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
2011-1-28 15: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于交通運輸來說,今后一個較長時期有四個“沒有變”:一是整個國家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二是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服務性行業的戰略地位沒有變;三是各級政府對發展交通運輸的重視支持和人民群眾持續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沒有變;四是中央優先發展交通運輸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的總體要求,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蓋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的安全暢通便捷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落實“十二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總體要求,要從以下六個方面組織推進。
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適度超前,繼續保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規模和速度,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建成并發揮效益,完善國家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公路方面:以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龍頭,加強省際連接線(“斷頭路”)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修訂國家公路網規劃,強化國省道改造,力爭“十二五”末路網整體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加快推進結構調整。
“十二五”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務求實效。
一是深化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綜合運輸規劃體系和協調機制,優化通道結構,合理配置綜合運輸通道和樞紐資源,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機銜接、安全環保的綜合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加快綜合運輸樞紐建設,為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創造條件,提高綜合運輸優勢和組合效率。
“十二五”重點建設與鐵路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100個,在36個中心城市重點建設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完善集疏運基礎設施。加強養護管理,提高公路、航道、港口、機場的運營水平。繼續推進運力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標準化、專業化運輸工具,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不斷提升運輸裝備技術水平。
二是深化現代物流發展。積極支持運輸站場向物流站場特別是物流園區轉型,加強貨運站場與物流園區規劃銜接,改造、提升現有貨運站場,發展內陸無水港,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引導和支持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優化運輸組織,積極發展多式聯運以及集裝箱、江海直達等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加快甩掛運輸試點工作。
三是深化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
四是深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積極發展低碳交通運輸體系,開展低碳交通城市試點工作,鼓勵混合動力、替代燃料運輸工具的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到2015年,全國營運客貨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分別下降6%和12%,全面實施營運車輛燃耗限制標準。
五是深化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對有機結合,加快基礎設施、安全監管、專業救助、治安防控、協調機制建設,逐步實現管理規范化、監管法制化、手段現代化、人員專業化、應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鏈和長效機制,加快建設安全生產和應急保障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繼續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健全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運力和物資儲備。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監控、快速反應的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系統和救援體系,努力做到“十二五”期單位運量的事故件數、傷亡人數、事故損失穩步下降,人命救助成功率達93%以上。基本建立公路應急搶通保通體系。繼續組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平安工地”活動。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
深入實施“科技強交”戰略,統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重大科技研發、成果推廣應用和標準化建設。圍繞交通運輸建設、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術,繼續加大投入,優化資源配置。
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術,加強基礎性、引領性重點項目研發,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到“十二五”
末,交通運輸科技貢獻率達到55%。
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交通運輸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重要領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構建銜接順暢、方便快捷、經濟可靠的運輸服務體系,保障重點物資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運輸暢通。
農村公路是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堅持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統籌城鄉的原則,著力改善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農村交通運輸設施條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交通運輸基礎,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組織實施以西部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全國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公路網絡結構,增強整體服務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90萬公里。提高農村公路抗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農村公路橋梁新改建、渡改橋、安保工程等專項工程的實施力度,強化質量管理。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長期穩定的農村公路養護公共財政投資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實現管養規范化、常態化。
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改革開放。
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繼續積極落實好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職責,加快職能轉變,推進綜合運輸法制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消除制約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繼續深化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后續改革,加強和規范交通運輸建設專項資金和財政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深化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引導和鼓勵民營、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規范民營和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管理,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重點解決好事權不清、責權不符的問題,推進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體系和向社會公眾提供普遍服務的免費公路體系建設。
持續推進行業文明和黨風廉政建設。
到“十二五”末,爭取創建150個全國文明單位,創建80個省部級文明行業、400個省部級文明單位和500個省部級文明示范窗口;打造10個文化精品、100個文化建設示范單位和1000名先進典型,進一步塑造和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的形象。
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加強交通運輸系統干部職工隊伍、執法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和人才結構,強化領導干部和專業人才教育培訓和基地建設,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把更多的優秀人才集聚到交通運輸行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建設一支政治強、作風優、有能力的干部隊伍。提高交通行政執法的規范化水平,建設一支作風硬、紀律嚴、服務好的行政執法隊伍。落實“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精、技術尖的專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