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河水運迎來重大機遇期
2011-12-7 16: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內河水運迎來轉型升級和發展的重大機遇期,近期,湖南、山東、甘肅等省市紛紛出臺內河水運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等文件。12月2日,《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正式對外公布,未來20年,湖南水運將投入約1700億元,到2030年建成通暢、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山東省政府近日出臺的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目標完成投資140億元,建設改造高等級航道350公里,重點建設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段的擴能升級等工程;甘肅省政府日前也正式發布《關于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意見》,到2015年內河通航里程將達1010公里,力爭到2015年,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010 公里,蘭州、臨夏、白銀、隴南港口基本建成,使得以黃河為代表的內河水運成為服務該省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惠民航道”。 湖南:用20年投1700億建成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12月2日上午,湖南省政府召開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次全省水運工作會議,會上由該省交通運輸廳對外發布了《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該《規劃》對湖南未來20年的水運發展做出了總體部署,表示將用20年時間投入1700億元,確保2030年前在湖南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湖南省省長徐守盛、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出席并講話。
根據《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湖南省水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用20年的時間建成以長江為依托,以洞庭湖為中心,以“一縱五橫”航道(“一縱”:湘江;“五橫”:沅水、淞虎—澧資航道、澧水、資水、漣水)為骨干,以長株潭港口群、岳陽港和其他地區重要港口為樞紐,以標準化、專業化、大型化運輸船舶為載體,以先進完備的支持體系為保障,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為湖南省 “四化兩型”建設提供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水運服務。
《規劃》圍繞建設湖南現代內河水運體系目標,確定了“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發展思路,提出分兩個10年階段實現規劃目標。
第一個10年投入680億元,重點建設國家高等級航道、地區性重要航道、主要港口和支持保障系統,按規劃標準完成湘江、沅水2條高等級航道建設,全面加快資水、澧水、漣水、淞虎—澧資航道等4條地區重要航道建設,開工建設洞庭湖岳陽樞紐,重點建設岳陽、長沙2個主要港口,積極建設湘潭、株洲、衡陽、常德、益陽等省內重要港口1000噸級以上泊位,加快港口鐵路專用線和疏港道路建設,實現水運與其它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基本完成船型標準化建設,到 2020年基本實現湖南省內河水運現代化。
第二個10年投入1020億元,加強地區性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建設,加快一般港口建設,全面建成內河水運支持保障系統,實現湖南省內河水運現代化建設目標。
突出項目支撐是《規劃》的一大特色。按照《規劃》安排,今后20年湖南省水上投入總規模達1700億元,其中航道1327億元,港口340億元,支持保障系統30億元,船型標準化3億元。同時,重點建設包括岳陽港工程、長株潭港口群工程、航電樞紐工程、湘江千噸級航道工程、沅水能源大通道工程、洞庭湖岳陽綜合樞紐工程、漣水復航工程、湘桂運河工程、湖南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統工程以及船舶標準化工程在內的10大工程,優化配置水運資源,使水運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位于長江中游南部的湖南水運資源十分豐富,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湘北邊界,湘、資、沅、澧和眾多支流貫穿全省14個市(州)地區,洞庭湖區航道縱橫密布,是中國內河水運資源較豐富和內河水運較發達省區之一。據中港網資料,到2010年底湖南省航道總里程達11968公里,居全國第3位;千噸級以上航道700公里,湘江、沅水已列入國家高等級航道建設規劃;全省擁有各類港口63個,其中年貨物吞吐量200萬噸以上的港口10個;長沙港、岳陽港目前已成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岳陽港城陵磯港區已開辟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同時,截止到2010年底湖南省運輸船舶達1.6萬艘、運力達到243萬噸,貨船平均噸位達到318噸,單艘貨船最大載重量達到5600噸。水運承擔了湖南省7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湘江在外貿運輸尤其是集裝箱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全省水上客運量達到919萬人次,港口旅客吞吐量達到932萬人次。
目前,湖南省80%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81%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環湖沿江布局;特別是湘江沿線已經發展成為該省最重要的工業走廊,湘江兩岸聚集了全省70%的大中型企業,工業產值占全省總數的60%以上;各類開發區和園區有41個,占全省總數的54%。水運對湖南省庫區、景區、山區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在明顯增強。
