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進“一園一港六基地”
2011-1-26 1: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回顧“十一五”
緊抓機遇 成果豐碩
數字看成績: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34.26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實現“雙倍增”,分別由13.68億元、6.37億元增至30.4億元、16.6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20463元、6913元。工業總產值躍上400億元臺階,達到4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8戶增至92戶。工業園區成功創建為云南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磷化工)產業示范基地,累計新增億元以上工業企業15戶,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95%以上。市域綜合實力處于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前列,先后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市)、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云南省工業十強縣(市)、云南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市)、云南省旅游經濟強縣等稱號。
四大亮點:
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66萬人(次),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達29.5%。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業總產值由7.16億元增至13.05億元,年均增長7.5%。建成興屯二期、柳樹花園、金色佳園等集中居住區6個,實現1萬多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居住。完成標準化村衛生室55個、文化室83個,建成農村社區30個,村組活動場所實現了全覆蓋。在全省首家建立新農合大病救助制度,大幅提高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保障標準,1.52萬人參保,參保率77.2%,參保人數和保障水平居昆明市前列。
“一主四鎮”城鎮體系和“三區一帶”產業布局初步形成,持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年”活動,從主城提升到片區拓展,從交通配套到水源開發,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關全局、利長遠、惠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4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8倍,年均完成投資近50億元。連續12年保持云南省甲級衛生城市稱號,蟬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青龍鎮創建為國家園林集鎮,溫泉鎮、青龍鎮、八街鎮創建為國家衛生鎮。省級文明單位、生態鎮、衛生鎮創建深入推進,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十一五”累計引進項目310個,實際到位內資23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倍多,實際利用外資1.88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10倍多。對外貿易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由0.16億美元增至1.5億美元,增長9.4倍。資本運作能力顯著增強。“1+X”扁平化投融資體系初步建立,累計融資50多億元。建立目標管理和差別化考核體系,嚴格行政問責和結果倒逼,全市干部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風發生了明顯變化,抓投資、抓項目、抓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親商、富商、安商的氛圍更加濃厚,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稱號。
實施全民創業計劃,城鎮新增就業2.56萬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新農合、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8%、95%和99.8%,全民醫保目標基本實現。累計建成經濟適用房64.9萬平方米,廉租住房6576套,農村特困居民安居房200套,完成農村民居抗震加固3708戶,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增長13.52平方米和15.1平方米。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6%以上,職業教育、學前教育、民辦教育快速發展,榮獲云南省教育工作先進市稱號。
盤點2010
銳意進取 成效顯著
2010年,是經濟形勢較為復雜的一年。安寧市戰勝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克服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一手抓“十一五”全面完成,一手抓“十二五”超前啟動,各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實現了“十一五”的圓滿收官。
三次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中石油云南1000萬噸煉油、武鋼集團昆鋼185萬噸抗震鋼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啟動建設,加工制造、高新技術、新型建材產業培育取得長足進展。持續開展“進企業、解難題、促增長”活動,工業經濟回升向好,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6.3%和12.5%。
財稅金融工作實現新突破。面對一季度嚴峻的財稅形勢,堅決把財稅增收作為重中之重,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稅收征管,確保應收盡收。地方財政總收入突破3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69億元,增長30.4%,為近五年之最。
投資拉動取得更大成效。堅持大投資方略,強化大項目支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6億元,增長58.7%,創歷史新高。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4.9億元,增長35.1%。引進昆明市外到位資金項目164個,新開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44個。全年到位內資98.7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283萬美元,分別增長90.6%和36.4%。
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扎實開展重大基礎設施會戰攻堅行動,續建、新建重點工程56項,完工12項,完成投資25.83億元。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突破,安縣城市主干道、溫泉升庵北路、石安公路入城段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車,西一繞、縣草、安祿、雙青等8條道路建設快速推進。太平新城主干道全線通車,東環、西環主干路網框架初步形成。職教基地6條支次道路全面開工。重點水源建設力度加大,打金甸水庫主體工程完工,小箐口水庫擴容改造下閘蓄水,工業園區生產水廠、王家灘水庫、龍箐水庫順利開工建設。
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分別增長8.2%和8.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三年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惠農政策性補貼全面落實,兌現糧食、農資、良種、農機等補貼733萬元,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980萬元。
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績。完成青龍學校新建和安寧二中改擴建工程,投資2.38億元啟動了八街小學、縣街中小學、鳴矣河小學、祿脿學校等校安工程和市師訓教研中心項目。“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
