿易迅速增長,是由于自由貿易協議的簽署,而這一潮流在危機后仍在持續中。2009至今年全球付諸實施的自貿協議有36個,為過去幾十年累計量的一成以上。
高科技產品成增長引擎
第三,高科技產品進出口進一步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引擎。金融海嘯中,歐美高科技貿易相對穩定,重要性更加突出。去年,美國十類高科技產品進出口僅下降8.6%,小于整體貿易23.1%的跌幅;占整體貿易額比重從21%升至25%,高科技產品貿易逆差從前年的124億美元下降至去年的33 億美元。而從2004至2009年,美國高科技產品進出口增長了48%,同期整體貿易只增長14%。對新興市場柄家來說,同樣存在機會,例如,中國在美國最大一類高科技產品(信息通訊產品類)中的占比已達47%。
還需要考慮一些不明朗因素,例如,未來貿易保護主義是否抬頭?WTO、OECD及UN今年3月聯合發表報告稱,2009年9月至今年2月各類貿易保護主義個案涉及20國集團進口額的0.7%,或全球進口額的0.4%,低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的1.3%及0.8%。但實際貿易保護主義個案卻層出不窮,如歐盟對中國數據卡的反傾銷案、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的301調查及特殊鋁制品的懲罰性關稅。究竟貿易保護主義是減弱還是增強?如貿易保護主義未能得以控制,全球貿易復蘇必會受到阻礙。 (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