今年初,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2號)文件,把內河水運規劃上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湖南省委、省政府同時提出把湘江打造成 “東方萊茵河”的戰略目標,并把內河水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四化兩型”建設的重要抓手;隨后湖南省政府出臺了多個指導意見,為推動水運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山東:規劃5年投140億發展內河 擴容京杭運河
山東省政府近日出臺關于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山東省提出,內河水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優勢,加快內河水運發展有利于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優化沿河及周邊地區產業布局。規劃到2015年,山東省將完成投資140億元,建設改造高等級航道350公里,通航里程達到1500公里;到2020年,建成“一干多支、干支直達、溝通南北”的京杭運河高等級航道網和“貫穿東西、河海直達”的高等級航道骨架以及旅游客運航道。
根據這個意見,山東省將重點建設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段的擴能升級工程,實現復線船閘全線覆蓋,2000噸級船舶全線通達;加快東平湖至濟寧段三級航道貫通工程和湖西航道(山東段)建設,實現1000噸級船舶全線通達;完成微山一線船閘、長溝、鄧樓、八里灣船閘和韓莊、萬年復線船閘建設,進一步提升干線航道的通過能力。積極推進干支聯動發展,加快洙水河、老萬福河、新萬福河、白馬河、泉河、鄆城新河、上級湖湖西航道等高等級支線航道和濟寧、棗莊港7條主要進港航道建設。加快推進小清河等通海河流復航調研和前期工作,盡快恢復和改善航運功能。加快旅游客運航道規劃建設,開發河流、湖泊、水庫等旅游客運航線。積極推進京杭運河“穿黃工程”、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的研究。
在內河港口及運力方面,山東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新增泊位47個,吞吐能力超過7000萬噸,船舶運力達到880萬凈載重噸。加快濟寧港主要港口和棗莊、菏澤、泰安等地區重要港口建設,建成一批大宗散貨、件雜貨和集裝箱現代化專業碼頭。
甘肅:到2015年內河通航里程將達1010公里
11月底,甘肅省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意見》,力爭到2015年,蘭州、臨夏、白銀、隴南港口基本建成,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010公里。2020年,實現省外通航。
《意見》明確,力爭到2015年,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010公里,蘭州、臨夏、白銀、隴南港口基本建成,運輸船舶的技術狀況明顯改善,支持保障系統較為完善,基本實現蘭州以下黃河主要區段通航和等級化,內河水運在該省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對沿河(江)產業布局和流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346公里,力爭實現甘、寧、蒙3省區黃河航道全線通航,建成甘肅省內河水運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確保內河水運優勢和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指出,“十二五”期間,該省將重點開展黃河白銀四龍至龍灣段航運建設二期工程、黃河烏金峽庫區及龍灣至南長灘航運建設工程、黃河大峽庫區航運工程、黃河蘭州段提級改造工程、黃河白河口至瑪曲縣城段航運工程、洮河九甸峽庫區及碧口庫區航運工程等項目,建成等級航道654公里。開展黃河小峽、大峽、烏金峽礙航閘壩復航研究論證工作。
重點建設蘭州、臨夏、白銀、隴南樞紐港口,完善全省內河港口布局體系。建設黃河蘭州新港5個港區、白銀港5個港區、臨夏港2個港區、隴南港2個港區,推進一般港口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運輸順暢的港口主骨架體系,有效提高甘肅省港口碼頭客貨運輸能力。實施黃河蘭州新港和黃河蘭州城區段水上公交建設工程、黃河劉家峽港區航運設施建設工程,建設碼頭公用泊位301個。加強水運安全支持保障系統建設,重點建設全省水上搜救指揮中心及蘭州、臨夏、白銀、隴南4個水上救助基地。 甘肅省內河水運資源較為豐富,省內河流分屬3大流域9個水系,徑流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大力開發水運資源已被列入該省今后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該省內河水運發展較快,通航里程已達928公里,蘭州、臨夏、白銀、隴南港口建設已顯雛形。
相關報道:
湖南省水運工作會議提出 20年投1700億元建成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中國交通報/鄒立新 張曉剛 張立新)12月2日,湖南省水運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據悉,湖南將用20年時間,投入約1700億元,到2030年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省政府召開的第一次全省水運工作會議。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湖南省副省長韓永文等出席會議。
徐守盛在會上強調,湖南水運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力開創湖南水運發展新局面。加快湖南水運發展,要與建設“四化兩型”(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結合起來,確保水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要與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與防汛抗旱、水電開發、生態保護統籌發展,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要與全省生產力布局結合起來,主動對接產業發展;要與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結合起來,確保水運與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的協調配合、無縫對接。