政府自身建設全面加強。大力實施陽光政務,市政府門戶網站打造成富有特色、高效便民、全省領先的政府網站。著力構建市長熱線服務平臺,全年受理各類服務事項6428件,辦結率99.8%。新建、改擴建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9個,市、鎮、村三級為民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嚴格行政問責,強化督查督辦,效能安寧建設扎實推進。
攻堅“十二五”
打好“五個攻堅戰”
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十次全會、昆明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和安寧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兩強一堡”戰略,搶抓構建滇中城市經濟圈和建設現代新昆明的機遇,堅持“1366”發展思路,以建設“一園一港六基地”為主戰場,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提升全域城鎮化為抓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性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導向,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性推進;全面推動安寧科學發展新跨越。
五大攻堅:
市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地區生產總值接近400億元,年均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0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番,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1200億元;進入全國百強縣(市),達到中等城市規模,城鎮化率提高到75%,初步建成現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國西部重要的工業基地,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實施“四大工程”,全力提速園區開發建設。突出“三大重點”,著力規劃建設國際陸港。以大桃花鐵路樞紐建設為契機,啟動大桃花鐵路物流園規劃開發;以中石油、武鋼集團、云天化集團為帶動,加快草鋪工業物流園建設;以昆安、安楚高速公路為依托,規劃建設昆楚經濟走廊物流帶;全面提升現代物流業發展水平,著力把安寧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大型陸港。建設中國西部重要的鋼鐵基地、中國西部重要的鹽磷化工基地、國家級大型石油煉化基地、現代職業教育基地、新昆明最具吸引力的休閑養生基地、新昆明的高效農業基地“六大基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全域城鎮化戰略性突破
城鎮化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堅持把全域城鎮化作為重要抓手,按照“12346”工作思路,堅持規劃引領,城市帶動、園區推動、項目拉動、產業聯動,加快推進城鄉“七個一體化”,走出一條具有安寧特色的全域城鎮化道路,全面建設現代新昆明西部新城。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性提升
堅定不移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定不移推進“四創兩爭”。努力把安寧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生態城市、節水型城市和森林城市,進一步凸顯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城市特色,為全市人民創造更加良好的宜居環境。
和諧社會構建戰略性推進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和歸宿,以人為本、民生為要,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著力建立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方式,加快形成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謀劃2011
進位爭先 奮力拼搏
2011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幅壯麗畫卷就此鋪開。安寧市將力爭各項工作高起點開局、高標準起步、高效率推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發展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8%;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
全方位服務和推進中石油云南1000萬噸煉油、武鋼集團昆鋼草鋪185萬噸抗震鋼項目,積極支持華電集團熱電聯營、云南鹽化股份80萬噸真空制鹽、弘祥“836”、光明磷化工總廠搬遷等重點項目建設,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個,全力保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繼續提速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麒麟片區開發,啟動“百戶規模以上企業成長”工程。
全力配合推進大桃花鐵路物流園和草鋪工業物流園規劃建設,積極發展物流產業。全面推進金色螳川商貿城項目,高標準打造“寧湖”、“湖濱—百花”中央商務區和品牌名店聚集區。深入推進旅游業二次創業,完成旅游產業土地利用規劃專項編制。加強“米袋子”、“菜籃子”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和供應保障,保持市場和價格穩定,為城鄉居民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堅持以長足的基礎設施支撐長遠的經濟社會發展,啟動和推進重點項目76項,預計總投資135億元。全面抓好“四創兩爭”,著力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網絡和責任體系,實現“創衛”奪牌,“創文”、“創節水型城市”達標申報,“創模”指標達標率達90%以上。
強力推進規劃全覆蓋,實現中心城區、鎮(街道)、農村集中居住區、保留自然村莊建設規劃覆蓋率四個100%。集中力量打造先導區和示范區,全面推進主城區“一步城市化”,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實現一批被征地人員入住集中居住區。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基本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全覆蓋。
全年完成招商引資內資90億元,外資9000萬美元。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安排項目前期經費3000萬元,強化項目庫建設,提升項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儲備項目的成熟度。加快政府性融資平臺由載體向主體轉變。實施投融資流程再造,推進項目投資建設計劃、融資計劃、土地收儲計劃、土地出讓計劃、償債計劃的“無縫銜接”,推動融資工作與土地收儲出讓的“高位對接”。
把改善民生福祉擺上優先位置,集中推進一批民生項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推進城鄉就業,提供有效就業崗位6000個,新增城鎮就業5000人;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13500人,轉移10000人。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城鎮職工“五項保險”覆蓋面,提高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人員”供養標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落實“一降低兩提高”,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參保人數。新農合住院報銷封頂線提高到4萬元,參合率保持在99.5%以上。
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主線,深入推進學習型政府建設,著力突破固有思想的束縛、著力突破傳統模式的制約、著力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以全新的理念和觀念謀劃發展、破解難題,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工作創新、制度創新,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政府工作新機制。