徐祖遠對湖南水運發展提出四點指導性意見。一是科學謀劃水運發展。用好、保護好水運資源,加快建設環湖沿江產業密集帶,促進運貿結合,延伸開發,以此輻射和帶動湖南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兩個“體系”的建設,建設以湘江為重點的高等級航道體系,建設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港口體系。三是推進水運結構調整。政策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鼓勵港口企業以資產為紐帶實施重組和兼并;積極推動傳統港航企業升級改造,功能拓展、上下延伸服務鏈,積極發展湖南水陸集裝箱多式聯運、干支直達運輸線延伸,引導有條件的港航企業向現代物流經營人轉變。四是加強水運安全管理。將專項整治、綜合治理與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相結合,完善安全監管模式,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加快湖南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統建設。
韓永文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水運發展工作時說,到2020年,湖南將基本建成以長江為依托、洞庭湖為中心、“一縱五橫十線”為骨架的高等級航道網,重點將湘江打造成“東方萊茵河”;基本建成以長沙、岳陽等國家內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為節點,以標準化、專業化、大型化船舶為載體,以現代化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為支撐,與其他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內河水運體系;全省水路貨運量占總貨運量的比重達20%左右,基本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湖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賀仁雨介紹了《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的主要特點、主要內容,以及需要重點建設的岳陽港工程、長株潭港口群工程、航電樞紐工程、湘江千噸級航道工程、沅水能源大通道工程、洞庭湖岳陽綜合樞紐工程、漣水復航工程、湘桂運河工程、湖南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統工程、船舶標準化工程等十大工程的情況。
相關背景:
中國內河水運迎來轉型升級重大機遇期
(新華網)中國交通運輸部不久前透露,今后5年內,中央將安排450億元財政資金,加大航道、支持保障系統和中西部地區港口等的資金投入,同時安排50億元財政引導資金,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和運力結構調整。由此,中國內河水運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期。
近日在湖北省召開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戰略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全球的港口、物流和航運專家對中國將內河水運作為國家戰略表示贊賞。他們提出,低排放、高運量的內河水運,不僅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也是全球趨勢,隨著公路及鐵路交通網變得日益擁堵并接近飽和狀態,必須通過內河水運來獲取解決方法。
目前,中國正加緊在長江推進三個航運中心建設: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以及下游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過去的10個月里,長江中游最大的港口集群——武漢新港已被投入了將近100億元資金進行建設,實現貨物吞吐量9516萬噸,處理集裝箱量約60萬標箱。四川、重慶、河南、湖南等省市的大批外貿貨物,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銷往內地的貨物,大部分在此中轉。
“長江水道物流和其他內河水道物流會成為今后50年中國物流發展的重要依托。”國際運輸與物流協會會長王之泰說。
他認為,中國支持內需的三個物流體系——公路、水運和鐵道之中,水運和鐵道兩個低成本的物流體系供給都不足,而迫使大量的物流需求轉向高能耗、高成本的公路,這是影響中國內陸物流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一個龐大的、能源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應當選擇能夠支持低成本、低能耗、快速度、大規模物流運作的平臺,長江水道系統化的、高技術水平的物流平臺,將會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做出很大的貢獻。
美國運輸與物流協會執行總裁勞里·鄧漢說:“在水路上貨運得越多,堵在公路上的卡車就會越少,碳排放量也將更少,與卡車貨運相比較而言,水路貨運相同的貨物所產生的有害排放物要少三分之一。”
有研究者計算指出,與內河駁船運輸相比,火車運輸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要多39%,卡車運輸排出的二氧化碳要多371%。平均而言,1加侖(1美制加侖約合3.8升)的燃料可使卡車運輸一噸貨物7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火車運輸420英里,駁船運輸530英里。
內河水運系統不僅能大量節省燃料消耗,減少燃料燃燒時所排放的污染性氣體,還緩解了陸上運輸的交通擁堵,減少鐵路線和公路上的交通事故,降低城鎮的噪音與破壞。
馬士基航運北亞區副總裁、中國華東區總裁施凱申認為,駁船服務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更高的環境效率。他說,中國“十二五”規劃設立了很高的減排和節能目標,而內河運輸更有效的利用可以極大地幫助實現這些目標。
施凱申預計,未來1-4年,長江流域需要增加50%的駁船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而目前這一數字是剛剛超過3000艘。
年初,中國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對發展內河水運提出決策。中國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宋德星說,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梯度轉移步伐加快,在發展中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內河水運在承擔大宗、低附加值和集裝箱貨物運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物流的重要載體,迎來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表示,把發揮水運優勢擺在首要位置,發展綠色低碳運輸,充分挖掘長江水道運輸潛力,增強通江達海能力,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關運輸體系,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